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學小陳

    在未央成長的年代,東方列國對秦國列為蠻夷之邦,剔除在中原之外。秦國民風"三代同居,男女同屋;寒食惡飲,好逸惡勞"。士人官吏聚在一起的時候就喜歡談論秦國的愚昧與野蠻,可見秦國在當時的名聲是很差的。

    衛鞅滿腹經綸,是位變法大家,在魏國時,衛鞅從沒有到過秦國,也沒有見過秦國國君,卻堅定推辭軍務司馬的職務(職同中大夫,官位不小了),毅然決然的選擇去一個自己不熟悉的秦國呢?

    秦國

    1.從不關注到開始關注秦國

    衛鞅13歲雖老師周遊列國,走遍了六國的名山大川,卻一次沒有去過秦國,對秦國也不瞭解。衛鞅給死去的丞相公叔痤守孝完成之後,就想著自己的去處了,到底去那一國,衛鞅心理一直沒有著落。雖然魏國龐涓給衛鞅一個軍務司馬的職務,但是衛鞅學習的是法家,與職務不符,而且魏惠王比較驕傲自大,不會重用衛鞅,衛鞅的才華報復無法施展,所以肯定不會留在魏國的。

    衛鞅在洞香春喝酒時偶遇白髮老者,白髮老者暗示衛鞅西遊秦國,並講述秦國之根基和秦孝公自斷兩根手指以鮮血塗寫國恥二字。衛鞅聽得熱血澎湃,怦然心動,開始關注考察秦國。

    衛鞅

    2.衛鞅嚮往醇厚凜冽

    衛鞅對山東六國已經非常熟悉了,而且對各君王也分析得比較透徹,有什麼優點,有什麼缺點,衛鞅可張口就來,衛鞅認為這些和他醇厚凜冽的性格相差很遠,不是最好的選擇,所以衛鞅就算一生無所作為,也不會遷就了事。秦國雖差強人意,但有醇厚凜冽的性格,這是衛鞅所向往的。

    衛鞅

    3.衛鞅看求賢令知秦孝公真心求賢

    秦孝公求賢令發到各國後,衛鞅內心是很激動的,想看一下求賢令的內容,因為這將決定他到底去不去秦國的決定。雖然衛鞅心理已經打算去秦國看看了,但卻沒有決定給秦國效力,因為對國君還不太瞭解。

    求賢令

    衛鞅看到求賢令後,內心很是激動,拍案稱讚國君有胸襟。其中緣由有三:一是,秦孝公通說國恥,說先祖四代無能,這是沒有人願意說出口的,他卻可以發到諸侯列國;二是,求強秦之計,而不是求平平的治國之術,可以看出秦孝公有志向成為天下霸主;三是,胸襟開闊,願意與功臣共享天下。從這三點可以看出來,秦孝公是真心再求賢。

    從此刻起,衛鞅已經決定趕緊趕往秦國,並且願意在秦國一展報復。

  • 2 # 冷秋秋滴

    秦人善戰,秦人敢戰,衛鞅遊歷秦國,感受秦風,又逢秦釋出求賢令,秦孝公通說國恥,說先祖四代無能,這是沒有人願意說出口的,他卻可以發到諸侯列國;求強秦之計,而不是求平平的治國之術,可以看出秦孝公有志向成為天下霸主;胸襟開闊,願意與功臣共享天下。從這三點可以看出來,秦孝公是真心再求賢。

  • 3 # 蜀北一

    屌絲之王張偉曾經說過:“我跟你賭,不是看你要什麼,而是看我有什麼”!

    同樣的,商鞅:實行變法,不是看我要去哪裡,而是看哪裡要我!商鞅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改革家,但在商鞅與秦孝公看對眼之前,商鞅其實是個懷才不遇的人。

    因為當時的魏國,是列強中最為強大的國家,但當時的魏王昏庸,公叔痤雖在臨死前力推商鞅,但魏王並沒有採納公叔痤的建議。

    遊歷諸國,商鞅發現並沒有一個國家是真心變革圖強,知道他看見秦孝公的求賢令。

    歷史上,秦國是一個邊陲小國,在秦孝公繼位時,剛剛經歷過與魏國大戰,秦國兵敗割地求和,在強大的魏國面前,秦國完全可以被魏國隨時吞併。

    於是,秦孝公的求賢令是十分的真誠,變法圖強之心十分的迫切。商鞅試著來到秦國,沒想到還真的與秦孝公看對了眼,從此手牽手一起走。

    可以說,商鞅變法,在哪一個國家進行變法的主動權不在商鞅,而在變法國的君王,即使是具有通天的本領,無人賞識,也是懷才不遇罷了。

  • 4 # 使用者67724358697

    其實原因很簡單。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嬴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 5 # 史匠

    衛鞅(衛鞅即商鞅,下文統一以商鞅來稱呼)其實是先去的魏國,然後再轉到秦國的。

    這裡要說一點,並不是商鞅選擇了秦國,而是秦國秦穆公選擇了商鞅,還有商鞅進秦國的路也並不順利。

    自三家分晉後,有很多能人都去了魏國,比如,龐涓、孫臏還有本文的主人公商鞅,這是為什麼呢?追其原因除了魏國強大外,還有一點就是,魏國算是繼承了正統的晉國衣缽。

    要說商鞅為何會離開魏國的話,我想無非就是魏國能人太多導致商鞅不受重用,心高氣遠的商鞅只能另尋他處。

    那時候正逢秦孝公釋出求賢令,於是商鞅把目光看向了秦國。

    (秦孝公影視劇照)

    我覺得商鞅想去秦國的原因除了“求賢令”之外,最重要的因素是秦國當時沒有一個合格的“能人”,秦國這個舞臺非常適合自己。

    商鞅在秦國結識了秦孝公身邊的嬖臣景監,景堅覺得商鞅才華橫溢,於是就把商鞅推薦給了秦孝公。

    那我為什麼要說是秦孝公選擇了商鞅呢?

    因為秦孝公是想要一個自己滿意的人,想要一個能讓秦國短期內強大起來的人,秦孝公是有明確目的的。

    商鞅總共見了秦孝公三次,前兩次都是因為商鞅的話不合秦孝公口味而沒被接納,下面我來簡單的說一下這“三顧茅廬”。

    商鞅第一次見到秦穆公時,對著秦穆公大談奚、農、堯、舜的故事,結果把秦穆公給說睡著了。第二次是大談禹、湯、武的故事,秦穆公開始不滿意了,因為這些話對秦國沒有實用價值。第三次商鞅終於開始說正事了,他說:帝王之道,在順民情;伯者之道,必逆民情。所以,帝王之道慢,但可以久遠,;伯者之道可以速成,但不持久。

    這一次,商鞅的說法讓秦穆公十分贊同,秦穆公認為“伯者之道”非常適合此時的秦國,他想要讓秦國快速強大起來,強大到可以正面剛當時最厲害的魏國。

    (秦孝公與商鞅)

    就這樣,商鞅和秦穆公一拍即合,一個想要展示自己,一個想要國家強大,各取所需罷了。

    不久後,商鞅開始變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蟹爪蘭為什麼光長新芽不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