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醉墨客

    至於為什麼會形成這種現象,從大的環境氛圍而言,我覺得有如下原因:

    一、咱們中國是傳統的農耕文化國家,而生產工具,無疑是以牛、驢等畜生為主,而馬匹大多時候僅是稀少的交通運輸工具,不是生產主力。我們農耕文化民族,不像草原文化為主的民族,行走在馬匹上,也不像海洋文化的民族,是在船隻上與大海搏擊。所以,這種地理上的要素,決定中國的傳統武功以地面為主。

    二、地理上的要素大前提下,自然功夫的傳授就以地面為主,這些功夫的創造與傳授,經過歷史時間的延伸,代代相傳,就形成了固有模式。而且,也可以想像,馬上功夫的傳授,於農耕文化中是存有限制,因為馬匹是交通運輸工具,極少有人用它去練武,再者,中國的傳統武功強調內功,而騎在馬上,如何煉內功?

    三、古代的戰爭武器是冷兵器,每種武器的鑄造,場地多以地面為主,像刀、劍、棍、錘等等的設計,本身就是為地面武功而設計。也有人,這些冷兵器在馬上運用的也多呀,這沒有錯,但是重量不同。兵器的設計上,中國傳統大多數是以能隨身攜帶為主,這種隨身攜帶兵器的方式,一定程度也成了武功的傳授以地面為主的影響因素。

    四、當然了,歷朝歷代也有馬上功夫很厲害的武將軍,可在水滸的這場特定的農民起義中,故事的發生主要是在中原,而不是草原,也不是海洋,所以,自然角色的武功厲害多體現在地面,因為農耕文化的特色,因為地理位置的限制,因為傳統兵器的傳承等等,這些因素就決定了馬下功夫厲害的比較多。

  • 2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謝謝·悟空小秘書的邀請,梁山有1088位各種奇葩的英雄好漢,忠義堂石碣受天文時,眾好漢按石碣上的天書所說的天罡地煞排定了座次之後,也分別安排了各人的職司。梁山泊的武力主要分為三軍,即馬、步、水三軍,按照書上劃分的馬軍有五虎將、八驃騎、小彪將一十六員,再加上衛護中軍呂方和郭盛,探事的王青和扈三娘,馬軍統領總計33人,其他的人基本都算是步戰高手,包括偷雞摸狗拔蒜苗的。

    那麼,為何梁山上大多數將領都是步戰英雄,而馬上英雄卻很少呢。要知道,在冷兵器時代,騎兵的殺傷力、機動性,相對步兵而言,都佔據巨大優勢。步兵和騎兵對陣,贏了追不上,輸了跑不了,實在是太吃虧了。其實,不光是梁山將領缺馬軍人才,整個鼻涕宋都是嚴重缺乏騎兵的,這也導致了宋朝成為中原歷代王朝中武力最弱的一個朝代。

    宋朝為什麼缺騎兵,一句話,缺馬。中國自古能養戰馬保證征戰的地方就是燕趙,陝西,以及西域一帶,宋朝時,陝西大部分落在西夏手中,燕地在遼人手中,雖然有河北部分地區,但是因為丟了燕地,也是門戶大開,經常受侵襲,因此宋朝的戰馬很難穩定供應,很多都是要從外族高價進口的。

    這種情況下,戰馬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普通人根本就沒有機會接受馬戰培訓。從梁山馬軍頭領的名單上,我們就可以看出,馬軍五虎將統統都是朝廷軍官出身,八驃騎裡面,有六人朝廷出身,而十六名小彪將裡面,出身朝廷的又佔了一半。那麼除了原來朝廷軍官出身的,餘下的馬軍將領出身大概就是兩種情況,象史進,穆弘,扈三娘這種,家裡是大戶,不差錢。另一種基本都是自己原本就做山大王,後來投靠梁山的。

    所以說梁山108位好漢,絕大部分是步戰英雄,只有少部分馬軍英雄,這一點確實是符合宋時當時的國際環境的。

  • 3 # 軍都弩

    地理原因,梁山泊三字已經說明,首先是山區其次有一個大泊,就是大湖,有山有水,並非平原地區,騎兵自然少,步軍自然多了,還有就是有大量水軍,騎兵在此處施展不開。

    另外北宋外戰能力不足不是因為缺馬,而是因為宋太祖為避免五代亂局採取了杯酒釋兵權並制定了強幹弱支,守內虛外的國策導致,另有就是宋太宗這支的皇帝太慫;宋太宗趙光義這個軍事低能兒兩次主動進攻遼國均遭到遼國痛擊,屁股挨箭偷驢車逃回的輝煌歷史導致北宋從此懼怕遼國,甚至宋真宗都懼怕契丹的孤兒寡母領兵出征,北宋在陣前射殺遼國主帥,遼軍軍心惶惶,四處北宋援軍不斷彙集有全殲遼軍機會的條件下,竟然以歲幣求和,自此北宋開啟了弱宋的歷史。

    從軍事角度,北宋能否擊敗遼軍,收復幽雲十六州呢,應該是可行的,北宋缺馬,但是步兵戰鬥力很好,在平原地區自然打不過遼軍鐵騎但是在兩種地形條件下是能夠擊敗甚至重創遼軍的,第一山地地形,北宋可以沿著太行山的東部邊緣北上,因為山西在北宋控制之下,從山西沿燕山東進逼近幽州,如遼軍反攻,則利用山地地形和步兵數量優勢擊潰遼軍;一旦宋軍步兵軍團把控了太行燕山的主要關卡,平原地區的遼軍騎兵將有全軍覆滅的危險。

    這個策略在五代時期就被李嗣源用過,唐明宗擊潰契丹耶律阿保機的進攻,成功解救幽州城,就是潛行溪澗,揮軍北上,利用山地關卡封堵契丹退路,契丹騎兵自然恐慌,敗退;此外宋太宗第二次北伐時,分三路進攻,東路曹彬沿華北平原北上,中路田重進沿太行東側前進,西側潘美楊業從山西進軍,戰局開始,西路大勝,中路亦大有斬獲,東路大敗,趙光義下令西路楊業帶百姓南下,然後潘美配合失誤,楊業被拖累致死,中路田重進則全身而退併成功擊潰契丹南下追兵,這說明在缺乏騎兵的條件下沿太行東側進軍的有效性。

    此外沿華北平原北上還有可能就是以嚴刑酷法約束步兵,宋太宗第二次北伐東路軍大敗的主要原因就是軍隊的法紀敗壞,主帥被下級軍士牽著鼻子走,無法有效約束,小勝即散亂搶掠戰利品,撤退時候無組織紀律,聞西路軍大勝即想爭功冒進,該守不守該撤不撤,撤退之時成恐慌逃命之狀,主帥不能約束,導致被契丹騎兵形成追殺狀態,如果東路大軍能穩住陣腳即使不再進攻,形成牢固駐守,不要作死爭功冒進,由於西路與中路的獲勝,獲勝之後三路大軍合圍,遼軍必大敗,幽雲十六州則極有可能恢復,可惜趙光義作為皇帝都不能有效約束部下爭功冒進的局面。

    以絕對優勢步兵軍團沿平原北上緩進急戰則騎兵軍團的機動靈活優勢不再,反而步兵軍團有戰術優勢,據壘固守,防守反擊是步兵軍團戰術優勢,然後依託堅城深池固守,華北平原上城池較多都可以利用,這不比草原上空曠人少無城池堡壘,這個戰法後周世宗柴榮就是這麼幹的,柴榮鐵血制止了後周軍隊潰退,然後虎口拔牙奪了契丹佔據的城池,柴榮就是在平原地區擊潰契丹騎兵的,這個對皇帝的魄力和指揮才能要求極高,北宋皇帝自宋太祖起就趕不上柴榮,後面更是一代不如一代。

    此外徐達常遇春北伐,沿大運河北上,一舉奪下北京城,在古代大運河是物資運輸的高速公路還不怕騎兵騷擾,但是北宋時期,大運河還沒通往北京,所以北宋要麼在平原上利用步兵的人數與裝備優勢,例如車陣,拒馬長矛之類穩打穩紮,緩慢北進,要麼沿太行燕山進軍,依託太行燕山,利用中原人口資源優勢耗死契丹,不斷由山地向平原擴充套件佔領區,就像近代史上本朝軍隊攻打華北日軍那樣,可惜北宋皇帝自太宗真宗起大多害怕戰爭,寧願花錢買和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一頭牛光吃草不吃料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