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氣倒被人欺
-
2 # 學生張某人
岳父是偉人的民族英雄。“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可見,岳飛抗擊金兵的激情是多麼高漲啊?
金兀朮帶領大軍進攻中原,宋軍元帥宗澤,派人急招岳飛投軍抗擊金軍。岳飛的母親,在岳飛的背後刺了四個大字“精忠報國”,一邊刺一邊流著眼淚叮囑:“兒啊,你一定要領兵打敗金兵收復失地。”
岳飛的母親當時只不過是一個農村老太太,有如此愛國熱情?她是農民的代表,說出了當時全華人民的心裡話。以趙構為代表的宋朝政府,說老百姓不願意收復失地,純粹是胡說八道,是為他們賣國求榮的行為找藉口!
岳飛的死,不是“怨殺”而是有意的謀殺!秦檜變節投敵,在金兀朮的授意下,利用合法身份潛回到趙構身邊,挑撥離間。趙構聽了秦檜的話,用十二道金牌調回岳飛,使即將大獲全勝的抗金戰爭功虧一簣。秦檜上奏趙構,用莫須有的罪名逮撲岳飛,將其暗殺在獄中。
-
3 # 哥哥123
打仗同時還是打的國力和政治。南宋沒有能力支撐這場對外收復之戰,南宋為了維持正常運作,不斷對南宋百姓提高稅收,導致百姓無法生存,以至於在抗金期間,發生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最後被岳飛血腥鎮壓。這一切都說明,南宋百姓已經到達了忍耐的極限,在這麼下去,整個南宋的百姓都要造反了。收復失地容易,可收復以後呢?北方百姓的日常最低生活怎麼維持?靠南方百姓的耕地如何能夠養活整個宋朝百姓和官員以及軍隊,中國老百姓自古以來,忍耐性是最好的,只要有一口飯吃,餓不死,很少有人會跟著造反,可以當時南宋實際情況,收復失地後,整個大宋百姓造反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趙構主和,秦檜求和,在一些所謂有些熱血的人來說,是賣國,不可原諒,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還有比求和更好的辦法嗎?爭取那麼五年甚至十年時間,恢復國力,尤其是民間的生產力以及人口,起碼糧庫的糧食除了日常生活開銷外,還能累積一筆糧草以便於以後收復失地,可以安置百姓生活。可以說,不管趙構還是秦檜,他們主和的想法沒錯。至於岳飛,沒有政治頭腦,他只是單純的武將,有著單純的武將的通病,面對名垂千史的功勞,他抵擋不住,甚至可以說,岳飛收復失地,迎回二帝有著他自己無法抗拒的誘因,而這個誘因就是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供後人敬仰。這點,在岳飛早期從軍就可以看出了,一個職業軍人,服從命令是首先天職,可那時的岳飛怎麼做的,為了累積軍功,便於升遷,戰場罔顧主帥命令,直接戰場抗命,你敢抗命,起碼把自己的隊伍帶回啊,結果自己狼狽逃回,手下士兵死亡,如果不是當時主帥惜才,岳飛早死了,後來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岳飛直接血腥鎮壓,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岳飛對於功勞的渴望是很大的,為了虛名,岳飛可以不顧他人死活,這一點,我對岳飛其實還是比較反感,封建社會,君王的命令就是一切,可岳飛為了一個流芳百世的虛名,抗旨不遵,只看到眼前可以留名的機會,確沒想到南宋當時實際情況。南宋有實力收復失地,但沒有能力做好後面的善後工作,沒錢沒糧,南方百姓已經水深火熱了,整個大宋經不起折騰,外族虎視眈眈,如果我是金兵首領,我會放棄當時的領土,收集資源退回黑龍江,把土地和人口還給大宋,等著你們大宋百姓已自己亂起來,到時鐵騎一路殺過去,富饒的南方舉手可得,大宋百姓經歷大規模的起義平亂,還剩多少人口,青壯年還剩多少?
-
4 # 漫遊影像
有宋一朝不尚武,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兵。澶淵之盟後宋朝一直保持著花錢買平安和從貿易中賺回的邏輯當中。
軍費又非常燒錢,長期的戰爭自古尤其是中原王朝非常累的一點。不像是草原民族帶著人騎著馬就來了,一路“搶錢,搶糧,搶娘兒們”。咱又不能這麼幹。
當時南宋偏安,能夠維持住局勢,岳飛做出頭鳥,朝野自然有人不會同意的。岳飛的死就是主和派的勝利,但是他們忘了,北宋和遼國對戰的不敗反而勝了,但還是簽了和談約定。
但是南宋是被滅了半個國及時是和談也是城下之盟。自此開啟了整個宋朝恥辱和弱小對後世的印象。
-
5 # 桃花源龐永海
我覺得這個說法靠不住!就算老百姓大多都不願意北伐,但是殺害岳飛難道也是大多數老百姓的心願嗎?至於軍費,可以考慮國家拿出一部分,其它由前方將領在淪陷區籌集!說來說去,還是趙構害怕岳飛擁兵自重。重演黃袍加身那一幕。還有就是趙桓回來和他爭奪皇位!但是趙桓遠在金國鞭長莫及,所以岳飛就倒黴了!宋金議和後,趙桓和所有被擄去的兒子都死在了金國。而趙構已經不能生育,所以傳位給了侄子伯琮!
-
6 # 瘋馬哥
當時的民意是北伐而不是偏安,岳飛就是順應民意才能屢屢重創金軍,也因此才受到南宋偏安統治者與賣國賊的忌憚,最終出賣被害,令人扼腕!
-
7 # 天涯史館
在封建社會,所謂民意其實是個偽命題,當話語權全部掌握在當權者和士大夫階層中的時候,民意有何實質性作用?所以民意反對北伐只是個假象,真正原因是以皇帝為首的統治階級一意只求偏安,無心收復故土,所謂”收故土下版圖,迎二聖返京闕“不過是個政治口號,也就岳飛,韓世忠這樣的直腸子武人當真而已。
至於以皇帝為首的統治階級偏安心態的形成,不外乎三個原因:
一 . 被靖康之變和搜山撿海捉趙構嚇破了膽,主觀上就覺得不可能打得過金人;
二 . 在江南的繁華奢靡中漸漸迷失,即使曾經有過的雄心壯志(我很懷疑趙構心中是不是有過這種雄心)也日付東流;
三 . 個人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有宋一代,對手握兵權的武將的猜忌就從來沒有放鬆過,當亡國之危迫在眉睫之時,迫不得已讓武將出馬抵擋一下,而危機一旦度過,首先想的就是他們是不是可靠啊,會不會乘機坐大以至尾大不掉啊,就要想辦法制約和削弱了。
國之大,好戰必亡,忘戰必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可惜我大宋的統治者們對此沒有深刻的體會,等到真正懂的時候已經沒有回天之力了。
-
8 # 快樂就是幸福6666
宋徽宗的時候,就把國家折騰的不像樣了,幾代皇帝家攢底幾乎掏的一乾二淨,運送花石綱,修艮嶽,無數的老百姓死在這上面,一直到高宗紹興和議,老百姓都是水深火熱,國家沒有錢,高宗想蓋個宮殿都放棄了,換牌子一殿多用,非常節儉,岳飛的軍隊很多時候都是靠老百姓支援,拆門板當盾牌,沉重的賦稅和不斷徵兵丁,老百姓活不起
回覆列表
可能有以下幾點吧:一,打仗是很燒錢的,南宋初立,為看抵抗住金國,對於軍隊投入是很大的,財政的80%都用作了軍費。這些錢從哪來呢?從老百姓身上收刮來的。南宋的百姓承受著沉重的稅賦!
二,打仗不是過家家,需要大量計程車兵,兵源從哪裡來?百姓中來。百姓一邊承受著沉重的稅賦,一邊還不斷失去家裡的主要勞動力,這日子就過的很艱難了。
三,南宋從建國開始與金國戰爭持續了十多年,是騾子是馬,應該都很清楚了,百姓門的承受力也到了極限了,需要修生養息了。
說趙構偏安江南,不過是個很好笑的冷笑話。如果說犧牲掉南宋數百萬人,能夠滅掉金國,統一全國,有誰會覺得趙構不願意呢?難道還會犧牲到秦檜,趙構頭上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