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羅火腿

    一是地形,青藏高原空氣稀薄,即使在現代科技的支撐下,一個健康人想要徒步穿越也是十分巨大的挑戰,不要說在科技落後、缺衣少食的古代,帶著一隻從沒上過高原的軍隊攻上高原,還要戰而勝之,絕對是地獄難度,名將薛仁貴也是在大非川遭遇了一身少有的敗績。

    二是氣候,唐朝時期青藏高原要比現在溫暖溼潤的多,有著更高的糧食產出,可以支撐更多的人口,當年吐蕃的人口甚至要高過現代。後來氣候逐漸轉冷,糧食產出難以再支撐這麼多人口,吐蕃王朝就崩潰了。

    三是宗教,當時吐蕃剛剛開始信奉佛教,但對社會的控制力還沒這麼強,戰力同樣強大的蒙古部族也是在信奉藏傳喇嘛教之後變成了戰五渣。

    四是唐王朝自身在外交上一系列令人智熄的操作,比如嫁公主順便輸出科技人才,還割讓九曲給吐蕃,結果成為進攻大唐的基地。把叛逃大唐的部落全體交還吐蕃,吐蕃就當著大唐的面殘殺了叛逃部落的全家老小,此後再無人敢來。約定好和吐蕃盟誓,結果對方卻派大軍劫盟,大部分與會官員或被殺或被俘。指導神仙宰相李密構建了吐蕃包圍網,聯合回鶻、南詔、大食圍攻吐蕃,情況才有所好轉

  • 2 # 貓叔說歷史

    唐朝與吐蕃的衝突其實不能用簡單地“吃吐蕃的虧”來形容,因為唐朝與吐蕃的戰爭其實也是分成好幾個時期的,這其中是吃過不少虧,但唐朝強盛時期,吐蕃吃的虧也少不到哪裡去,鄙人才疏,但斗膽大概梳理一下吧,權當一樂。

    唐朝初建,需要收拾的對手比較多,沒有把戰略重點放在吐蕃方面,對吐蕃主要採取防守態度。

    唐朝初年,尤其是李世民即位之後,唐朝對外戰爭的重心是東突厥,因為突厥位於北方草原,隨時都能下搶掠、攻擊,是唐朝當時最大的對手,所以,唐朝把有限的精力都放在了對付東突厥上,根本不可能抽出大量兵力再去對付吐蕃。

    東突厥被收拾後,唐初的重心又轉向了西域,這是由於傳統思維和戰略需要。眾所周知,西域在漢朝就成了中原政權的重點經營區域之一,唐朝的皇帝,尤其是李世民還是很有大漢情節的,所以,佔領西域,打通與西方的商道成為了當時的戰略重心之一,因為這個事情,李世民連高句麗都懶得搭理,更不用說當時存在感還比較低的吐蕃。

    唐朝初期,吐蕃對唐的戰爭並未體現出明顯的優勢

    最典型的當屬松州之戰了吧。松贊干布向唐朝求婚不成,率領大軍吊打吐谷渾,而後揮師松州城下。當時,西域戰事正緊,李世民其實很難湊出大量軍隊前往松州迎戰,但仍然沒有屈服,湊齊了五萬大軍,由侯君集率領趕赴松州。唐軍先鋒牛進達抵達松州附近時,發現吐蕃軍隊防守鬆弛,於是趁機發動突襲,吐蕃軍隊大敗,松贊干布率軍撤退,兩軍沒有發生大規模戰役,這場戰爭就結束了。這時候,吐蕃對唐朝軍隊的戰力還是不摸底的,所以,松贊干布選擇求和。

    這個階段,吐蕃並未顯示出咄咄逼人的態勢。

    唐高宗時期,吐蕃內部整合逐步完成,開始頻繁對外擴張,唐朝與吐蕃的關係空前緊張,發生了數次交鋒,互有勝敗

    吐蕃的政治體制與中原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唐朝是典型的中央集權體制,而吐蕃更像是一個鬆散的聯盟,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核心才能完成各個部落力量的整合。經過多年的征伐,吐蕃逐步完成了號令的統一,於是對外擴張次數突然多了起來。吐蕃對外擴張,首先面對的就是吐谷渾,而吐谷渾是唐朝的上貢國,屬於唐朝的保護範圍。吐蕃多次出兵吊打吐谷渾,令唐高宗臉上非常掛不住,於是決定出兵教訓吐蕃。

    之後,大名鼎鼎的薛仁貴率兵五萬出征吐蕃。但他的對手也不是等閒之輩,而是吐蕃名將論欽陵。由於唐朝的副將郭待封不聽薛仁貴的部署,造成唐朝輜重部隊被論欽陵襲擊,輜重損失殆盡,薛仁貴在無奈的情況下,與吐蕃四十大軍進行了決戰,結果可想而知,最終,薛仁貴幾乎全軍覆沒,私自與吐蕃簽訂了條約。

    這一階段,以薛仁貴大敗於大非川為代表,實際上,吐蕃是攻勢,唐朝轉為守勢。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比如蘇定方就曾經多次取得對吐蕃作戰的勝利。

    後來,武則天時期,武周政權也曾經多次與吐蕃交鋒,雙方互有勝敗,吐蕃也沒有佔得上風。

    唐玄宗時期,安史之亂之前,唐朝對吐蕃戰爭,佔據主動權,取得了不少勝利,安史之亂後,唐朝西部兵力空虛,吐蕃佔據主動權,甚至一度攻陷長安

    開元二十年之後,唐玄宗對外戰略開始趨向於擴張,他想重點打擊的物件正是吐蕃。因為吐蕃在與唐交往中,取得過一些戰爭上的優勢,所以,吐蕃國王在與唐朝交往的國書裡,常以傲慢的語氣對待唐玄宗,這使唐玄宗非常不爽。後來,在唐玄宗的授意下,河西節度使王君趠反擊吐蕃的劫掠,並對青海湖附近草地進行焚燒。不久,在蕭嵩、張守珪等人的主持下,唐軍多次主動出擊,襲擊吐蕃的邊境。這一階段,吐蕃疲於應付,處於下風。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唐朝西部精銳部隊幾乎全部內調平叛,吐蕃趁機攻擊西域地區,並一度佔領了河西走廊,令唐朝非常頭疼。經過戰亂,唐朝國力嚴重下降,吐蕃這一階段佔據優勢,甚至一度攻佔了長安,唐朝確實吃了不少虧。

    那麼,若論國力,相當一段時間裡,唐朝是佔絕對優勢的,為什麼會在對吐蕃的戰爭中吃那麼多虧呢?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第一、吐蕃佔據地利優勢,進可攻、退可守,令唐軍頭疼不已

    吐蕃位於世界之巔,高原氣候特徵明顯,居高臨下進攻當然容易得多。吐蕃想打你的時候,他們走下高原,對你一頓胖揍,你想反擊他們的時候,山高、路遠、氣候惡劣,唐軍很難適應那種高原環境,作戰手段很難奏效,這就是所謂的地利之便了。

    第二、吐蕃的作戰方法具有典型的遊牧民族特徵,機動性強、後勤補給容易

    嚴格意義上來說,吐蕃不是簡單的遊牧國家,與突厥有本質的區別。吐蕃國內畜牧業、農業都有不小的比重,但出去作戰,吐蕃人多數以遊牧民族的特徵面世。他們以騎兵為主,後勤補給也多以羊、牛為主,趕著就走,後勤補給比較方便,具有攻擊力強、機動性好的特點,打了就走,絕對不和你糾纏,這令對手非常頭疼。

    第三、吐蕃武器精良,裝備水平不輸唐軍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吐蕃是比較落後的,武器製造方面應該遠遠輸於唐朝,事實上,這只是表面印象,是不準確的。當時,吐蕃本土的冶鐵水平還是比較高的,加上吐蕃佔據著地利之便,西域傳過來的技術往往容易被吐蕃人吸收、利用。舉個例子吧,鎖子甲就是從西方傳過來的,這種甲衣在唐朝只是出現過,但並未大規模列裝,但吐蕃人在發現這種新技術後,很快投入到了應用中,在部隊中普及率非常高。

    鎖子甲的製作難度和製作成本都是比較高的,可見,吐蕃當時的冶鐵水平還是達到了比較高的水準。除此之外,吐蕃的刀具也別具一格,武器裝備水平完全不輸唐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挺好》電視劇裡,最讓你難忘的是哪個畫面,說出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