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德全不畏

    起初,貴族出身的項羽是年輕有為的大董事長,已經是中年的地痞劉邦是分公司的小經理,兩人相比可以說是判若雲泥。劉邦最後卻神奇的逆襲成功,打敗項羽,建立了大漢。我想,這可能和他們說出身有關。

    項羽出身楚國將門,受優良的貴族教育,對楚國感情深厚。項羽的爺爺項燕和叔叔項梁,皆與秦軍作戰而死。身負家仇國恨,恨秦國秦人入骨,必欲滅之而後快。對平民百姓的情況,沒有足夠的認識。劉邦出身於平民百姓,理想就是有吃有喝,娶個媳婦成個家就行。只要能生活的好,對什麼秦,什麼楚的事情沒有沒有感情,也沒有興趣,懶得去理會。

    後來,項羽在鉅鹿之戰打敗了章邯,殺了投降的數十萬秦軍。項羽對數十萬秦人的生命很冷漠,說殺就殺,沒有一絲一毫的心理負擔。他認為秦人滅楚國,殺楚人,殺自己的祖父和叔父。自己殺秦人是在報仇,是完全應該的。他缺乏帝王的大胸懷,沒有想過把秦人作為子民去愛護。

    項羽進入關中後。地理位置優良的關中地區,沃野千里,是真正的帝王之資。謀士勸說項羽,把大本營駐紮在關中。項羽卻說,自己功成名就應該光榮的回到家鄉。否則就是錦衣夜行,沒人欣賞。謀士失望的說項羽是沐浴而冠的候子,難成大事。果然,後來項羽不顧百姓厭惡諸侯爭霸戰亂,希望和平的願望。分封天下,然後返回楚國了。由此項羽的失敗,甚至英年早逝的悲劇就已經定下了。

    劉邦沒有貴族概念的束縛,看他的團隊就知道了。無賴、毫無身份的知識分子,沒落貴族等無所不包。真正的做到了不論出身,惟才是舉。

    劉邦沒有家仇國恨的負擔,在幕僚的幫助下對天下大勢早有清醒的認識。在進入關中後,就寬待秦朝皇室,忙著打好與關中父老的關係,並約法三章,從而得到了關中百姓的擁護。這與項羽形成鮮明的對比。項羽撤出關中地區後,劉邦就用計策奪取關中地區。依靠秦帝國在關中地區打下的雄厚的基礎,組建強大的軍隊,與項羽爭鋒,並且同時征伐趙魏等諸侯。最終象當年的秦國掃平六國一樣,滅掉諸侯,重新統一天下。讓平民百姓過上沒有戰亂之苦,和平安定的生活。

    所以,草根劉邦的逆襲,也是有原因的。

  • 2 # 姬不凡

    雖然劉邦是草莽出身,但是他有自己獨特的魅力,該服軟的時候就服軟,該投降的時候就投降。而項羽就不行,心高氣傲,只瞧得上自己項家軍,其他的諸侯都是渣渣。

    但是事實證明,劉邦聯合各大諸侯最終在垓下圍死了項羽。

    1.劉邦此人能夠忍辱偷生,這應該算是歷代賢王共性,但凡成大事者,必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劉邦能夠在川蜀之地苟延殘喘,並且越做越大的重要原因。

    2.劉邦善用人,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劉邦算是把這一點做的很好。項羽就不咋地,連幫了他很久的范增他都敢懷疑,還真的是誰都敢懷疑啊。

    3.劉邦此人膽小心狠,膽小其實不是說他真的膽小,而是他認為打不過的他就跑,等啥時候他覺得可以了,再反過來跟你決一死戰。(其實換一種說法,就是韜光養晦)。心狠就是他捨得,捨得放棄掉一些東西,比如咸陽,比如地盤,有舍才有得,所以他才能絕地求生。

    綜合下來,似乎劉邦有的是優點,項羽有的只有缺點。不盡然,只不過是在那個時代裡,劉邦的優點唄無限放大,而項羽的缺點也被無限放大罷了。

  • 3 # 揭子兵法

    這是因為項羽鼠目寸光,意志薄弱,不善用人,有勇無謀,雖實力雄厚、百戰百勝,但一敗失天下,而劉邦志向遠大,謀士眾多,雖百戰百敗,但一勝定天下。

    一是攻城後劉邦不妄殺而項羽屠城。

    秦二世三年十月,劉邦攻進了關中,後來項羽也進入了咸陽,他們獲得了推翻秦王朝的勝利。在這場勝利面前,劉邦和項羽的表現完全不同。

    劉邦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犒賞,秋毫無犯,而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這是一個了不得的舉動。這個舉動的意義范增看出來了,就對項羽說,項王,劉邦這個人可不能小看,據臣所知,劉邦原來在沛縣的時候是喜歡錢財、喜歡酒肉、喜歡女人的人,現在這樣的一個人來到秦皇宮看見數不盡的金銀財寶和美女珍饈居然不動聲色、秋毫無犯,他有這麼大的剋制力,其志向一定是很大的,這個人是絕不可以小看的。但項羽聽不進去,劉邦嘛,其志不小又能怎麼樣?

    而項羽呢?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項羽做得最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書上的記載是4個字:城無遺類。就是說項羽他把一個城攻下以後,這個城裡面就沒有活口了,那肯定是連婦女兒童都在屠殺之列了,而且項羽一把火燒掉了秦王朝的皇宮。做完以後,有人就出來勸說項羽,說咸陽這個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稱稱帝的話,應該定都咸陽。但是,這個時候秦的皇宮已經被項羽燒光了,也沒地方住了,項羽又一門心思想回他的老家去。於是就說:“富貴而不還鄉,如衣錦夜行”。

    二是劉邦善於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孤立項羽。

    首先,劉邦將項羽的力量據為己用,力量一增一減,勝負可想而知。

    劉邦之所以最終問鼎天下,用他自己的話講,是因為有運籌帷幄的張良,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和撫百姓、不絕糧道的蕭何,而項羽只有一個范增,最後還被氣死。原來劉邦所倚重的3個“人傑”,除蕭何是故交舊友之外,韓信原是項羽的部屬,張良也曾一度歸附項羽。項羽、劉邦對韓王的不同態度,使張良毅然作出了背楚佐漢的抉擇。這樣一來,劉邦力量明顯增加,項羽力量明顯削弱。

    項羽不善用人,只憑“匹夫之勇”,有勇無謀,要與劉邦凝聚的英才群體一決雌雄,失敗是必然的。

    其次,劉邦團結諸侯共同對付項羽。

    楚漢爭霸是在諸侯割據的環境中進行的。爭取和聯合諸侯,是雙方克敵制勝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由於不體察盟友的心理需求,動輒施暴,項羽不久便吞食了“自毀長城”的苦果。

    田榮是反秦戰爭期間建立齊國的實力派將領。但項羽三分齊國、分建諸侯的凌辱性舉措,嚴重損害了田榮的既得利益和尊嚴。田榮不得不反,項羽發兵討伐,竭盡燒殺搶掠之能事。這一試圖“殺一儆百”、威懾諸侯心理的殘忍舉動,促使其他諸侯如英布等都加速了與項羽的分裂。因此劉邦討楚,大小諸侯紛紛易幟響應。

    三是與個人心理素質即堅強的意志有關。有兩個成語好像是專為劉邦和項羽而設的,那就是劉邦百折不撓,項羽一敗塗地。

    劉邦曾三次身陷絕境。彭城兵敗,只帶數十騎逃生;被困滎陽,僅率數十騎西奔;被圍成皋,獨與滕公兩人出逃。劉邦歷經生死險境,丟軍失眾,卻能屢次東山再起,就是因為劉邦心理承受力強、意志堅定。

    反觀項羽。項羽過分自信,習慣於叱吒風雲的順境,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準備。垓下會戰初戰失利,面對“四面楚歌”的攻心戰術,身為主帥的他心理防線率先崩潰,意志力超弱,棄10萬大軍於不顧,與虞姬訣別後他只帶800人倉促突圍,結果其部屬被斬首8萬,他自己自刎烏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拍照,應該穿彩色服裝才好看,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