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博士科普
-
2 # 觀乎
首先,明孝陵墓碑上有很多字,不知道題主是說的哪一個字?我查了下,不知道是不是說的是“眀”這個字?
這是在明孝陵方城隧道出口正面的石壁上,刻著的七個楷書大字。
據說是民國初年,經常有遊人好奇來此遊玩,但不知道明太祖墓在哪裡?便有很多遊人詢問明太祖的墓到底在哪裡,於是當時的管理人員為了方便,就刻了這七個字在寶城醒目處,以此回答遊人。
那麼,這七個字中的“明”寫作“眀”,是故意這麼寫還是寫錯了呢?
其實,這也沒寫錯!
要搞清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一下明朝國號的出處。明朝國號有別於以往的漢、唐、宋單字,它是兩個字,叫做“大明”。有歷史學家考證,大明二字一是為了區分被朱元璋除掉的小明王勢力,二是因為它出自明教,明教崇拜光明,朱元璋正是利用了明教在百姓中的影響力,自詡為明王出世,才穩定了天下民心,於是順理成章的用大明作為了國號。
明字意為光明,分開為日月二字,象徵著大明王朝猶如日月一般光輝長久。由於這一寓意,在明朝初年還出現了一句口號,叫做“日月不落,永照大明”,可見在明朝,正常情況下,明字皆為日月“明”。那為什麼明孝陵中的明變成了“眀”呢?
有兩種比較流行的說法。
其一,是與清朝文字獄有關。
清朝時期,文字獄盛行,明字成了清代統治者最忌諱的一個字,在康熙字典中,編纂者懼怕落得一個充軍殺頭的下場,於是把明字多謝了一橫,變成了“眀”。比如康熙字典中的“唐宋元眀以來”,“眀朝洪武年間”等句,皆寫作“眀”字。
康熙在位時,雖然盛讚朱元璋的文治武功,但也只是為了拉攏士紳,穩定統治而已。在康熙眼中,清朝遠勝明朝,明字改成“眀”,就是意在諷刺明朝有月無日,哪還有什麼光明可言呢?所以“眀”字應是無光、黑暗的意思。
不過從漢字的發展演變看,這種說法顯得牽強附會。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明”字曰:“朙,照也。從月,從囧。明,古文朙,從日。”“囧”是窗戶的形狀,象徵月光透過窗戶射入室內,達到照明的效果。也就是說,“朙”、“明”皆為古字,後來演化成“眀”和“明”同時使用,但現在“眀”作為“明”的異體字,只在書法家等小範圍內使用。
其二,是與陰陽五行有關。
孝陵為皇家墓地,古人講究陰陽五行,墓地主陰,而明中的日字主陽,是不可寫在墓碑上的,於是在明字中多添了一橫,就成了孝陵中的“眀”字時,這其實是古人有意為之。所以,明朝時期,明孝陵就已經寫作眀孝陵了。
另外,在孝陵博物館藏有一塊明正德年間太監馬璇的墓誌銘,上面清楚地刻有“眀故司設監”、“有眀年”的字樣,也都用“眀”,甚至建國後立的明孝陵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誌碑也用“眀”。
只能感嘆中華文字博大精深啊,所以大家以後記得千萬要記得哦。
即已成事實,而且成了大家約定俗成,小範圍適用的情況,所以這個字也就沒有修改的必要呢?
何況,大家都知道,此“眀”即彼“明”,總不能去修改吧,那可是破壞文物啊!
-
3 # 明離子
是把“明孝陵”寫成了“眀孝陵”。
這種寫法在《康熙字典》經常會看到,可以說,只要是關於明王朝的,都用“眀”來代替“明”,例如“眀則洪武正韻”、“漢晉唐宋元眀以來”等等。
為什麼這麼寫?因為康熙這個麻臉男不服氣?康熙皇帝對朱元璋的文治武功非常讚賞,在他的心目中,朱元璋的功績甚至超過了唐太宗、宋太祖。
但朱元璋開創的“大明”,代表著光明,預示著大明王朝的國運如太Sunny輝永照,似月亮光華長存。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你這麼看好大明,那清朝幹嘛要取代大明呢?
所以康熙皇帝用“眀”來代替“明”,暗指“有月無日”,何來光明?再往深層說,就是無光、黑暗之意,所以清朝取代明朝,才是帶來了光明,把老百姓從“黑暗”中解救出來。
但根據《說文解字》中釋義,“眀”是由“明”演化而來的異體字,依舊是“光明”之意,所以《康熙字典》雖然玩些文字遊戲,但還是不夠高明。
不知為何,這明孝陵的牌碑引用了《康熙字典》裡“明”的寫法,是書法家的拽文,還是如康熙般另有用心,仁者見仁吧。
-
4 # 趙日金141
朙,古文明。眀,目月眀,簡化字,唐柳公權玄秘塔字帖,眀。
明,日月明,後來的簡化字。
所以,明寫作眀,談不上錯字。
-
5 # 溳水墨賢
不懂書法請閉嘴!“明”字的這種寫法在明朝之前的大量書法作品中都能見到,並非什麼錯別字。書法是漢字的藝術化形象,書家在很長時間的實踐中,發現對某些字進行損益甚至改變結構後,大大增加了字的美感,久而久之便約定俗成了。當然,我們如果沒有相關專業知識,切不可想當然地去做上述改變,否則就貽笑大方了。
-
6 # 詩境笙音
大明湖景區牌坊上的“眀”也多了一點,四川的成都武侯祠有一塊匾:明良千古。其中的眀也是多一點。 當年的何紹基在四川做學政時,解釋成都武侯寺讓諸葛亮題字的“明良千古”一樣,也是將眀多了一點。這多了一點其實是故意的,絕非是賣弄學問之嫌。
成都武侯祠的“明良千古”匾,意思是,明君良臣,流傳千古。這樣的典故,清代的皇帝也是知道的,並沒有因此拆了武侯祠!清代皇帝為了拉攏漢族士子,並不忌諱提到明朝,還多處標榜江山得自於李自成而不是崇禎皇帝,但是皇帝很忌諱別人把明朝和清朝放在一起比較,尤其是隱含貶低滿清的意思。
清代的文字獄是出名的,明亮千古的匾額並沒有被毀,也沒有人因此被殺,只不過“明”字的偏旁由日改成了目,意思還是原來的意思,只是表達出一種小心翼翼的考慮。 如果是題外之話,當年的劉備為何給諸葛亮留足了面子,其實,也是給自己留足了面子,白帝城託孤,於是,劉備放了一馬諸葛亮,後世的歷史讓其同樣和諸葛亮一起名故千秋。 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橫。
-
7 # 榮耀歷史
明孝陵作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在中原漢人心中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力,所以清軍入關之後,為了收復民心,多爾袞、多鐸等人祭拜明孝陵,康熙皇帝6次南巡,更是有5次前往明孝陵祭拜,而且為其立碑,稱讚朱元璋“治隆唐宋”,康熙給明孝陵立的碑如下:
這裡面有一個很明顯的錯別字,將明孝陵寫成了眀孝陵,一個小學生都能看出來的錯誤為什麼康熙會犯,我覺得不太可能,寫“明”字就和寫阿拉伯數字一樣簡單,康熙這樣的明君能寫錯?
再聯想避暑山莊的牌匾中的“避”,康熙硬是加了一筆,寓意帝王怎麼能逃避呢。所以“明孝陵”變成“眀孝陵”應該是康熙有意為之,那出於何種目的?
1、清朝實行文字獄,誰寫了前朝的“明”就是反清復明這種說法好像很講得通,在清朝連“清風不識字”都要拉出去殺頭,寫“明”肯定是忌諱中的忌諱,但是事實如此嗎?反正沒有確切史料誰是因為寫“明”字被殺頭的,而且康熙作為皇帝,他難道也怕文字獄?更何況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額可是沒有寫錯,所以這個說法不成立。
2、諷刺明朝有月無日,丟掉江山這個好像也有道理,“無日”就是“無天”,就是沒有皇帝,不就是丟掉江山的意思嘛?道理上講得通,但是於情不合。康熙祭拜明孝陵的目的是什麼?收服明朝遺民的心,實現滿漢融合,捍衛滿清統治,那麼他有必要來逞這一時之快而傷害明朝遺民的感情嗎?所以說這個說法也不成立。
3、風水說有一種說法是認為“明”在喪葬學說裡是火的意思,代表陽氣很盛,並不適合陵園,而且明孝陵本身修建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好了五行等風水情況,現在加一個“明”字可能會破壞平衡。這種說法就有點勉強了,那按照這種說法明朝所有皇帝的陵墓都不能用“明”字?太廟裡供奉的神位也不能寫“明”字?
上面3種說法都是無稽之談,其實真相很簡單!
“眀”這個字並不是錯別字,《康熙字典》裡面收錄了這個字:
古皆從日月作明。漢乃從目作眀。——《康熙字典》而且在《康熙字典》其他解釋中,有這樣的語句:
“眀則洪武正韻”、“漢晉唐宋元眀以來”可以看出來,這邊都是用的“眀”,可見從漢朝之後,“眀”才是使用最多的。
而且從明孝陵博物館中的文物經常看到“眀故司設監”、“有眀年”等字樣,說明在明朝,人家用得最多的是“大眀”。
回覆列表
首先,你怎麼知道他是錯別字,而不是語文老師口中的通假字?
其次,那是文書,國家立法保護,摸一下都不行,難不成你還想在上面鑿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