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道有李
-
2 # 史書上的現代
說到北洋新軍,就要說北洋新軍的由來,當時的情況是清政府處於內憂外患中,李鴻章的北洋水師戰力強,在1895年對日戰爭中,損失慘重,已無戰鬥力,而清政府其它的軍隊戰鬥力不強也沒有先進近代武器,為了應對這局面,清政府組建了北洋新軍,由李鴻章原淮軍為班底組織起來的,採用歐洲軍制訓練,多采用當時先進的火器,同時由李鴻章保舉由袁世凱訓練。北洋新軍有很濃厚的資本主義氣息。而袁世凱野心大,有背離清政府的意思,清政府有難時其它的軍隊戰力低,沒有辦法只能找北洋新軍來幫忙!後期清政府打壓袁世凱,袁世凱也看到清政府氣數已盡,就聯合同盟會,推翻了清政府,就有後續袁世凱當臨時大總統和恢復帝制的事
-
3 # 歷史深度揭秘
這個需要和清朝末期的一些事情聯絡在一起才能說清,並不是單個原因,下面我來跟大家說一說當時的情況。在武昌起義的時候,清政府如果能夠重視這一事件是可以單獨平叛的,用袁世凱的北洋軍去,也是一次機緣巧合。當時南方已經有十五個省完全獨立了,袁世凱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解決啊!
我們說說當時的情況,武昌起義成功後,張彪和瑞澄二人逃到了漢口,並沒有留在武昌,他們明白自己的實力,如果一直待在武昌,只會被剿滅。到了漢口後,便開始給清朝政府發電報,請求派兵前來鎮壓。當時的漢口因為位於長江要道,各國基本上都在此設立租界,協調本國在這裡的貿易,但對於這件事,各國都選擇的袖手旁觀,他們覺得清朝應該是可以抵抗的。
在數天之後,瑞澄收攏了武昌的殘兵,逐漸在漢口站穩了腳,但對於起義軍來說,基本旦夕可下。遠在北京的攝政王載灃,收到電報後,再思考之後,決定還是派北洋軍前去鎮壓,他不明白瑞澄為什麼這麼失敗,那麼重要的一個城市說起義就起義了,並且勝利的那麼容易。
當時的載灃同時讓清朝的海軍也同時沿長江到達漢口,前去幫助在那裡的瑞澄,先把那裡穩住,以此拖延時間,讓北洋軍前來,最後海陸倆軍一起鎮壓起義軍。讓我們看一下載灃為什麼要派北洋軍前去呢?清軍真的已經到了不能使用的地步嗎?顯然不是。載灃首先是想給北方的省份一個下馬威,北洋軍作為北方算是最厲害的新軍,都接受我的調遣,以後你們都給我老老實實的。其次,北洋軍一直在北京,這引起了清朝高層的警惕,你哪一天也反了,還離這裡這麼近,還是先給你調走吧。最後,因為北洋軍確實強悍,當時的漢口的洋人也已經對清朝抗議,這干擾了他們做生意,急需一支戰鬥力強的軍隊來解決這批起義軍。
這一切都是載灃的設想,現實情況卻跟他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武昌起義過後,黎元洪當然明白清軍肯定會前來營救,在整頓了幾天後,便繼續開始對清朝在湖北的殘餘勢力進行掃蕩。清軍也真的是給足了起義軍的面子,漢口,漢陽紛紛陷落,起義軍的聲勢越來越浩大。這讓載灃措手不及,但更讓他想不到的事情也發生了,北洋軍去了武昌鎮壓了沒?去了,但是可以說是龜速,並且以各種理由搪塞清朝政府,以此對其施壓,要求讓袁世凱復出,部隊需要統領。
載灃氣的要死,但是也沒有了辦法,自己的算盤全部失敗,現在再派其它軍隊前去鎮壓已經來不及了,而且載灃徹底對清軍失去了信心,也害怕派去後依然沒有效果。並且各列強眼看情形被自己玩脫了,繼續對清朝進行試壓,你清政府要解決不了,我們就派自己的艦隊解決,到時別怪我們干擾你們國家的私事。在這樣的情況下,載灃不得不起用袁世凱,但袁世凱也不是你要我幹我就乾的性格,提出了六個條件,其目的是把清朝的軍政大權全部籠絡在自己手裡。
最終,載灃答應了袁世凱的請求,於是北洋軍轟轟烈烈的繼續前進,以四萬人對起義軍的兩萬人,輕鬆贏了。不管怎麼說,當時的清政府選擇北洋軍實屬無奈之舉,據當時記載,清軍總共應有七十萬軍隊,二十多萬綠營兵、十萬八旗兵、二十多萬巡防營、二十萬新軍。這些軍隊都有著自己的事情幹,不可能隨意調動,而北洋軍正是清政府為了救急建立的一支機動部隊,誰知道選錯了人,讓袁世凱得了一個好處,也算自己搬石頭把自己腳砸了吧!
-
4 # 愛養生的肖力番
誰說一開始清政府認為不可控,家清政府一開始認為袁世凱是忠臣,是能臣。從穩定北韓政局推遲日本的入侵到鎮壓義和團,哪一樣幹得不漂亮?
-
5 # 故紙匯
清廷沒有可靠的軍隊已經很久了。
太平軍是曾國藩鎮壓的。之後的湘軍、楚軍、淮軍就成了曾氏兄弟、左宗棠、李鴻章的私人軍隊。清廷對此一清二楚。慈禧太后也一直在想辦法解散這些私人軍隊。
然而,這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湘軍舊部和李鴻章舊部已經佔據了帝國幾乎所有的重要崗位,尾大不掉。
袁世凱出身於淮軍,也是李鴻章的舊部。他編練的北洋六鎮成了自己的私軍。這其實很正常。不光袁世凱,其他武官的軍隊也成了他們的私軍。
當武昌起義爆發後,清廷已經是沒有任何辦法了。他們先是讓滿洲權貴帶北洋軍鎮壓起義,可是北洋軍根本不聽滿洲權貴的。不得已,清廷才請出袁世凱。
這時候的清廷已經是有病亂投醫,走一步算一步了。
回覆列表
兩個原因:第一,在滿人內部自己的人沒能力;第二,在外部沒有比北洋軍更有能力的力量可選了。
其實,辛亥革命原本是一起偶發的事件。在清朝新軍中的革命分子原本打算更晚些的時候起義,但是在製作炸藥的過程中意外爆炸了,引起了清軍官方的注意。所以,革命黨決定臨時起事。革命軍的戰鬥力還可以,很快就拿下了武漢三鎮。有一些省份也紛紛響應,宣告獨立,參與革命。
慈禧和光緒都去世後,以攝政王為首的滿族親貴成立了“皇族內閣”,把權力都攔在滿人的手裡了。這一舉動傷害了兩撥人。第一撥是漢族中掌握實權的人,比如袁世凱就被逼迫回家休息了;第二撥是各地積極參與立憲的改良派知識分子,他們看出皇族內閣無意讓渡權力,所以很多人也都投靠了革命黨。
此外,清末的一些改革,比如取消科舉,改考新學,也得罪了讀書人。漢族實力派、讀書人、精英士人,這三派都得罪了,滿清的根基也就沒了。所以,當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沒有人願意替滿清朝廷賣命了。
革命爆發後,滿人也派了自己人帶北洋軍上前線。北洋軍是清朝洋務運動最後的改革成果了,是按西洋方式編練的新軍。在當時的中國國內,戰鬥力是最強的。皇族內閣派人帶兵上前線,根本就指揮不動部隊。雖然袁世凱被換掉了,但是下面的各級官員都是袁世凱一手提拔的,根本不聽滿族權貴的。而且,清末滿人自己的所謂親貴,有能力的屈指可數。恩銘在此之前已經被刺殺了,端方在保路運動中被起義軍砍了腦袋,其他的基本都是草包了。
在這種情況下,清朝重新啟用袁世凱。北洋軍迅速向革命軍發起進攻,在馮國璋的率領下輕易就收回了武漢三鎮中的兩鎮。可見北洋軍的戰鬥力是多麼強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