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士謙real

    需要結合約翰洛克的《教育漫談》一起讀,《愛彌兒》是繼承《教育漫談》的衣缽,與約翰洛克不同,約翰洛克本身是做過高階侍讀的,也是政客。盧梭說他只會告訴你怎麼教,但是他不會親自去教。有孩子的父母還是要讀下的,對於現代人來說,沒有太新奇的觀點,但是經綸致世和學以致用的理念還是有幫助的。比如名句:“我們的工作不僅僅是保護好自己的孩子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在成人之後如何進行自我保護。

    我們要讓他在逆境中學會生存,如何做到寵辱不驚,甚至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我們還要讓他學會如何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裡或者馬耳他的炙熱岩石上生存。

    我們的工作不是告訴他如何規避死亡,而是如何學會生活。

    活著不僅僅意味著呼吸,更重要的是要有所作為。”

  • 2 # 逆水行舟讀書會

    《愛彌兒》出版於1762年,作者是250年前的盧梭,就是寫《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社會契約論》的那個法國思想家盧梭。此書不僅對康德、裴斯泰洛齊、杜威等許多教育家有啟發和影響,在兒童心理學發展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奇特的是,他寫這本書的時候還沒有孩子,所以這是一本想象的育兒手記。更奇特的是,我仍然感覺盧梭的教育理論沒有過時,還能給人很多啟發和教益。

    愛彌兒是盧梭虛構的教育物件,人物設定是中人之資,能接受作者的教育,是作者的學生。

    一、像野蠻人一樣親身實踐

    盧梭要求愛彌兒像野蠻人那樣進行鍛鍊和實踐。這種鍛鍊和實踐是一種生產勞動,同時也是能夠調動智力參與的運動,在鍛鍊身體的同時鍛鍊觀察力、想象力。野蠻人要靠自己的生存技能活下來、總在親身實踐,他們在打獵獲取食物的同時,既鍛鍊體力,也在鍛鍊智力。

    盧梭要求愛彌兒在12歲以前學習農業,12歲至15歲學習手工業,並提出選擇手工業的標準是:實用而有興趣、符合學習者的性別和年齡特徵、能發展智力和有益於健康。

    盧梭認為兒童透過親身實踐這個渠道獲取經驗,雖然費功夫,但是理解消化得最好。相比讀書獲取間接經驗,對於理效能力不足的孩子來說,親身實踐能更好地融入到已有的認知模式中,更能打好知識體系建構的基礎。盧梭認為只要有可能,就要讓孩子多體驗,多實踐,多動手。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認知天性》等書也都認為親身實踐能促進大腦相應區域神經通路的髓鞘化,從而提升智力。

    二、非理性教育

    因為兒童的抽象思維能力,也就是盧梭說的理效能力還很不足,所以他反對用理性說教來教育孩子。

    邏輯是:孩子本來就還沒有理效能力,你卻想用理性來教育他,他如何能夠理解?就算他按照你的意思做了,那也只能是一種服從,而不是理解、不是信服和自發的行動。等到小孩長大了,能力增強了,他最後總要反抗你的。

    盧梭說,我們本來的目標是讓孩子達到理性,我們卻用孩子還沒有的理性來跟他說教,這不就本末倒置了嗎?孩子如果已經能夠理解大人的說教,就沒有必要教育了,因為他已經有你想要的理性了呀。

    盧梭認為,雖然孩子理效能力不足,但十分善於模範,所以有效的教育是身教。不必向兒童講理論或強使其接受道德原則,而是要結合具體事物,透過實踐等非理性的方式來讓他理解。

    所謂非理性教育,是一種符合孩子自然天性的教育,就是說孩子在這個階段應該是什麼樣子,就按照那個樣子來教育。孩子該有孩子的樣子,不要拔苗助長。

    什麼是不屬於孩子的樣子呢?

    那種在大人的所謂理性教育下的“馴服”,那種表現出來的孩子不該有的小大人般的“理性”。

    三、父母親自帶孩子

    盧梭主張父母,尤其是母親應該親自帶孩子。確實如此,因為孩子的教育,父母是第一責任人。盧梭給出了他的理由,是對我原本的觀點很好的補充。

    理由一:盧梭認為,保姆或者爺爺奶奶的育兒水平沒有父母高,文化水平也沒有父母高。

    理由二:盧梭認為,保姆的出發點一般總是為了讓自己省事,讓僱主表面滿意。保姆總試圖讓孩子學乖,孩子最好是別動、別鬧、這樣他們就輕鬆了。他們不會考慮孩子的自然天性就是活潑好動的,這是他們增長體力和智力的方式。

    爺爺奶奶沒有教育的責任,他們的出發點一般總是為了滿足自己疼愛小輩的需求,同時也沒有體力順應孩子的天性。我經常看見有奶奶帶孫子,總是聽到奶奶命令孫子不要跑,不要碰這,不要碰那,這裡不許去,那裡不許去,什麼時間該幹嘛,什麼時間該走,總是在用命令不斷地剝奪和打擾孩子玩的樂趣。

    四、接受自然的教育

    盧梭認為教育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自然的教育,指我們天性的內在發展(有點像王陽明的心學);二是人的教育,指別人教給我們的;三是事物的教育,指我們從影響我們的事物中獲得良好經驗。盧梭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然的教育。

    他認為應該把孩子帶去農村,那裡沒有汙染,沒有過多的誘惑,相反,有形形色色的動植物,能讓孩子更好地接觸大自然獲得第一手經驗。孩子能知道自己吃的食物原來是什麼樣子的,是怎麼長出來的,能看見夜晚滿天的星斗,能觀察到各種各樣動物的謀生本領。盧梭認為這相當於讓孩子翻閱“自然”這本無字天書,能夠獲取豐富的成長養料。

    盧梭說,愛彌兒大了以後,再帶他去遊學,最好是徒步去遊學。因為這樣能走走停停,沿路考察風土人情,能讓人迅速地成熟。

    我很贊同盧梭說的自然的教育,但是我也不會讓孩子遠離閱讀。我一直認為,閱讀是最廉價的、最快速的獲取經驗的方式。閱讀後的反思、由閱讀啟發的行動,就是非常好的實踐和成長。實踐和閱讀兩者都要有。

    五、引導孩子學他自己認為有用的知識

    盧梭說要讓愛彌兒學他自己認為有用的知識。盧梭會去引導,但絕不強迫他學習。書中講了一個引導的例子。

    一次,盧梭想讓愛彌兒學習天文知識,但在開始接觸天文知識時,愛彌兒覺得這些東西沒有用,不想學。盧梭就說好,那停下來,他不會像一些家長那樣和孩子嘮叨大道理,或者命令必須學之類的。

    有一次,盧梭帶著愛彌兒去樹林探險,走著走著,他們迷路了,盧梭就抓住這次機會來引導愛彌兒產生學習興趣。他說,我們住的地方在樹林的南邊,我們上次學過,好像什麼星星一直在北邊,我們如果能夠找到那顆星星,就能知道哪裡是北邊,北邊的反方向就是南邊。

    受到啟發的愛彌兒說,是不是我們找到方向後,一直朝著那個方向走就可以出去了?盧梭說,是的。

    最後,他們憑藉天文知識順利地走出了森林。這讓愛彌兒體會到了天文學的好處,他由衷地說,天文學還真是有用啊。這就是一種成功的引導。

    -EN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棗葡萄乾蕎麥麵饅頭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