-
1 # 2許雲輝
-
2 # 小蹬剪輯
(2)佛教史研究--他是國內外為數很少的真正能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學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語言的變化規律和研究佛教歷史結合起來,尋出主要佛教經典的產生、演變、流傳過程,藉以確定佛教重要派別的產生、流傳過程;
(3)吐火羅語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緣經〉吐火羅語諸本諸平行譯本》,為吐火羅語的語意研究開創了一個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對新疆博物館藏吐火羅劇本《彌勒會見記》進行譯釋,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魯番地區新發現的吐火羅語A《彌勒會見記》發表研究論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羅文發現在中國,而研究在國外"的欺人之談;
(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編《大唐西域記校注》、《大唐西域記今譯》,並撰10萬字的《校注前言》,是國內數十年來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國、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東南亞,以及歐、美、非三洲和這些地區文化交流的歷史畫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6)翻譯介紹印度文學作品及印度文學研究--《羅摩衍那》是即度兩大古代史詩之一,2萬餘頌,譯成漢語有9萬餘行,季羨林經過1O年堅韌不拔的努力終於譯畢,是中國翻譯史上的空前盛事;
(7)比較文學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導恢復比較文學研究,號召建立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為中國比較文學的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8)東方文化研究一一從8O年代後期開始,極力倡導東方文化研究,主編大型文化叢書《東方文化整合》,約50O餘種、8OO餘冊,預計15年完成;(9)儲存和搶救祖國古代典籍--9O年代,擔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兩部巨型叢書的總編纂;(10)散文創作--從17歲寫散文起,幾十年筆耕不輟,已有80餘萬字之多,鍾敬文在慶賀季羨林88歲米壽時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先生的作品就達到了這個境界。他樸素,是因為他真誠。""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
著作書目:
《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論文集)1957,人民
《<羅摩衍那>初探》(理論)1979,外國文學
《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
《季羨林選集》(散文集)198O,香港文學研究社
《朗潤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藝
《季羨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學出版社
-
3 # 山么之說古論今
在德留學十年期間,研究梵文,翻譯佛經。後來是吐火羅文,新疆考古挖掘出來的古籍就有吐火羅文字,現代研究者甚少,也特別高深,難!在清華大學做教授,教授他所學本領,包括深奧的文字類。
-
4 # 柒柒的學習筆記
我們先看一份季羨林先生的簡介:
姓名:季羨林
別名:希逋、齊奘
性別:男
出生:1911年8月6日 山東省清平縣(今臨清市)
逝世:2009年7月11日(享年97歲)
職業: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
學歷:
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0年-1934年)
哥廷根大學(1935年-1941年)
季羨林先生是個什麼人?
季羨林先生,被奉為中國的“國寶”,“學界泰斗”,“國學大師”。對於這三頂桂冠,季羨林在他的《病榻雜記》力辭盛譽。季羨林先生一生更多的時間是與印度歷史,印度佛教關聯。也有人提出稱季羨林先生為“國學大師”有些過譽。對於一位已故老者。我們對其評頭論足多少有些不敬。老先生生前不重虛名,低調為人。後人不應把精力放在評論老先生本人身上。老先生留給後代真正有價值的是其文學,社會方面所作的貢獻。
季羨林先生有什麼貢獻?
首先看看老先生在學術方面的貢獻:
經歷:
北京大學教授,建立東方語文系並任首任系主任(1946年),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56年),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1978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哲學社會科學部,1956年)
代表作:
《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印度簡史》《現代佛學大系》《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敦煌學大辭典》
學術研究:印度古代語言研究,佛教史研究,吐火羅語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翻譯介紹印度文學作品及印度文學研究,比較文學研究,東方文化研究
另外翻譯作品,散文隨筆多部。
社會貢獻:
老先生教書育人:很多人不知道,知名度最大的錢文忠先生就是季羨林老先生培養的。老先生培養了5位碩士和5位博士,共指導了9位研究生(王邦維碩士生博士生階段都是季羨林培養,在季羨林指導下讀了3年碩士生5年博士生)。
最早招收的碩士生是1978年的任遠和段晴,1979年收了王邦維和葛維鈞,4人在1982年畢業,是季羨林培養的第1批碩士。
王邦維碩士生畢業後在季羨林指導下讀博士生,1987年成為季羨林培養的第1位博士。
1991年畢業的錢文忠是季羨林培養的第5位碩士(同時是季羨林指導的最後1位碩士生),同1年,季羨林培養出第2位博士辛島靜志(日本人,同時是季羨林僅有的1位不是中國籍的研究生)。
季羨林培養的第3位博士是1996年讀完的李南,1998年讀完的高鴻是第4位博士,2000年讀完的第5位博士劉波是季羨林指導的最後1位研究生和最後1位博士生。
溫總理曾於2003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五次看望季羨林。他稱:“您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生筆耕不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寫的作品,如行雲流水,敘事真實,傳承精神,非常耐讀。”“您寫的幾本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難的時候,包括在‘牛棚’捱整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說真話,直抒己見,這是值得人們學習的。”
回覆列表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一2009年7月11日),山東聊城市人,語言學家,北大終身教授,與國學大師饒宗頤並稱“南饒北李",2006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被奉為大陸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季羨林早年考取清華大學,後留學國外,1946年回國在北大任教
季羨林精通12國語言,翻譯了大量外語作品;他的研究領域多達八個,且研究成果豐富,“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獲獎無數。其著作彙編成24卷《季羨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