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橘子陳皮

    人無完人!

    所有的歷史人物,不管多麼的勵精圖治,也不可能做到讓各方滿意,更不可能讓後世所有人都滿意,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獨有的價值觀,有些行為或許在當時看是對的,但換了一個社會背景,人們有了新的思想觀念便不一定還給予肯定。

    況且不管是以當時的背景還是現在的思想看,諸葛亮的一生並非無懈可擊。

    首先是隆中對諸葛亮對劉備之後的計劃做了詳細的講解,但是諸葛亮卻是有些太理想化了。

    諸葛亮與劉備在隆中進行長談,提出了取荊州、益州二州並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的設想,這個設想在當時絕對是最適合劉備的方案,劉備實力較弱,孫權與曹操對於劉備來說不亞於兩匹猛虎,劉備的實力無論如何都沒法打這兩匹猛虎的主意,而荊州和益州就不一樣了,隆中對中有言“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荊州地理位置極其優越,是連線各個地區的交通要道,而益州更是極為富庶,是漢高祖劉邦起家的地方,可偏偏這兩個地方的太守卻昏庸無能,實力弱小,根本守不住這兩個地方。相對來說,劉備拿下這兩州的可能性更大,只要拿下了荊、益二州,那麼劉備就有了與孫權、曹操三分天下的資本,之後與孫權聯合對抗實力最強的曹操,之後等待機會分兩路兵去攻打曹操和孫權,最終取得天下。

    總體看來諸葛亮的這個規劃近乎完美,但我覺得諸葛亮有些自負了,或者說他有些小看天下的英雄了。

    他看中得荊、益二州,可這樣的兩塊肥肉不可能不被別人覬覦,事實證明,即使透過一些手段成功取得了荊、益二州,但是稍不留神還是會被別人搶走,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著,再怎麼謹慎也終究有疏忽的時候,只要你一疏忽,窺伺的人就會趁虛而入。

    我認為諸葛亮在助劉備取得荊、益二州後有些麻痺了,從而導致了後面關羽大意失荊州,不僅失了荊州還丟掉了關羽的性命。當然了,豈有千日防賊的道理,這種事諸葛亮是沒辦法控制的,但我覺得在丟失荊州的事上,諸葛亮多多少少是有些責任的,作為總指揮卻讓荊州在關羽伐曹時內部空虛是很不應該的。

    其次,諸葛亮掌權掌的有點多了。

    他的一生可謂是為了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這也從側面反應出他做的方面太多了,他要指揮部隊打仗,為蜀漢的軍隊制定作戰計劃,要最管理蜀漢內政,要發展生產,又要維護和東吳的關係,要發展好外交,一不留神,劉皇叔還跑去打東吳結果被對面火燒連營,一敗塗地,在這個空檔諸葛亮還要搞搞小發明,比如木流流馬什麼的。像這樣的工作強度大概是個人都受不了吧。

    而從這些當中也看出了一個諸葛亮的特點,做的事太多了!做的多當然沒問題,能者多勞嘛,可是你能做一年,十年,難道還能一直這麼幹下去嗎?諸葛亮把蜀漢的大事小事基本包攬了,這也導致了其他人失去了鍛鍊的機會,沒有機會能夠發展起來。

    確實諸葛亮做的很好,或許別人沒辦法做的這麼好,但是治理國家怎麼能少了新鮮血液?諸葛亮的這種做法到了最後使得蜀漢人才凋敝,諸葛亮死後留下一個姜維卻也是難堪大用。

    最後,諸葛亮年老時的征討有些操之過急了。

    諸葛亮一生只想為劉備打下天下,在年老之際倉促間六出祁山妄圖統一天下,但終究是未得寸土。諸葛亮的急迫性是可以理解的,當年隆中的大部分規劃都已實現,在這種時候只要最後一步走好就能建立千秋功業完成劉備的遺願。

    但這只是他的一廂情願,這麼多年不止蜀漢在發展,曹魏的實力也並不是停滯不前。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失敗是必然,這是他一生的遺憾,也會蜀漢的末路的標誌,諸葛亮連年征戰,蜀漢早已元氣大傷,最後被滅也是必然。

    諸葛亮是偉大的,他的軍事能力強大而出色,他對天下大勢的分析明瞭透徹,他對人心的瞭解也是遠超旁人。但他也是悲哀的,他的一生都在為蜀漢奮鬥,最終死在了奮鬥的路上,終究還是差了一步。

  • 2 # 坤澤先生談歷史

    因為諸葛亮不是超凡脫俗的神仙,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天才,他也是人,也是一個會犯錯誤的普通人,他的不簡單其實是善於總結和利用三國時期所有人才的智慧和能力,是各方面人才的結晶和統一體。諸葛亮善於總結經驗教訓,善於分析問題妥善化解問題,比一般人看問題更細心,更全面,更長遠,處理問題更有謀略,有眼光,有魄力。我們就細數一下諸葛亮主要的幾點負面評價。

    1 諸葛亮識人用人失敗不可否定。

    2 諸葛亮不是一個好的軍事家,軍事才能值得懷疑

    3 諸葛亮為人過於謹慎,考慮問題太多,決策力不夠,事必躬親。

  • 3 # 庭前小話

    人都是多面的,人也都是會有疏失過錯的。評價是他人給的,正如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對於歷史人物我們只能透過古代歷史的記載,後世文人筆墨中的隻言片語去了解、推測。

    看待問題角度不同,立場不同,觀點也就不同。有人敬佩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心輔佐後主忠心耿耿,不曾取而代之。也有人認為諸葛亮大權在握,架空皇帝,窮兵黷武,耗空國力。有人認為諸葛亮很厲害,讓司馬懿忌憚無比。也有人認為諸葛亮不過如此,司馬懿才是最終勝利者。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是我以為,我們看待一個歷史人物,可以去辯證他是非對錯,可以去探究他是奸是惡,但也不要忘了他身上出彩的地方是我們可以學習借鑑的。

  • 4 # 歷史之一粟

    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是由利益不同的人組成,利益不同的人潛意識裡都會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去評價一個人,因此會有不同的評價。

    假如我們站在歷代封建統治者的角度去看,他們鼓吹的就是忠君報國,因此就會潛意識的去美化諸葛亮,甚至下意識的去美化他。諸葛亮五出祁山不勝,也會幫他找原因,如夷陵戰敗後蜀華人才凋零,馬謖大意失街亭,上方谷老天助曹不助漢等,而非諸葛亮智力不濟,軍事才能一般。

    如果站在當時曹魏的角度或者崇拜曹操的人的角度來看,諸葛亮顯然就是個沒事找事的人,同時窮兵黷武,甚至在他們眼中,諸葛亮其實就是個權臣,其之所以沒有取代劉禪自立,是因為其子嗣接近於無,無人繼承,同時北伐曹魏也沒有取得成果,威望不足。

    如果站在當時蜀國民眾的角度和當時益州集團的人來看,諸葛亮恐怕真沒有羅貫中描述的那樣完美,畢竟94萬人(包括老人,小孩)的一個國家,抽出十多萬萬人(全是青壯年),去攻打一個人口十倍於自己的國家,主要打不贏還老打,搞得民不聊生,如果我們是其中的一個底層民眾,認為這樣的統治者是暴君都有可能。

    即便儘量拋去主觀感受,客觀去評價諸葛亮,恐怕也會有負面評價。畢竟諸葛亮五出祁山,寸土未得,在這種情況下,還找各種原因說他多智近妖,恐怕說不過去吧。蜀國後期國力貧弱,也很難說他是一個愛民的政治家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個月大的女寶寶,凌晨3點喂次奶,早晨8點醒來後上午不愛吃,晚上卻吃的很多,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