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奇葩歷史大觀
-
2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無才有命誰可爭,氣死多少英雄人)
天命歸依在此身,無才無德也能成。
才力不足派人補,用兵不會點將生。
點將生,輔一陣,事後便有怪事諍。
怪事無它乃心術,心術即是殺功臣。
——(劉季)
劉季能夠當皇帝,恰巧就是靠天氣。
本身無有安邦計,幾句大風象狗屁。
象狗屁,君臣離,張良事定官不取。
保得一生平安過,不讓季兒知蹤跡。
——(張良)
明主昏主分不清,一心只要滅大秦。
仇讎恨恨終難了,傾盡謀略傾盡心。
——(蕭何)
深知時局亂無邊,所思所想在尋人。
若誰有膽提頭去,敢將生死付與身。
——(韓信)
老來常懷知遇恩,當年落泊乞婦人。
一朝風雲聚會了,成敗皆由蕭何存。
-
3 # 銀城聾哥
從掌握的史料中看,彭城三四十萬人被項羽擊潰,拋妻棄子,父母皆失,陷於絕地而後起者,不作第二人想。而後遊擊後方,暗渡陳倉。鴻溝方定轉臉毀約以牛皮糖粘上項軍,致項羽後方皆失而垓下十圍。當為《厚黑學》鼻祖。遂後世好死不如賴活之風。
史家多譽羽之剛烈勇決,但高祖能以敗退漢中之軍策反英布彭越合圍項王,實非常之人。往事越千年,真相如何,但憑己見矣。
-
4 # 就是那個1113
首先說一下,楚漢爭霸當皇帝最有可能的兩個人,西楚霸王項羽佔一席之位,其次就是劉邦。劉邦最終當上了皇帝主要是政策上,用人上佔了上風和自身性格上佔了優勢。
1.劉邦先入關。根據之前楚王的約定,“先入關者王之”,劉邦因此佔據著一個輿論的先機:項羽後來並沒有尊先入關的劉邦為王,這也就使一部分人更加的傾向於“受了委屈的”劉邦。
2.項羽封王的失誤。看似把劉邦憋在漢中是高招,豈不知那裡易守難攻、僅一面受敵、可以作為非常理想的大後方。此外,漢中之外的三秦之地,分給了毫無領兵能力的秦國舊將(跟劉邦手下相比,他們毫無能力),這不就是相當於把三秦也直接給劉邦了嗎?
3.手下謀士多寡。劉邦手下,韓信、張良、蕭何都是名垂青史之人,這四個人,可以說是最完美的開國君臣組合了,歷史上的絕配。再看項羽,身邊僅一個范增,並且還懷疑人家,安能不敗。
4.劉邦愛民而項羽屠城。劉邦把各處人民等同看之,到了哪裡都是愛撫為主。可項羽卻把原秦國的人民看成敵人,每到必屠之!天下人怎會不支援仁主而支援像秦一樣的暴君呢!
性格: 1.劉邦狡詐而項羽直爽。劉邦是一個敢於厚著臉皮說謊的人。例如楚漢鴻溝劃界之後,本來說和解了不過反悔繼續用兵。例如項羽說要殺劉邦父親的時候,劉邦竟然說分我一杯羹。狡詐者與直爽者的決鬥,多是狡詐者獲勝,而直爽者得名!
2.劉邦能忍常人之不能忍。垓下之戰前,劉邦請韓信支援。韓信當時還是劉邦的大將,可卻要劉邦封其為假王!要知道當時劉邦才是王啊!這不是想跟主子平起平坐嗎?不過劉邦竟然答應了。楚漢對峙時,項羽多次挑釁,可劉邦一直不為所動,展示了非凡的忍耐力。被封到漢中那個偏僻的地方(現在來看,去漢中不是不好。可當時的劉邦,真的是不想去),卻可以默默接受。這些忍耐,無不是劉邦最終爆發奪取三秦進而平定天下的基礎。
3.劉邦知人善任。知人是指劉邦能看出千里馬,而不像項羽那樣把大才韓信都氣走。善任,是指劉邦能留住人才,聽蕭何一言之後拜韓信為大將,跟張良徹夜長談並言聽計從,韓信、彭越來幫助劉邦戰項羽時劉邦以迎接王的禮儀迎接對方。
4.劉邦本人性格極其堅韌。劉邦是整個中國歷史的開國皇帝中,遇到的對手最為強大的一個!
-
5 # 難逃避你那面孔
這個問題劉邦在一統天下之後自己就回答過了。三句不如已經充分表明了劉邦非常的有自知之明,善於發現自己的不足,更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而且還能把自己的長處發揮到極致。
劉邦之所以能成功就是靠取長補短,善於用人。
-
6 # 沙漠孤狼138609229
劉邦做皇帝是因為知人善任心胸開闊豪放大方真實的能夠做到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懂得如何收攏人心,而且在適當的時候能夠做到狠心無情。但凡一個帝皇在剛開始創立一個朝代的時候如果不夠心狠不夠奸詐是無法走到最後的,這也是項羽失敗的主要原因。而且劉邦他不會剛愎自用,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能力,他曾經說過: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而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回覆列表
秦王朝時代,劉邦不過是一個區區的泗水亭長(今徐州沛縣),
對劉邦一生產生重大影響,甚至影響未來歷史的一次事件,發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他看到了秦始皇的儀仗隊,非常的羨慕。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陳勝吳廣造反後,藏匿在芒碭山的劉邦率百十數人來到沛縣城外,殺掉了縣令,自己成為沛公。
滅秦之前,各路諸侯曾在楚懷王處盟約:先破秦入關中者,劉邦這個人比較的狡猾,避開秦軍的主力,從小道進入了咸陽。然而隨後項羽也以破釜沉舟的戰法,戰勝了秦軍的主力。而這個時候項羽和劉邦兩強就相遇了,項羽顯然要幹掉劉邦。
張良曾救過項羽的叔父項伯,項伯怕張良在項羽攻打劉邦時遭害,便將項羽的計劃暗告張良,要他趕快逃命。張良顯然是要有大志向的人,所以並沒有捨棄劉邦自己跑路,還是告訴了劉邦項羽的整個計劃。
那一年,年過知天命的劉邦,在鴻門宴上,向二十六歲的項羽表示了臣服。項羽也是一個喜歡被拍馬屁的人。看到劉邦自己失落了,於是就順水推舟想放劉邦。
反正是非常生氣的,但是也是毫無辦法,最終被活活的氣死了。。四年之後,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稱帝於汜水。
項羽是一個頭腦簡單的貴族後代,而劉邦則是歷經了世間歷練的老流氓
狀。在爭奪天下的鬥爭中,提出由雙方的首腦決鬥,來賭輸贏,再次顯示了項羽沒落貴族的特性和政治上的不成熟,把殘酷複雜的戰爭當成了個人之間的遊戲。
在幾面受敵,糧盡兵疲的情況下,項羽感到了恐懼。趁劉邦遣使請還太公的機會,項羽向劉邦提出了講和條件: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這種話劉邦顯然是答應的,但是劉邦這個人顯然是不講信用的,最終又派領部隊包圍了項羽。而項羽也忘記了自己作為軍隊統帥的重任,反而上演了一出霸王別姬,最終在烏江邊自刎
劉邦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除了他的無賴性格之外還在於他能夠忍。
劉邦還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那怕是無名小卒的意見。而對當年有恩於自己的人則加倍報答。劉邦出身布衣草根,底層生活的磨礪,讓他熟練地掌握了很多馭人的技巧。最終得人心者得天下,可能這樣的人心並不是採用光明磊落的手段,但是劉邦的確得到人心,他也就得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