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悅璐美食生活錄
-
2 # 木木朵兒
一、首先,什麼叫火候,其分為幾種?
火:指火力,是烹調的熱源。
侯:是加熱的時間。
所謂火候,就是烹調是所用的火力的大小和時間的長短,在烹製菜餚時,由於原料不僅有質地老嫩、軟硬之分,而且形狀有大小、厚薄之別,再加之菜餚的不同要求,根據不同的原料和菜餚的需要,採用不同的火力和時間,這就叫掌握火候。
烹製菜餚的火力,按其大小強弱不同分為:
(1)旺火,也叫武火、大火、烈火,這種火力多用於快速烹調方法,如熘、炒、爆、炸、蒸等。
(2)中火,也叫文武火,這種火力多用於燒、煮、燴、扒等烹調方法。
(3)小火,也叫文火,這種火力多用於煎、貼等烹調方法。
(4)微火,也叫弱火,這種火力多用於菜餚的保溫,有長時間烹製的烹調方法如煨、燉等亦用此火力。
二、其次,油溫的鑑別與掌握
生活中,很多人都選擇觀察油冒煙的程度來判斷油溫,然而這種方法適用於過去沒有精煉過的油,而現在的油大多經過了精煉,開始冒煙的溫度升高,僅靠看冒煙很難判斷油溫。這時可以藉助一根筷子來判斷,此方法適用於大豆油、花生油及調和油等常見的食用油。 冷油溫,1~2成熱。把筷子放入油中沒有反應,這時候適合炸制堅果類食物,如油炸花生米,也適合炒醬料等。 低油溫,3~4成熱。筷子置於油中,周圍會出現細小的氣泡,一般用於滑炒、滑熘、油爆等型別菜餚。 中油溫,5~6成熱。細看油表面會有波紋,筷子周圍氣泡變得密集,但沒響聲,適合熗鍋和炒菜等。 高油溫,7~8成熱。筷子周圍有大量氣泡,並且有噼裡啪啦的響聲,適合油炸或者煎肉類、魚類。 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烹調時,油的溫度最好控制在中油溫,如果超過該溫度,油脂易產生過氧化物以及其他有害物質,還可能導致油著火,帶來安全隱患。
知道了以上幾點簡單的判斷方法,就為做出美味佳餚打好基礎了。
-
3 # 渝鄉大林哥
一、 什麼叫火候?
烹調時火力大小和時間長短的變化情狀叫火候
二:火力分為,旺火,中火,小火,微火
三:掌握火候的要點
1·要根據原料的性質定火候
各種原料性質不同,質地有老有嫩,就是同一類原料,也有區別,如當年雞與隔年雞,蔬菜的根與莖等。
2·要根據原料的形態定火候
原料經切配後,有的形薄,有的形厚;有的整塊,有的碎小,這就要根據實際情況定火候,一般地說,小、薄的原料應用旺火速成;大、厚、整的原料應用小火慢成。
3·要按不同性質菜餚確定火候。
土豆燒肉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原料,如同鍋烹調的話,不可能酥爛一致。一般應將土豆炸後備用,待肉燒到即爛時,再將炸過的土豆同燒,這樣才能在最後成菜時恰到好處。又如爆三樣中的豬肝、腰花、雞肫雖都是動物內臟,但成熟程度有相當大的區別,必須用不同的火候分別烹 調至半熟或斷生狀態,然後再放入同一鍋內烹製,統一調味出鍋。
在烹調方法上,用水、氣傳熱慢的蒸、煮、燉、燜、滷、醬、熬、燴等烹調的菜餚,掌握火候的難度相比之下較小,只要稍加註意即可。最難掌握的是用油傳熱旺火速成的菜餚烹製的火候。因為火候稍差一點,菜品質量差別就很大。如炒蝦仁、爆肚仁等,只有火候準確,動作敏捷,手法利落,菜品才能鮮、嫩、脆、軟。所以,要反覆實踐,搶準火候。
4、掌握火候的一般原則
由於烹製菜餚的過程中,可變因素很多而且複雜,所以很難提出掌握火候的一成不變的程式,而只能根據原料性狀、製品要求、傳熱介質、投料數量、烹調方法等可變因素,提出掌握火候的最一般的原則,如下表
可變因素
火力 加熱時間 原料性狀質老或形大小長 質嫩或形小旺短 製品要求脆嫩旺短 酥爛小長 制湯取汁旺(奶白湯)小(清湯)長 投料多少多旺(中、小)長 少旺(中、小)短 加熱方法以油為介質旺(中、小)短(長) 以水為介質中、小(旺)長(短) 以蒸汽為介質旺→中長 烹調方法煸炒、滑炒、爆旺短 炸旺較長 燒旺→中→旺較長 燜、(燉)旺→中→旺長
四、 油溫的識別
油溫,是指食油下鍋後加熱達到的溫度。用油傳熱在菜烹調中運用得最廣泛,用油的溫度一般
在60~220℃之間,大致分為旺油(高溫)、熱油(中溫)、溫油(低溫)。
1:油溫
在170~220℃之間,油麵平靜,冒青煙,攪動時有炸響聲。
適宜於火爆雜拌、乾燒巖鯉、鳳尾腰花等熗爆、重油炸、炒的菜餚,有脆皮、凝結原料表層、不易碎爛等作用。
2:熱油鍋
五至六成
油溫在110~170℃之間,四周有少量青煙向鍋中間翻動。油麵泡沫消失。攪動時有微響聲。
適用於乾煸牛肉絲、軟炸蝦糕、小煎等炸、炒、煎、乾煸的菜餚,有酥皮增香,不易碎爛的作用。
3:溫油鍋
三至四成
油溫在60~110℃之間,油麵微動,有泡沫,無青煙,無響聲。
適宜於熘雞絲、雞火白菜、三鮮雞糕等熘、滑和浸炸的菜餚,有保鮮嫩,除水分等作用。
五、 油溫的掌握
油溫的掌握,是一項比較複雜的技術,一般只能憑實踐經驗來鑑別。例如許多烹調師習慣用溫油鍋下料,油溫始終保持二成熱以上、五成熱以下,因為二成熱以下的油溫,會使原料上的糊漿脫落,成菜變老,失去碼芡時掛糊上漿的意義;而超過五成的油溫,則會使原料粘結成塊,使原料表面發硬變老。因而除了正確識別油溫以外,在具體烹製菜餚時,還要結合火力大小、原料質地、投料多少,以及菜餚對烹製技法與用油量的要求等來靈活掌握適當的油溫。
(1)根據火力大小掌握油溫 原料旺火下鍋時油溫應低一些,因為旺火可使油溫迅速升高,容易造成原料粘結散不開、外焦內不熟的現象。原料中火下鍋時油溫應高一些,因為用中火加熱,油溫上升較慢,原料下鍋後油溫下降會造成脫糊、脫漿現象。如果火力太旺,油溫上升太快,應即將鍋端離火口或部分離火,或者不離火衝入涼油降溫即可。
(2)根據投料多少掌握油溫 投料多的,原料上鍋時,原料下鍋時油溫應高一些。因原料多,下鍋後油溫必然迅速下降,回升慢,故應油溫高些下料。投料少的,原料下鍋時油溫應低一些。因為原料少,油溫降低的幅度小,回升又快,所以應在油溫較低時下鍋。此外,油溫還要根據原料的老嫩和形狀大小,適當把握。
回覆列表
熱鍋涼油煎餅,煎魚不沾,炒菜油煙少。油炸食品時如判斷不好油溫,可以拿一根筷子放入油鍋,如果筷頭周圍冒細泡了,就可以下鍋炸了!可根據具體情況決定火候,煎一般都是小火,爆炒大火,燉煮大火燒開,小火燉煮一定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