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歸藏易數硃紅兵5331

    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錯誤。

    歷史的觀點再進步。古代忠君愛民的觀點存在片面性。

    忠君讓君榮光一時,斷子絕孫。是利用君。達到自己的目標。

    愛民是小恩小惠,讓雙方人民陷入生死存亡的困境。

    歷史沒有假如,但是我寧願沒有這個能丞。

    東漢末年曆經幾輪軍閥混戰,氣數已盡。早晚會歸曹魏。但是會躲過了晉。

    少了這段極大的內耗就能躲過五胡亂華的悲催階段。

  • 2 # 大海小兵

    固執的北伐

    因為諸葛亮的《隆中對》中自己都說的很清楚,一旦中原有變,一路從漢中出擊,一路從荊州出擊。問題是中原沒有變,荊州還丟了,自己定的前提條件都不滿足,硬著頭皮往上打,能不輸嗎?

    劉備死後,諸葛亮在採取孫權聯盟,發展內部經濟的方針。南征平定孟獲等後,後方也獲得安定。但北伐,絕對是蜀漢戰略上的一大失誤,並因此直接導致了蜀漢的敗亡。

    戰術無法代替戰略勝利

    事實上,單說具體的戰鬥,諸葛亮是厲害的。攻陳倉不果,退兵時用計斬魏將王雙;太和四年故技重施,退兵時伏兵射殺魏“良將”張頜;司馬懿與諸葛亮交手,也差點被燒死。但之所以區域性雖獲得若干勝利,全域性仍毫無起色,原因即出在諸葛亮的固執。

    實力差距明顯

    當時魏國無論在國土、人口、經濟等各個方面都遠在蜀國之上。而當時並不具備能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條件。曹丕繼位後,也不斷加強鞏固內部經濟,軍事上取戰略防禦的方針。而諸葛亮對此顯然缺乏正確的認識,始終拘泥於“只取長安”。

    誰進攻誰吃虧

    從軍事角度看,蜀佔據漢中,而魏長安,雙方隔著秦嶺。絕對的易守難攻。當時川陝通道一共四條:嘉陵道、褒斜道、駱穀道、子午道。其中駱谷、子午兩道不適合大軍行動,無論魏國南征或蜀漢北伐,一般都取道嘉陵或褒斜。褒斜直接聯絡漢中,交通近捷,但坡度過於險峻。嘉陵道有嘉陵水運之便,穀道較為平坦,沿途州縣較多,考慮到軍糧轉運,行軍、宿營等等問題,嘉陵道是最主要的通道。

    自漢高祖出漢中定三秦,到東漢初劉嘉和延嶺戰,馮異和李育等戰,到漢末曹操自長安攻漢中張魯,一律取道嘉陵。三國時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歷次戰鬥也都在嘉陵道。諸葛亮北伐,三次出嘉陵道,只有一次出斜谷。姜維伐魏,一次出駱谷。魏伐蜀前後三次,出子午、駱谷、褒斜各兩次。南北朝大小戰爭十多次,幾乎全部沿嘉陵江線。隋唐時德宗避亂南鄭,出駱穀道,但無川陝間戰爭。

    五代戰爭路線也大都在嘉陵道,出褒斜和子午只分別一次,且並非主力。金、元侵略四川也大抵皆沿嘉陵道,褒斜道只一次。明清川陝交通一般都沿褒斜道,但戰事一起,嘉陵道就又出現,如李自成數次自四川取嘉陵道,出陽平關,往關中或甘肅。清初進軍四川,也走嘉陵道。

    綜上所述,川陝間戰爭路線就是這麼幾條,而主要的線路又集中於嘉陵道。這對於防守一方來說,是很有利的,因為非常容易判斷對方的主要進攻方向。事實也是如此。比如,劉備陣斬夏侯淵,奪取漢中後,曹操親自率大軍進攻漢中,劉備“斂眾據險”,不與曹操交鋒,魏軍不得不撤退;諸葛亮數次進攻魏國,司馬懿“斂軍依險”,諸葛亮也無可奈何;諸葛亮死後,曹爽率大軍出駱穀道伐蜀,蜀軍屯漢中興勢山待敵,魏軍不能勝,反而在退兵時被伏兵邀擊,遭受損失。

    越敗越勇勞民傷財

    因此,蜀漢一方的戰略進攻,雖然聲勢咄咄,但究其實際,除了勞民傷財之外,毫無用處。即使再有若干區域性勝利,也無補於事。單軍糧運輸一項,即難以解決。諸葛亮雖然採用“木牛流馬”以及選擇若干地點建立糧倉等方法,都無法解決吃飯問題。最後在渭水屯田,擺出打持久戰的架勢,也是窮餘之策,無效果可言。

    反觀魏國,赤壁之戰後採取了正確的戰略方針,以逸待勞,反覆挫敗了蜀漢的攻勢。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散騎常侍孫資就提出:“武皇帝聖於用兵,察蜀賊棲於山岩,視吳虜竄於江湖,皆擾而避之。不責將士之力,不爭一朝之忿,誠所謂見勝而戰,知難而退也。.... .夫守戰之力,役三倍,但以今日見兵,分命大將據諸險要,......數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二虜,必自疲敝”(《三國志劉放傳》注引《孫資傳》)。後來司馬懿、曹真西御諸葛亮,主要即依據這一戰略方針。

    北伐鑄就的滅亡

    有人認為諸葛亮的北伐雖然沒有達到目的,但牽制了魏軍長期在長安、隴西一帶作防禦戰,尤其是取武都、陰平後,戰爭始終在魏國境內,使蜀漢內部得到了安定。其實,蜀漢連年用兵,將諸葛亮在經濟上取得的一些成就消耗殆盡。

    諸葛亮死後,蔣琬等當政,都採取持重的防禦戰略。魏國的幾次進攻,也都被擊退。到姜維掌握軍權後,又再次實行了諸葛亮的北伐戰略,幾乎年年出兵。結果造成經濟蕭條、人民厭戰的局面,從而最終崩潰。當時全蜀 “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可是“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三國志後主傳》),平均九個人負擔一個士兵,七戶人負擔一名官員。要找根源,就不能不說諸葛亮的北伐戰略實在是錯誤。

  • 3 # 李尋歡111

    【尋歡評斷】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孔明也!

    首先看司馬懿如何評價諸葛亮的缺點——“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

    意思十分明顯,雖然諸葛亮志向很遠大,但卻缺乏果斷力,雖然手握重兵,但卻不懂得權變。坦白來說,司馬懿這樣說諸葛亮,並非是刻意貶低,而是一種非常客觀的評價。

    這其實讓我寫諸葛亮的擁躉很難受,雖然知道三國中那睿智近妖的諸葛並非歷史真身,諸葛亮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依舊是近乎完美的。

    正史上的諸葛亮,並不善於機變,反而謹慎為要,步步為營,所以司馬懿說他志大而不見機。

    因為肩負先帝重託,所以夙興夜寐,兢兢業業,唯恐傷了先帝之明,想得太周密,也就多謀而少決了。

    好兵之說是說武侯六出祁山,屢屢北伐,客觀上加速了蜀國的滅亡。其實這才是諸葛亮最明智的地方——蜀國國力最弱,最容易先被吃掉,而關二爺又丟了荊州,只餘下這一州之地卻要逐鹿中原,何其難也,也只好先發制人,不然,等經濟被曹魏拖垮,更是溫水煮青蛙了。

    綜上而言,司馬懿乃武侯真正之知己,所以戰略得當,讓武侯一生之願無以施展,時也命也!而我等諸葛擁躉,惟嘆息而已!

    最後,以詩聖蜀相收尾,以為致敬武侯!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所認識的教師們,子(女)承父(母)業的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