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縱觀歷史,唐朝,狄仁傑,知名度還是非常高的,然而唐朝只出現了這樣一個有名氣的清官,清朝,劉庸,于成龍,也是非常有名氣官員,大宋朝卻出現了非常多出名的清官!難道是大宋朝重文輕武造成的,還是朝廷的制度造成的?為什麼大宋朝的清官知名度特別,清官並且多於別的朝代,這是為什麼?
7
回覆列表
  • 1 # 關中拾遺

    這問的好,確實讓很多人著實惋惜。北宋比較有名的保守派和改革派莫過於司馬光和王安石了,兩大集團之間的鬥爭非常激烈,只要一方登臺,另一邊的官員要麼貶官,要麼外放。也包括早前以失敗而告終的慶曆新政。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被逐出朝廷。但無論是兩大集團之間的政治較量,包括其他變革,這些人都不是為了一己私利,都為為國為民,只是站的角度不同。這些領袖級的人物沒有拿貪汙腐化的個人問題相互彈劾的。他們的人格魅力都讓對方折服,他們的文采讓彼此欽佩,欣賞。也讓後人敬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更是讓人千古傳唱。

    個人感覺宋朝的良好的人文環境是重要的一個方面。重文抑武,讓學而優則仕,文而優則仕成為社會風潮。這是一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這是一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時代。在這樣的氛圍下,這些身居要職的人誰沒有幾篇膾炙人口的散文、詩、詞簡直不可能。這些文物是對他們的真實寫照,正真的讀書人歷來都是清高的,青史留名是正道,遺臭萬年的事會敬而遠之。也正是這些文字,讓我們對他們的記憶相對其他朝代的官員要更深刻一些。

    關於宋以後的朝代有句話叫做:崖山之後無中華。雖然有些絕對了,但是南宋崖山海戰之後,中國傳統的漢文化的精英階層被擊垮。元朝的統治給優秀漢文化的傳承帶了沉重的打擊,按照漢文化的要求,或者自己拿仁義禮智信來要求自己,但是統治者不吃這套,這樣的人可能無法立足社會了。

    關於宋以前,漢宣帝曾經說過治國的手段是:王霸道雜之。也就是儒家和法家並用,也就是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要兩手並用。很多朝代也是這麼做的,因此在用人上,各有各的考慮吧。就看時代需要了。

    個人觀點,見諒。

  • 2 # 旺仔吃瓜

    我覺得吧,每朝每代都有清官,而且數量都多。至於出名不出名的,那也只是地位的高低。地位官位高,那麼這個清官就厲害,是要被寫入史書的;如果官位不高,大的歷史還是記不住你的,你最多也被所管轄的地區寫入縣誌什麼的,被一部分人記住。

    那麼至於說的大宋朝的清官特別出名,我覺得可以從官員基數與官員工資以及文人風骨分析。

    歷史學家陳寅恪說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但是歷史對宋朝僅僅皮相而言,還並沒有大規模的概括(我覺得需要對宋朝的歷史更精細的研究),但是我們確實能看到那是一個盛世,無論在文化,在經濟上。

    西方歷史學家研究中國歷史,也認為宋朝是歷史上文藝復興於經濟革命的時代。

    首先在文化上,宋朝把文人的地位提高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地位。唐宋八大家就有六位在宋朝。那麼宋朝的文人風骨更多地體現在為國為民,忠君報國上。另外在後期內憂外患時候,文人們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更加註重政治與道德節操!

    宋朝的經濟非常繁榮,在國庫充足的時候,國家可以說非常的大方啊。國家採取高薪養廉的制度。因此官員的待遇非常好,是歷朝不能比擬的。另外實職與虛職都能有工資。還有各種補貼。

    舉個例子吧,包拯。

    包拯座開封府時,有多少職務呢?龍圖閣直學士,尚書省右司郎中,權之開封府士,身兼三職。但是隻有一個開封府事是實職,但是卻能領三份工資。

    這就相當於現在的有名教授在一些小學校掛個名,做一個名譽教授,就能領工資差不多。

    那麼包拯年收入多少呢?有人根據史料算過,包拯一年的各項收入:20856貫銅錢,2180石大米,180石小麥,10匹綾,34匹絹,2匹羅,100兩棉,15秤木炭,240捆柴火,480捆柴草。(這個政府啥都發啊!)

    那麼摺合成錢是多少呢?當時的400文銅錢相當於現在的250元人民幣,那麼一年就是1367萬元人民幣!

    天吶,嚇死寶寶了!這個宋朝有多富!而且宋朝官員又是出了名的多!王安石年收入都能一千萬以上呢!

    雖然有一些反腐的作用,但是還是擋不了官員貪腐啊!

    但是也表現了相對而言較多的清廉官員!我從了文人風骨與官員工資,官員基數分析。不知各位大家有何高見呢?接受批評與建議!

  • 3 # 對答如魚得水

    首先,這個問題本身就是有待商榷的。我並不覺得宋朝的清官比其他朝代要多,要出名。

    像題主所說說唐朝只出了狄仁傑一個有名氣的清官,那我就說一下唐朝,僅唐太宗一朝就有不少著名的清官賢相:魏徵,房玄齡,杜如晦。這幾個名字相信大部分人都聽說過!更不用說其他皇帝時期了。

    再說我大明朝,“兩袖清風”這個詞就是出自明朝官員于謙的身上,“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清官楷模你沒聽過?還有一代孤臣海瑞,為官清廉到與整個官場為敵,你沒聽過?還有“大明王朝唯一宰相”—首輔張居正,你沒聽過?

    再說滿人治下的清朝,也並非只有劉庸和于成龍,和這兩位同一時期的紀曉嵐,朱圭,都是電視上的常客!還有虎門銷煙的林則徐,一生克勤克檢,幾近聖人的文正公曾國藩,還不夠出名嗎?

    所以並非只有宋朝清官比較多!上面列舉的只是名氣比較大的,名不見經傳的清官廉吏還有更多!清官出現在哪一朝代並沒有定律,清官在歷史上不算多,但也絕對不少,如果真要跟什麼因素扯上關係的話,那就是和當朝皇帝是否清明有關了吧!有才能,善於納諫,明察秋毫的帝王更容易促成清官賢臣的出現,更能發現身邊的能臣並加以重用!縱觀歷史上的清官賢臣大多出現在賢明的君主執政時,也能證明這一點!就像狄仁傑出於武則天治下,魏徵出於李世民,包拯,范仲淹出於宋仁宗,于成龍出於康熙,劉庸,紀曉嵐,朱圭出於乾隆,所以說,當朝官員的品行與當朝帝王有很大的關係,像魏徵、包拯這樣的直臣放在隋煬帝時期,早被咔擦了幾次了!

  • 4 # 明月清風話古今

    這個問題是這樣,你說的“知名度”事實上是跟近代的文學作品、或者現代的影視劇等有關,“清官”歷朝歷代都有,但不是哪個朝代的現在都有人來宣傳,比如說,明朝的海瑞,如果從“清”的這個角度來講,他一定比你所說的那幾位都“清”,海瑞清的實在是不能再清了,歷史上找不出第二個上這樣的人。但這裡有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越是“清官”知名度高的時候,就越是貪腐最嚴重的時候;宋朝是不是清官多,說實話我沒有統計過,也不好說是不是比其它的朝代多,但有一點可以明確的講,宋朝是個厚祿的時代,就是官員的工資高,它比明、清要高得多,官員收入高了,也就犯不著冒著犯法的危險再去貪了,所謂“高薪養廉”。明、清兩朝官員的奉祿都不高,明朝都有點“慘不忍睹”了,官員的工資都不夠養家餬口,他能不去貪嗎?這制度有一定的關係。至於說宋朝清官的知名度高,最高那就得說是包丞,包清天了,那還得感謝文學作品和影視劇,這都是它們的功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度今年為什麼會發生乾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