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強強歷史說

    首先元朝的人之前其實是蒙古人,時代過著遊牧生活,正是因為如此,蒙古族人個個都會騎馬射箭,都是天生的戰士。而就是這麼一個馬背上的民族,在忽必烈的領導下,百萬鐵騎擊垮了南宋政權,並且建立了統一的王朝。

    有句古話說得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想要建立一個新王朝,倘若得不到百姓的支援,肯定是沒有辦法長治久安的。那麼蒙古讓如果想得民心,就必須遵循漢族的禮法制度。

    所有人都覺得鞥股蠻夷從不會去看各流派的經典,也不能稱為文明的種族,那忽必烈建立國號時就必須從喊人經典著作當中找尋名字。但那時的所有的大臣都對此一無所知,正在這時,一位叫劉秉忠的人來到此處,他乃是明末元初的文學家,曾參與了元朝都城的設計,並且奠定了當今北京城的基礎。

    劉秉忠曾給元朝起了國號,他當時參考易經當中的“大哉乾元”,將國號定為“元”。而劉秉忠本是僧人,在元朝建立以後,他也成為了元朝朝廷當中最為重要的漢臣,也算為元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 2 # 有風物語

    元朝國號的選取也算是一個創舉,因為是從儒家典籍中選定的,也是第一次以文定義的國號。清朝人趙翼在《廿四史札記》中說:“國號取文義,自此始”。元朝的國號實則是“大元朝”,取自《易經》的“大哉乾元”“乃統天”,即為大元。而比較有意思的是,明朝的國號則是《易經》“大哉乾元”的下一句“大明資始”,“時乘六龍以御天”。其中的意思很值得玩味。古代國號的幾種來歷

    (秦詔版拓片: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

    一、發祥地為國號

    據說大禹被封於夏伯之地,也就是今日河南禹州,於是就有了第一個朝代,“夏”。

    夏之後的商,是因為大禹把商人的祖先封在了商地,於是商成為部落之名,而後就有了商朝。後來遷都又遷到了殷,也就是安陽地區,於是又稱為“殷”,加一起就是“殷商”。

    周朝也是一樣,遷徙後世居周原,也就是岐山,也是滅了商朝後,就以“周”為名。

    秦朝也是因為祖先被封在了秦地,於是有秦國,有了秦朝。

    二、封爵號為國號

    漢朝的得名是因為項羽把劉邦封為了漢王,擊敗楚國後,就有了大漢王朝。

    魏晉也是如此。漢獻帝封曹操為“魏王”,曹丕代漢就是“魏國”。司馬昭被曹魏封為“晉王”,代魏後就是“晉國”。

    隋唐也是一樣,楊堅的父親被北周封為“隨國公”,代周自立後,覺得“隨”不吉利,於是改名為“隋朝”。而李淵的祖父被北周封為“唐國公”,也是代隋自立後,就建了大唐。

    宋朝也差不多,只不過趙匡胤可不是什麼王公,他在陳橋兵變時是歸德軍節度使,治所在宋州,於是就定國號為宋,當然也可以認為宋朝是以發祥地為國號。

    三、以物品為國號

    遼朝和金朝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

    遼的意思在契丹語裡為“鑌鐵”,是因為耶律阿保機發軔之地產鑌鐵,所以就以遼為國號了。

    金朝的金則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金朝的國都上京府產金子。另一種說法則和遼國有關。在《金史·太祖紀》中這樣記載,說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但鑌鐵雖堅,唯金不壞,於是就取了不會變壞的“金”為國號。

    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就是南北朝時期的陳,之所以以陳為國號,是因為陳的開國之君姓陳。

    選元為國號 因為大已經不夠形容了

    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高原,建立了“大蒙古國”,南宋李心傳的《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說:“蒙人既侵金國,乃自號大蒙古國。”可見,當時大蒙古國已經為南人所知。

    (成吉思汗開始鑄造的大朝通寶錢幣 僅供禮佛使用)

    當1215年,成吉思汗佔據了北京之後,就開始設定行政機構,統治管理佔據的地方。蒙古語的文書中自稱是大蒙古國,不過在漢語通行的地方,成吉思汗直接稱大蒙古國為“大朝”,漢文的文書中,就是用大朝代替了大蒙古國。大朝一般指的是正統而強大的王朝,

    《舊五代史·僭偽傳一·李景》:“景願割濠 、壽 、泗 、楚 、光 、 海等六州之地,隸於大朝,乞罷攻討。”

    但是大朝是代稱還是固定的國號,這一點學界分歧很大。但成吉思汗在漢文文書中用了這個詞,可見他把大蒙古國當成了第一無二的強國。

    大蒙古國確實大,經過五十多年的征戰殺伐,在1260年忽必烈成為大汗時,統治的地區,“蒙古馬蹄所及之地”,向西到了黑海,亞洲東部大陸則只剩下了江南一地的南宋苟延殘喘。

    (橫跨歐亞的大蒙古國)

    當然,地跨歐亞的大蒙古國早就開始分裂,並不是忽必烈一個人全權統治,名義上他是各宗藩國的共主,但對宗藩之國沒有指手畫腳的權力。宗藩國則稱忽必烈統治的地區為“大汗之國”,這些宗藩國主承認忽必烈是宗主,所以他們只稱汗,而不是大汗。

    1271年,忽必烈頒佈《建國號詔》,

    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

    乾元就是無限之大的意思。

    元文宗時期的《經世大典》在《序錄》中對“大元”這個國號是這麼解釋的,

    世祖皇帝初易“大蒙古”之號而為“大元”也……元者,大也。大不足以盡之,而謂之“元”者,大之至也。

    當然,大元並不是取代了大蒙古國,國號實則應是“大元大蒙古國”。只不過大蒙古國在蒙文文書中使用,而在漢文文書中,則為大元。

    結論 忽必烈說秦皇宋祖都不會起名

    忽必烈的《建國號詔》中,說國號為大元是一種對先秦時代的復古。

    肇從隆古,匪獨我家。

    這種復古論,表明了忽必烈認為自家的大元朝是之前中原王朝的正統繼承人。“紹百王而紀統。”當然,這只不過是牽強的託古而已。

    而且認為從秦朝開始,這些朝代起名太小家子氣了,國號不僅不美好,並且沒有代表了囊括天下四海之意。

    為秦為漢者,著從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見聞之狃習,要一時經制之權宜,概以至公,不無少貶。

    我們大蒙古國則不一樣,輿圖之廣,歷古所無。所以作為這個獨一無二帝國的皇帝,忽必烈找到了一個能夠代表這大帝國的美名。而且是附和古制的就是“在古制以當然”。

    這個國號就是寓意著無限大的“大元”。

    忽必烈最後取的這個國號,一是直接體現了帝國疆土的無垠,二也是希冀剔除蒙古這個外來詞本身給予華夏子民的對立感。爭取得到天下人對元朝正統性的認同。

    蒙古人對中原而言是外族,不過明朝則沒有選擇繼承宋統,而是選擇了承元,也就是希望繼承元朝的遺產。

  • 3 # 強強歷史說

    首先元朝的人之前其實是蒙古人,時代過著遊牧生活,正是因為如此,蒙古族人個個都會騎馬射箭,都是天生的戰士。而就是這麼一個馬背上的民族,在忽必烈的領導下,百萬鐵騎擊垮了南宋政權,並且建立了統一的王朝。

    有句古話說得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想要建立一個新王朝,倘若得不到百姓的支援,肯定是沒有辦法長治久安的。那麼蒙古讓如果想得民心,就必須遵循漢族的禮法制度。

    所有人都覺得鞥股蠻夷從不會去看各流派的經典,也不能稱為文明的種族,那忽必烈建立國號時就必須從喊人經典著作當中找尋名字。但那時的所有的大臣都對此一無所知,正在這時,一位叫劉秉忠的人來到此處,他乃是明末元初的文學家,曾參與了元朝都城的設計,並且奠定了當今北京城的基礎。

    劉秉忠曾給元朝起了國號,他當時參考易經當中的“大哉乾元”,將國號定為“元”。而劉秉忠本是僧人,在元朝建立以後,他也成為了元朝朝廷當中最為重要的漢臣,也算為元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 4 # 有風物語

    元朝國號的選取也算是一個創舉,因為是從儒家典籍中選定的,也是第一次以文定義的國號。清朝人趙翼在《廿四史札記》中說:“國號取文義,自此始”。元朝的國號實則是“大元朝”,取自《易經》的“大哉乾元”“乃統天”,即為大元。而比較有意思的是,明朝的國號則是《易經》“大哉乾元”的下一句“大明資始”,“時乘六龍以御天”。其中的意思很值得玩味。古代國號的幾種來歷

    (秦詔版拓片: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

    一、發祥地為國號

    據說大禹被封於夏伯之地,也就是今日河南禹州,於是就有了第一個朝代,“夏”。

    夏之後的商,是因為大禹把商人的祖先封在了商地,於是商成為部落之名,而後就有了商朝。後來遷都又遷到了殷,也就是安陽地區,於是又稱為“殷”,加一起就是“殷商”。

    周朝也是一樣,遷徙後世居周原,也就是岐山,也是滅了商朝後,就以“周”為名。

    秦朝也是因為祖先被封在了秦地,於是有秦國,有了秦朝。

    二、封爵號為國號

    漢朝的得名是因為項羽把劉邦封為了漢王,擊敗楚國後,就有了大漢王朝。

    魏晉也是如此。漢獻帝封曹操為“魏王”,曹丕代漢就是“魏國”。司馬昭被曹魏封為“晉王”,代魏後就是“晉國”。

    隋唐也是一樣,楊堅的父親被北周封為“隨國公”,代周自立後,覺得“隨”不吉利,於是改名為“隋朝”。而李淵的祖父被北周封為“唐國公”,也是代隋自立後,就建了大唐。

    宋朝也差不多,只不過趙匡胤可不是什麼王公,他在陳橋兵變時是歸德軍節度使,治所在宋州,於是就定國號為宋,當然也可以認為宋朝是以發祥地為國號。

    三、以物品為國號

    遼朝和金朝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

    遼的意思在契丹語裡為“鑌鐵”,是因為耶律阿保機發軔之地產鑌鐵,所以就以遼為國號了。

    金朝的金則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金朝的國都上京府產金子。另一種說法則和遼國有關。在《金史·太祖紀》中這樣記載,說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但鑌鐵雖堅,唯金不壞,於是就取了不會變壞的“金”為國號。

    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就是南北朝時期的陳,之所以以陳為國號,是因為陳的開國之君姓陳。

    選元為國號 因為大已經不夠形容了

    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高原,建立了“大蒙古國”,南宋李心傳的《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說:“蒙人既侵金國,乃自號大蒙古國。”可見,當時大蒙古國已經為南人所知。

    (成吉思汗開始鑄造的大朝通寶錢幣 僅供禮佛使用)

    當1215年,成吉思汗佔據了北京之後,就開始設定行政機構,統治管理佔據的地方。蒙古語的文書中自稱是大蒙古國,不過在漢語通行的地方,成吉思汗直接稱大蒙古國為“大朝”,漢文的文書中,就是用大朝代替了大蒙古國。大朝一般指的是正統而強大的王朝,

    《舊五代史·僭偽傳一·李景》:“景願割濠 、壽 、泗 、楚 、光 、 海等六州之地,隸於大朝,乞罷攻討。”

    但是大朝是代稱還是固定的國號,這一點學界分歧很大。但成吉思汗在漢文文書中用了這個詞,可見他把大蒙古國當成了第一無二的強國。

    大蒙古國確實大,經過五十多年的征戰殺伐,在1260年忽必烈成為大汗時,統治的地區,“蒙古馬蹄所及之地”,向西到了黑海,亞洲東部大陸則只剩下了江南一地的南宋苟延殘喘。

    (橫跨歐亞的大蒙古國)

    當然,地跨歐亞的大蒙古國早就開始分裂,並不是忽必烈一個人全權統治,名義上他是各宗藩國的共主,但對宗藩之國沒有指手畫腳的權力。宗藩國則稱忽必烈統治的地區為“大汗之國”,這些宗藩國主承認忽必烈是宗主,所以他們只稱汗,而不是大汗。

    1271年,忽必烈頒佈《建國號詔》,

    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

    乾元就是無限之大的意思。

    元文宗時期的《經世大典》在《序錄》中對“大元”這個國號是這麼解釋的,

    世祖皇帝初易“大蒙古”之號而為“大元”也……元者,大也。大不足以盡之,而謂之“元”者,大之至也。

    當然,大元並不是取代了大蒙古國,國號實則應是“大元大蒙古國”。只不過大蒙古國在蒙文文書中使用,而在漢文文書中,則為大元。

    結論 忽必烈說秦皇宋祖都不會起名

    忽必烈的《建國號詔》中,說國號為大元是一種對先秦時代的復古。

    肇從隆古,匪獨我家。

    這種復古論,表明了忽必烈認為自家的大元朝是之前中原王朝的正統繼承人。“紹百王而紀統。”當然,這只不過是牽強的託古而已。

    而且認為從秦朝開始,這些朝代起名太小家子氣了,國號不僅不美好,並且沒有代表了囊括天下四海之意。

    為秦為漢者,著從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見聞之狃習,要一時經制之權宜,概以至公,不無少貶。

    我們大蒙古國則不一樣,輿圖之廣,歷古所無。所以作為這個獨一無二帝國的皇帝,忽必烈找到了一個能夠代表這大帝國的美名。而且是附和古制的就是“在古制以當然”。

    這個國號就是寓意著無限大的“大元”。

    忽必烈最後取的這個國號,一是直接體現了帝國疆土的無垠,二也是希冀剔除蒙古這個外來詞本身給予華夏子民的對立感。爭取得到天下人對元朝正統性的認同。

    蒙古人對中原而言是外族,不過明朝則沒有選擇繼承宋統,而是選擇了承元,也就是希望繼承元朝的遺產。

  • 5 # 太極小書蟲

    元朝的國號是由忽必烈取的,其採納劉秉忠、王鶚等儒臣的建議,從《易經》“大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元”不僅有大,首的意思,本身也符合草原遊牧民族對於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存在的讚歎和敬仰。同時,“乃順承天”也是為草原民族入主中原所尋找的法理依據。

  • 6 # 彭氏建材249

    元朝的國號是忽必烈在攻宋時改的,忽必烈比較尊重漢朝儒家,不像他的先祖,動不動就屠城,總而言之,元朝是以蒙古族主政融合了漢族和幾十上百個少數民族的大一統的封建社會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對胡塞武裝的導彈威脅,沙特會屈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