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楊老師2
-
2 # 雨淋溼了心樓
關於如何看待課改之下的各種課堂模式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課改。課改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課改就是“學生為中心”。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課改呢?原因大概有三個方面。一、很多國家都課改了,我們不改不合適。二、教學模式太死板,不改不熱鬧。三、老師為中心比不上兒童為中心。所以這麼嚴重,我們不得不改。
課改之下形成的模式奇形怪狀,五花八門,很是熱鬧。概括起來大概就是兩種:一、自助學習、合作探討、評價檢測。二、“滿堂問”代替了“滿堂講”。
第一種,老師給學生指定學習目標,學生自己解決,透過各種教輔資料尋找答案,解決不了的問題,小組討論完成,老師評價並進行講解。咋一看,熱鬧非凡,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課堂氣氛非常活躍。但是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發現,教輔資料缺失的學生似乎永遠都是旁觀者,而教輔資料是不許學校徵訂的,所以矛盾就在於,自己購買的學生表現好越發想買,無力購買的學生就是在課堂上當觀眾,一邊鼓掌,一邊苦笑。那麼沒有這些“違禁品”,學生就不能自主學習嗎?能。我們要知道,自主學習的前提是有基礎,沒有基礎的自主學習,合作探討無非是一種假自主、假合作。如果生來就會自主學習也就不存在“白板說”了。
第二種“滿堂問”。現在不是“滿堂講”而成了“滿堂問”,不管是什麼學科也不管是什麼實驗,反正提問就行了。以問題為指引,貫穿整個課堂,老師問,學生答,學生髮言,老師評價,活生生是記者招待會的景象。別的學科不敢妄言,竊以為,語文是萬不可如此的,語文重積累,重感悟,重講解。
綜上,當今的課改仍任重道遠,不要為了改而改,難道說傳統的就都是不好的嗎?難道說所有的新事物都是好的嗎?我們還應該從實際出發,改而有效。
-
3 # 笨笨潮爺1
這個課改問題很複雜,教育改革喊了多少年了,其中素質教育就有不少朋友提出了不同看法。課改,顧名思義,課堂教學改革。新時期下的課怎麼上,課堂教學怎麼改,似乎至今也沒有定論,即便專家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更談不上我作為一個普通教師更是提不出什麼好的意見。
八十年代的語文教材改革,把教材中的課文分為三類:講讀課文,閱讀課文,獨立閱讀課文。各地教育部門組織教研機構,開展了對三類課文的教學研討。講讀課文怎麼上,閱讀課文與獨立閱讀課文在課堂教學上的區別,等等。
潮爺當時參加了縣教育部門組織的幾次教研會,聽課,聽別的老師怎麼上講讀課文,聽別的老師怎麼上閱讀課文,如何處理獨立閱讀課文等等。然後與會者根據學習體會,會後分別在各所在鄉鎮上公開課。同時邀請市縣教研室領導,組織各鄉鎮教學骨幹聽課,點評,進行改進。
以前的課堂教學,就是“先生講,學生聽”。所謂三類課文的教學區別,其實是教師對三類課文教學的不同處理方式,講讀課文是“扶”,閱讀課文是“半扶半放”,獨立閱讀課文是“放”。這個“扶”與“放”是指老師對學生怎樣去扶,如何半扶半放,對學生的“放”,放到什麼程度等等。這其中因為老師的個人理解與水平不同,課堂教學的處理也不盡相同。“扶”多了,教學時間嚴重不夠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進步,電腦走進了課堂。老師上一節課得先製作“課件”,課堂教學五光十色,眼花繚亂。學生興趣提上來了,上課不會打瞌睡,看得很認真。排除教師製作“課件”的辛苦,做“課件”工作量極大。對於教學效果如何呢,專家也好,教師也好,還有家長對此看法不同,或者很懸殊。潮爺對此並不看好,適當地,偶爾穿插運用電化教學則可。如果凡上課必用“課件”,採取電化教學,我並不贊同。
課改的目的是什麼?無論教改的路以後怎麼去走,最終應該還是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學到東西。還是老師如何透過課堂教學,採用“少而精”的教學方法,(少,即花時少,精,拎出重難點)讓學生學得快,理解透徹,掌握新知識。
-
4 # 田家大院田老大
就課堂教學而言,除了“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渠道”,這一論斷沒什麼大爭議之外,實在想不出多少沒爭議的了。只要你還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課堂教學上,還真不能輕易說你是外行。
不光是現在,做教育的人一直沒斷了對課堂教學下手的念頭,自從有了現代意義上的課堂,也沒停止過行動。從觀念指使下生出的名詞,似可洞察其決心和力度,譬如改進、改革和革命。
由此看來,課堂教學要“變”,是打定主意了,這也合了“變則通、通則久”的認知,也就由不得有些人的固守了。其實未必,若是加上點兒哲學味道,缺少了“不變”這個相對性,變從何而來呢?還是別打這個口水仗了,實在太無聊。
沒有理由指責老師惰性、保守,畢竟他還有著知識分子的良知,即使你再著急上火,也無法取代老師,徑直到課堂去搞什麼改革。
課堂教學要改什麼,改成什麼,怎麼改?你心中的改革是基於本校課堂教學的現實,還是著眼於你預設的目標,亦或眼熱別人的成就,就奉行了拿來主義?
你的改革進行了可行性論證了嗎?你委託過別人進行過不可行性論證嗎?做完這個動作,你要決策進行改革,是尋求同老師們商量求得合力,還是靠行政強力推進呢?
有一個好校長就有一所好學校,有道理但邏輯並不嚴密,再者你拿什麼來證明你就是個好校長呢?假如拿我就要或上級要課堂教學改革作為說辭,那真不敢說你是好校長。
課堂教學模式,是既讓人喜歡又招人討厭的東西。有模式作範例,老師理解之後省去了很多獨自探索的麻煩,這符合老師成長的規律也有助於教學,何來討厭呢?
不防作兩個假設。一,承認教無定法和老師的創造性,可骨子裡卻要強硬把老師框定在模式當中;二,也考慮、分析了學校的現實現狀,拿別人家的模式來用,骨子裡卻看上了人家的成績。
在此論證就省了,不出意外的話,假設會符合老師們的經驗感知。聽起來感動、說起來激動、做起來難動的事我們沒少幹,教訓也不算不深刻。
匆忙而簡要的結論:讓課堂安靜點兒,讓老師心靜點兒,讓模式少一點兒,不見得是壞事。
回覆列表
課改是個偽命題。
原來選拔官員的方式是“舉孝廉”,當時青年才俊,重孝悌,厚鄉里。
後來科舉考試,“四書五經”和八股文章,各地教學盛行。
現在高考,一份試卷定終身,一分壓到英雄漢。才有了現在的課堂。
所以,現在的課堂,應付現在的高考,是最有效的課堂,課改純屬開玩笑。
什麼時候,需要課改,真的進行課改呢?回答是“高考的方式改變了,年輕人上升通道的路徑改變了,那個時候,課堂或者不需要課堂,肯定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