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素人素食
-
2 # 皮皮汪不是很皮
德雲社是一個民間相聲藝術團體,現在也是一個文化傳播公司。任何一個公司的發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德雲社也是經歷了一些風風雨雨才走到了今天。德雲社最早期的風波是因為相聲圈內鬥爭,郭德綱是天津說相聲的,但是他要到北京來發展,這自然就是在搶北京本地相聲藝人的飯碗。所以很多人就排擠他,阻攔他拜師。能度過這一段風波也多虧了德雲社初期的創始人之一的張文順的幫助。就像郭德綱說的“德雲社這一路的發展有遇小人,也有遇貴人”。比較大的差點毀了德雲社的就是和北京臺的矛盾了。北京臺無證記者硬闖郭德綱家採訪,被徒弟趕出去。之後北京臺大肆報道郭德綱打人,並封殺郭德綱。也是在這一時期,何雲偉李菁等人紛紛退出德雲社。再後來曹雲金退出德雲社並和在社交平臺上控訴師傅,使郭德綱的名聲大受影響。
但是發生了這麼多事,德雲社依然走到了現在,而且越來越好。我認為主要是郭德綱本身能力過硬,有大批喜歡他的觀眾。二就是德雲社之前是民間相聲藝術團體,本來就不是主流相聲,受電視臺限制的稍微小一些。三就是德雲社人才濟濟,“雲鶴九霄”個頂個的好。小嶽嶽岳雲鵬已經是人盡皆知,張雲雷現在也是迷妹無數。孟鶴堂,郭麒麟,張鶴倫,張九齡個個都是可以開專場的角兒了。最重要的是這些徒弟都有良心,人品好,不幹欺師滅祖的事。
德雲社已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根,深深地紮根在民眾之中,汲取著營養
每年數千場次大小劇場的演出,一邊為群眾奉獻快樂,提供暢快笑料,一邊汲取來自社會的營養。觀眾來的滿坑滿谷、聽得流連忘返,已成了德雲社宣示火爆的套詞。八大演出隊頻頻出擊,出國商演已成慣例。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規律不容迴避:凡是廣大群眾擁護的,終將會延續、流傳下來,擁護的群眾範圍越大,其生命力便愈加頑強。大到時代變更、改朝換代,小到某一個劇種的興衰,生命能延續、還是走向滅亡,歸究其原因,還是歸結百姓是欣賞還是擯棄。
豫劇為什麼在河南經久不衰,因為那裡的人們都愛咿咿呀呀地哼上幾句。為什麼二人轉在東北能火爆始終,起碼你意識到了東北人說話幽默可樂的基因了吧。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趨勢形成、則浩浩湯湯。
德雲社,已經將根鬚,伸展到民眾心裡,觀眾願意為自己的快樂買單,你奈他何。相反,那些面對著無垠的市場,卻餓得面黃肌瘦的一些文藝團體,和某些相聲“大師”們,為什麼你們得不到觀眾的掌聲呢,你們的根,扎偏了吧?
一棵能汲取營養的大樹,會輕易地倒下嗎?為什麼會倒,你怎麼擔心他可能倒?
在德雲社,有才華的可不止一個郭德綱。德雲社的集體自我造血功能可怕
于謙在節目上介紹過郭德綱在家的內容,簡單得有些單調。每早起洗漱後,吃過早餐,就到書房裡看書聽段子。他的書房裡靠牆的都是書架,他看書,聽過去所有的傳統段子,看完段子後聽戲曲,內容涵蓋了戲曲、曲藝、鼓曲、皮影、雜技等等,他存留了很多資料,是個雜家。午飯後,他開始創作段子,嗯,想到哪寫到哪兒,想起什麼寫什麼。
嘿嘿,聽了于謙這樣的介紹,不禁嘆息,郭德綱,不就是個“頭懸樑、錐刺股”的刻苦讀書好兒郎的形象嘛。
都知道郭德綱很少出去應酬,參加酒局兒。他狡猾呀,哈哈,他知道“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的因果輪迴,就是因為一手頻頻舉杯,一手頻頻摟別人的蜂腰。
大文豪魯迅說:“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寫作上而已。”
這就明白了,為什麼郭德綱這麼些年來,在各類節目中已經貢獻出大大小小的段子數百個。更嚇人的是,他的一眾弟子們,張鶴倫,孟鶴堂,岳雲鵬,張雲雷等等,都是創作能力旺盛和演藝功底深厚的年輕人,加之高峰、謝金等“大哥”們的把關,自我造血能力突出的郭德綱,及其一眾弟子們,表面上靠賣帥、賣萌、賣賤、賣唱、賣怪、賣壞、賣……實際上,賣的是能耐,是源源不斷的段子。
從古到今,成功的人,只是活得有目標、有追求,不放棄,而已。德雲社佔據了國內90%的市場,國外的市場,嘿嘿,更別說了,全是德雲社的。
那些說德雲社不代表相聲主流的人,那些嚷著要把郭德綱逐出師承的人,那些看著德雲社眼神複雜的人,我們很願意欣賞你憤怒卻又無奈的嘴臉。哈哈!
其實已經很簡單了,德雲社人,太多勤奮的人,是一群產蛋率很高的母雞呀。而那些自詡為主流的人,多數是一群不下蛋的雞,想登上舞臺,卻沒有蛋(相聲)可賣呀。平時他們會忙什麼呢?只是喝咖啡,只是買個包,只是摟了蜂腰而已,也是在忙呀。
瑕不掩瑜,卻有幾個不足。不能滿足於“七十分”
近日來,幾個德雲社的年輕人,因為疏忽,懟觀眾而受詬病,因為演出內容而受到文化市場管理人員干涉。細小事故,雖然不至於撼動德雲社的根基,卻給一些很有用心的人以鼓譟的素材。
一、其實細想一想,德雲社的年齡構成,目前正巧處於“青黃不接”時
哈哈,何出此言呀。按說郭德綱、于謙兒,剛越過不惑年,如日當正午,光芒四射之時,但頻頻露面於各大節目之中,四處趕場,滿負荷運轉,雖說德雲社已經“前店後廠”、鋪排有序,但兩大當家主事的渾身是鐵,也只能打有數的釘呀。而八大演出隊的年輕人熱情有餘,理性略缺,彈性有餘,謀略少操。不然,怎麼會出這些小紕漏呢,若能有張康、賈旭明那樣年齡與能力,均可挑大樑的中流砥柱來鎮場的話,一些小瑕疵,該不會出現了吧。
二、作品段子層出不窮,“大部頭”份量的作品數略偏少
馬季的“五官爭功”、“紅眼病”、“宇宙牌香菸”能長久留傳,侯寶林的“關公戰秦瓊”、“夜行記”、“醉酒”能被人久久記住,在於這些作品深深地介入生活,刻畫的人物形象太鮮活了,觸及的人性弱點太準確了,表達的妙不可思處太奇葩了,逗的我們太哈哈了。大師級的作品,舉重若輕,大師們的包袱,敦煌飛天!
而現在張康賈旭明的相聲,之所以能被人點贊,在於他們的題材,也涉獵現代生活,不客氣地“盤他”。那段“足球隊的強盛,需要球星,齊達內退役了,法國6年沒緩過勁兒來,普斯卡什退役了,匈牙利60年沒緩過勁兒來,高俅退役了,中國足球一千多年多年沒緩過勁兒來”的段子,讓聽眾笑噴之際,卻不乏感慨。
郭德綱先生,曾在一次電視訪談中,談到德雲社的作品及演出的水準線問題。認為能一直保持在“70”分這個優良的成績上,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但是觀眾還是希望時而能聽到80分、90分的相聲作品的。
既然已經出發,那就勇往直前,既然攀登已成習慣,那就更遠一些,更高一些。
我最多擔心德雲社不能更好更完美一些,但不認為德雲社會像之前的小品潮那樣,盛極而衰落。大大小小的郭德綱們、于謙們,四百來人呢。這顆大樹,剛剛步入青年期。
德雲社的作品,有很多陶器,有很多瓷器,希望裡邊有更多的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