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蚯蚓方法將腐熟好的飼料調節好溼度後,沿著桑園開挖好的溝槽平鋪10 cm,然後均勻放入含卵塊及幼叫的蚯蚓種,上而再放5 cm的飼料。養殖密度可控制在2-2. 5 kg/m2或1-1. 5萬條/m2,原則上前期密度可稍大,後期密度可逐漸縮小。2、遮陰與防護網蚓种放好後,溝上先覆蓋一層塑膠防蚊網,再放塑膠薄膜,泡沫板等防雨材料覆蓋。既可防鼠、青蛙等危害又可防雨保溼。3、溫溼度的調節蚯蚓的最佳養殖溫度在20-27℃,和蠶兒對溫度的要求一樣。冬季桑園採用加厚養殖床到40-50 cm,餌料上蓋麥秸或稻草,也可把冬季桑樹枯葉、剪下的桑枝條加厚平鋪,再上蓋塑膠布保溫保溼;冬季大棚、蠶室加溫需注意火爐必須通煙管,以防蛆叫煤氣中毒,另外,空氣相對溼度應保持在70%80%,每天通風3一4次,每次30min。夏季結合通風每天澆1次水降溫,一般情況一星期澆1次水即可。4、勤除薄喂除蚯蚓糞、取叫蚯蚓繭或倒翻飼育床,結合喂料每月2 -3次,每次厚度10 cm,力求糞料新鮮透氣,降低因糞料堆積過厚除蚯蚓糞不及時對蚯蚓造成感病的機率,為蚯蚓的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5、分期飼養蚯蚓飼養可分成種子群、繁殖群、生產群,薄飼勤翻,每月給料2次,每次給料厚度10 cm。分期飼養既有利於蛆叫的常規管理,又有利於蚯蚓的繁殖生長,防比病蟲害的發生。6、蚓叫繭及種叫的處理蚯蚓經過20天的飼養後,經異體交配產下大量的蚓繭,此時可以把種蚓和蚓繭分離孵化,把分離出的蚓繭、糞料及蚓糞混合物堆成新的養殖堆,保持好溫溼度。蚓繭孵化50%時可在堆上而再覆上10 cm糞料,約經20天即可完全孵化,此時孵化堆中的密度很大,每1 m2可孵叫繭5-6萬,應及時分堆處理,可分成2-3份並覆上新糞料飼餵,經過常規管理約經過40天左右即可全部長大。把從種蚓中分離出的種叫重新搭配後放入新糞料飼餵,20天后即可再次繁殖處理。7、適時採收蚯蚓的採收時期:一般掌握在成叫環帶明顯,生長髮育緩慢,飼料利用率降低時進行,夏季每月採收1次,春秋季節每1. 5月採收1次,採收後及時補料。 擴充套件資料:病害防治1、飼料中毒症發現蚯蚓區域性甚至全身急速癱瘓,背部排出黃色或草體液,大面積死亡,這是新加的飼料含有毒素或毒氣。這時要迅速減薄料床,將有毒飼料撤去,鉤松料床的基料,加入蚯蚓糞吸附毒氣,讓蚯蚓潛入底部休息,慢慢就可以適應了。2、蛋白質中毒症如發現蚯蚓的蚓體有區域性枯焦,一端萎縮或一端腫脹而死,未死的蚯蚓拒絕採食,有悚悚顫慄的恐懼之感,並明顯出現消瘦。這是由於加料時飼料成分搭配不當引起蛋白質中毒。飼料成分蛋白質的含量不能過高(基料製作時糞料不可超標),因蛋白質飼料在分解時產生的氨氣和惡臭氣味等有毒氣體,會使蚯蚓蛋白質中毒。發現蛋白質中毒症後,要迅速除去不當飼料,加噴清水,鉤松料床或加緩衝帶,以期解毒。3、缺氧症如果發現蚯蚓體色暗褐無光、體弱、活動遲緩,這是氧氣不足而造成蚯蚓缺氧症。其原因有如下幾點:①、糞料未經完全發酵,產生了超量氨、烷等有害氣體;②、環境過幹或過溼,使蚯蚓表皮氣孔受阻;③、蚓床遮蓋過嚴,空氣不通。此時應及時查明原因,加以處理。如將基料撤除,繼續發酵,加緩衝帶。噴水或排水,使基料土的溼度保持在30—40%左右,中午暖和時開門開窗通風或揭開覆蓋物,加裝排風扇,這樣此症就可得到解決。4、胃酸超標症在發現蚯蚓痙攣狀結節、環帶紅腫、身體變粗變短,全身分泌粘液增多,在飼養床上轉圈爬行,或鑽到床底不吃不動,最後全身變白死亡,有的病蚓死前出現體節斷裂現象。這說明蚯蚓飼料中澱粉、碳水化合物或鹽分過多,經細菌作用引起酸化,使蚯蚓出現胃酸超標症。處理方法是掀開覆蓋物讓蚓床通風,噴灑蘇打水或石膏粉等鹼性藥物中和。5、水腫病如發現蚯蚓身體水腫膨大、發呆或拼命往外爬,背孔冒出體液,滯食而死,甚至引起蚓繭破裂或使新產的蚓繭兩端不能收口而染菌黴爛。這是因為蚓床溼度過大,飼料PH值過高而造成的,這時應減小溼度,把爬到表層的蚯蚓清理到另外的池裡。在原基料中加過磷酸鈣粉或醋渣、酒精渣中和酸鹼度,過一段時間再試投給蚯蚓。蚓體出現痙攣狀結節,變粗而短,環節紅腫,全身粘液分泌增多,蚯蚓變白而死亡。原因是蚯蚓吃了有毒的飼料,如在畜糞堆附近噴過農藥,蚓床上澆了汙染的水,在蚯蚓暫養育壯處曾堆放過化肥、農藥,運送蚯蚓的容器接觸過有毒物品,以及暫養蚯蚓放在薄膜上又不漏水,喂的飼料太潮,蚯蚓生活的環境過份潮溼,氣溫高時出現蚓體變白,少數死亡。如因毒害出現這種情況,可採取多次噴水,讓有害物質隨水洗掉,還要勤添精飼料米糠、麩皮等;室內暫養蚯蚓發病,則要搬離。如因過份潮溼造成蚓體變白,可添加發酵過的幹畜糞或精飼料,與原有潮料和蚓糞拌和,並將薄膜取出,如發現已有少數死亡,即搬入蚓床飼養,以使尚能活動的蚯蚓恢復健壯。
養殖蚯蚓方法將腐熟好的飼料調節好溼度後,沿著桑園開挖好的溝槽平鋪10 cm,然後均勻放入含卵塊及幼叫的蚯蚓種,上而再放5 cm的飼料。養殖密度可控制在2-2. 5 kg/m2或1-1. 5萬條/m2,原則上前期密度可稍大,後期密度可逐漸縮小。2、遮陰與防護網蚓种放好後,溝上先覆蓋一層塑膠防蚊網,再放塑膠薄膜,泡沫板等防雨材料覆蓋。既可防鼠、青蛙等危害又可防雨保溼。3、溫溼度的調節蚯蚓的最佳養殖溫度在20-27℃,和蠶兒對溫度的要求一樣。冬季桑園採用加厚養殖床到40-50 cm,餌料上蓋麥秸或稻草,也可把冬季桑樹枯葉、剪下的桑枝條加厚平鋪,再上蓋塑膠布保溫保溼;冬季大棚、蠶室加溫需注意火爐必須通煙管,以防蛆叫煤氣中毒,另外,空氣相對溼度應保持在70%80%,每天通風3一4次,每次30min。夏季結合通風每天澆1次水降溫,一般情況一星期澆1次水即可。4、勤除薄喂除蚯蚓糞、取叫蚯蚓繭或倒翻飼育床,結合喂料每月2 -3次,每次厚度10 cm,力求糞料新鮮透氣,降低因糞料堆積過厚除蚯蚓糞不及時對蚯蚓造成感病的機率,為蚯蚓的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5、分期飼養蚯蚓飼養可分成種子群、繁殖群、生產群,薄飼勤翻,每月給料2次,每次給料厚度10 cm。分期飼養既有利於蛆叫的常規管理,又有利於蚯蚓的繁殖生長,防比病蟲害的發生。6、蚓叫繭及種叫的處理蚯蚓經過20天的飼養後,經異體交配產下大量的蚓繭,此時可以把種蚓和蚓繭分離孵化,把分離出的蚓繭、糞料及蚓糞混合物堆成新的養殖堆,保持好溫溼度。蚓繭孵化50%時可在堆上而再覆上10 cm糞料,約經20天即可完全孵化,此時孵化堆中的密度很大,每1 m2可孵叫繭5-6萬,應及時分堆處理,可分成2-3份並覆上新糞料飼餵,經過常規管理約經過40天左右即可全部長大。把從種蚓中分離出的種叫重新搭配後放入新糞料飼餵,20天后即可再次繁殖處理。7、適時採收蚯蚓的採收時期:一般掌握在成叫環帶明顯,生長髮育緩慢,飼料利用率降低時進行,夏季每月採收1次,春秋季節每1. 5月採收1次,採收後及時補料。 擴充套件資料:病害防治1、飼料中毒症發現蚯蚓區域性甚至全身急速癱瘓,背部排出黃色或草體液,大面積死亡,這是新加的飼料含有毒素或毒氣。這時要迅速減薄料床,將有毒飼料撤去,鉤松料床的基料,加入蚯蚓糞吸附毒氣,讓蚯蚓潛入底部休息,慢慢就可以適應了。2、蛋白質中毒症如發現蚯蚓的蚓體有區域性枯焦,一端萎縮或一端腫脹而死,未死的蚯蚓拒絕採食,有悚悚顫慄的恐懼之感,並明顯出現消瘦。這是由於加料時飼料成分搭配不當引起蛋白質中毒。飼料成分蛋白質的含量不能過高(基料製作時糞料不可超標),因蛋白質飼料在分解時產生的氨氣和惡臭氣味等有毒氣體,會使蚯蚓蛋白質中毒。發現蛋白質中毒症後,要迅速除去不當飼料,加噴清水,鉤松料床或加緩衝帶,以期解毒。3、缺氧症如果發現蚯蚓體色暗褐無光、體弱、活動遲緩,這是氧氣不足而造成蚯蚓缺氧症。其原因有如下幾點:①、糞料未經完全發酵,產生了超量氨、烷等有害氣體;②、環境過幹或過溼,使蚯蚓表皮氣孔受阻;③、蚓床遮蓋過嚴,空氣不通。此時應及時查明原因,加以處理。如將基料撤除,繼續發酵,加緩衝帶。噴水或排水,使基料土的溼度保持在30—40%左右,中午暖和時開門開窗通風或揭開覆蓋物,加裝排風扇,這樣此症就可得到解決。4、胃酸超標症在發現蚯蚓痙攣狀結節、環帶紅腫、身體變粗變短,全身分泌粘液增多,在飼養床上轉圈爬行,或鑽到床底不吃不動,最後全身變白死亡,有的病蚓死前出現體節斷裂現象。這說明蚯蚓飼料中澱粉、碳水化合物或鹽分過多,經細菌作用引起酸化,使蚯蚓出現胃酸超標症。處理方法是掀開覆蓋物讓蚓床通風,噴灑蘇打水或石膏粉等鹼性藥物中和。5、水腫病如發現蚯蚓身體水腫膨大、發呆或拼命往外爬,背孔冒出體液,滯食而死,甚至引起蚓繭破裂或使新產的蚓繭兩端不能收口而染菌黴爛。這是因為蚓床溼度過大,飼料PH值過高而造成的,這時應減小溼度,把爬到表層的蚯蚓清理到另外的池裡。在原基料中加過磷酸鈣粉或醋渣、酒精渣中和酸鹼度,過一段時間再試投給蚯蚓。蚓體出現痙攣狀結節,變粗而短,環節紅腫,全身粘液分泌增多,蚯蚓變白而死亡。原因是蚯蚓吃了有毒的飼料,如在畜糞堆附近噴過農藥,蚓床上澆了汙染的水,在蚯蚓暫養育壯處曾堆放過化肥、農藥,運送蚯蚓的容器接觸過有毒物品,以及暫養蚯蚓放在薄膜上又不漏水,喂的飼料太潮,蚯蚓生活的環境過份潮溼,氣溫高時出現蚓體變白,少數死亡。如因毒害出現這種情況,可採取多次噴水,讓有害物質隨水洗掉,還要勤添精飼料米糠、麩皮等;室內暫養蚯蚓發病,則要搬離。如因過份潮溼造成蚓體變白,可添加發酵過的幹畜糞或精飼料,與原有潮料和蚓糞拌和,並將薄膜取出,如發現已有少數死亡,即搬入蚓床飼養,以使尚能活動的蚯蚓恢復健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