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從四川等地運糧應該更耗時間吧。
12
回覆列表
  • 1 # 路遙lgy

    謝謝邀請!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攻打南韓,佔領了野王(今河南沁陽),隔斷了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和韓都的聯絡。上黨的韓軍不想投降秦國,把上黨的版圖獻給了趙國。趙孝成王派人接收了上黨。過了兩年,秦國派大將王齙包圍上黨。趙王連忙派廉頗領兵二十萬去救,不料廉頗才到長個(今山西高平縣西北),上黨已被秦軍佔領。王齙還想向長平進攻,廉頗連忙命士兵修築堡壘,深挖壕溝,與遠來的秦軍對峙,準備做長期抵抗的打算。王齙幾次叫戰,廉頗就是不出來,王齙沒有好的辦法,只好派人報給秦昭襄王說,廉頗是為有經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叫戰,我軍是遠道而來,長期下去,怕糧草接濟不上,怎麼辦好呢? 這以後才有離間之計,廉頗被調走,趙括紙上談兵,長平之戰大敗!很顯然是秦軍的糧草跟不上供應了!

  • 2 # 百花爭豔只為你

    長平之戰實際上是一場消耗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綜合實力的較量。

    秦國無法攻破廉頗的防線,60多萬的秦軍消耗巨大,只好使用范雎的反間計。而趙國無法承受40萬趙軍的消耗,被迫換下廉頗,換趙括上場。其實這不全是是反間計的功勞,而是趙王急切的需要一個能迅速擊敗秦軍的將領,不然趙國就快彈盡糧絕。

    趙軍是在出擊之後,糧道被秦軍阻擋,圍困了40多日,之間才斷糧的。而秦軍在俘虜了20多萬趙軍之後,也在考慮要不要招降這20萬趙軍,但是由於本身40萬秦軍的消耗量驚人,在加上20萬人,秦軍也會彈盡糧絕,所以秦軍主將白起才以“趙人反覆”為理由,坑殺了20萬趙軍。

    整個長平之戰就是一場巨大的消耗戰,秦趙兩國都在此戰後遭到重大的損失,此後雙方都在自身的實力。

  • 3 # 好漢不提往年勇

    參觀長平之戰遺址後題

    長平之戰駭人聞,虐殺俘虜震古今。

    四十餘萬冤鬼魂,千年不朽敲警鐘。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發生的一場生死決戰。周赧王五十三年至五十五年間,秦國軍隊進攻趙國,趙國在本土長平(今山西高平)一帶設防抵禦秦軍。時,趙軍兵力45萬,秦軍65萬。趙國將軍廉頗採用積極的戰略防禦措施,守而不戰,秦軍一直未有進展。

    由於趙國連年戰爭,國內糧草消耗嚴重,儲備不足。再加之秦軍截斷了上黨地區(長平所在地)與內地的聯絡,前線供應匱乏。秦國方面雖然戰線更長,但因國力遠強於趙,秦王又啟用能人,疏通河道,運輸更加便捷,糧草反而比較充裕。

    趙王怕戰爭時間拖得太長,於己更加不利,遂棄用了偏於防守的將帥廉頗,起用了熟讀兵書,但缺乏戰爭經驗的參謀趙括做了統帥。趙括不充分考慮雙方兵力懸殊的實際,盲目聽從趙王意圖,採取急躁冒進策略,脫離陣地,主動進攻。秦國卻暗中啟用名將白起為帥,利用趙軍糧草不足,求勝心切的弱點,採取佯敗後撤,誘敵深入,進而分割包圍,各個殲滅的作戰方針,一鼓作氣,擊敗趙軍,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長平之戰,以趙國失敗告終。就本次戰爭而言,糧草不足是失敗的關鍵。守而不戰,拖疲敵軍,抓住機遇,有力反擊,本來是趙國的有利條件,但就因為糧草奇缺,讓趙王萌生了速戰速決的思想,嚴重違背了敵強我弱條件下的戰爭規律。失敗就可想而知了。

  • 4 # 天蟲崽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秦國的糧食雖然也很緊張但是比趙國情況好多了。這種局面形成最關鍵是因為以下兩方面:

    1.秦國透過水路運量,運量效率大大提升。

    2.秦國打通巴蜀通路,天府之國巴蜀的糧食源源不斷支援前線(這個修路的時間和耗時三年的時間比起來還是不算長的)。

    據秦簡記載,一個秦軍士兵一個月的口糧大概在40斤左右,而秦軍每船能載3000公斤糧食,秦國在渭河和黃河上就有大量的船隊。長平之戰期間,秦軍運送物資的船隻從秦國雍城(今陝西鳳翔),透過渭河,黃河、汾河到達山西翼城。

    而秦國又在外交上切斷趙國借糧的機會,趙國可以說真的彈盡糧絕。。

  • 5 # 青史精蘊

    長平之戰,因其戰術經典、戰局詭異、戰況慘烈而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場著名戰役。

    這場戰役對於交戰雙方秦、趙兩國來說,無疑都是一場巨大的消耗戰,最後的結局也證明,彼此均損失慘重,趙國四十萬大軍被活埋,秦軍三十萬大軍死於戰場。

    關於秦趙兩國糧食的問題,在趙括冒然出戰失利後,趙軍營壘被秦軍圍困了四十六天,軍內皆“陰相殺食”,都暗地裡殺人吃了,可見趙軍當時的困境。

    那麼秦軍的糧草狀況就很充足嗎?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我們從這場戰役的始末來分析,秦國的糧草也絕非“豐衣足食”!

    首先,秦國六十萬大軍經過一路的廝殺,長途跋涉來到長平,巨大的消耗是肯定的,即使秦國國力強盛、運輸便利,也承受不起長時間的拉鋸戰。所以,趙國老將廉頗依靠丹水做天然屏障,由長平關至馬鞍壑築起軍事防線,選擇了堅守不攻。此時的秦軍應該感受到了供給壓力,屢屢催戰。

    其次,秦國花重金設計離間趙王,讓趙括替換下來廉頗,並暗地裡派遣白起上陣,且嚴密封鎖訊息,趙括出戰失敗後,秦軍立即分兩路人馬截斷了趙軍的糧道,種種跡象顯示,秦國意圖很明確就是要及早結束這場戰役,以此來分析秦軍的糧草供給,恐怕也到了不能再拖的地步。

  • 6 # 草根天元

    很多人都說秦軍在長平之戰損失了30萬人,說秦軍是慘勝,我對這麼多人有這種認識感覺不可理解。趙軍一共有45萬人。到投降時候,趙軍投降人數還有40萬人,也就是說趙軍一共戰死了(就算雙方損失的人全部是戰死)。那麼說秦軍這30萬人是怎麼死的,是在趙軍投降以前還是在以後。如果是在以前,那趙軍以戰死五萬人的代價消滅了秦軍30萬人。那趙軍已經是大勝了,那趙軍還投降幹什麼?而如果秦軍是在趙軍投降以後才死了幾十萬人。那更讓人不可理解了。這是個學前班小學生都會的算術題,幾千萬大人確不明白。至於秦軍是怎麼殺死40萬已經投降以後的趙軍的,實際情況是確實比殺豬還簡單。如果讓你拿一個人頭或者人的左耳朵就可以換來全家人的命運根本改變。一個大媽一晚上也可以割掉幾十個人的人頭。

  • 7 # 書生即朮生

    我是嬴稷我也會授意白起殺降,古人的民族故鄉情感很重,二十萬降足不殺就是二十萬張嘴,如果不餵飽隨時有反撲的可能,光是看守這二十萬人就要消耗幾萬秦軍。君王想得是天下而不是一郡一縣的得失,不在乎敵國的軍人的生死,我只需要我的子民生活安定富強就行。不過我要是白起下不了手,雖然王命不可違,但是二十萬人的殺戮確實有違人道。即使一將功成萬骨枯,但白骨應該堆在沙場上,兵卒將士死在戰場是榮耀是使命,投降者就不再是具有殺傷力的軍人了,他們也是農夫、樵夫、販夫、商賈了,也有老婆孩子老人需要照顧。人屠白起是時代的無奈,放置而今若我為大將軍攻伐倭寇,破國我也會屠戮他們的降兵,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即一雪前恥告慰亡靈,又能將其亡國滅種永久臣服我天朝的鐵蹄,使之聞風喪膽提之色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體面的老去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