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少水之魚的國學筆記

    原文為:“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這是道家修道的原則和方法,離開此原則都不對。有些人想修道、學靜坐,那便應該讀懂此文,徹底瞭解真正的方法。其實,只要有個方法在,已不叫求靜,而是求動。既然要放心打坐,那麼你還再加個什麼方法,那豈不更亂更忙嗎?

    《老子》及一切道家學神仙丹道的經論,合成《道藏》,有八千餘卷之多,《老子》只是其中一卷,看是看不完的。你若讀完,準有發瘋的可能。但我全讀完了,卻沒有發瘋。看過以後,我明白了這一卷所謂的“那個”,就是那一卷所說的 “這個”,自然而然加以融會貫通。大概地說,八千多卷的《道藏》,根本離不開老子的六個字:“致虛極,守靜篤。”

    “虛”差不多等於佛家的“空”,有些道家丹經上乾脆也用空,那是唐、宋以後丹書受了佛家影響的原故。以往的道家只有“清”與“虛”兩個字。“清”是形容那個境界,而“虛”則是象徵那個境界的空靈,二者其實是一回事。“致”是動詞,是做到、達到;“致虛極”,要你做到空到極點,沒有任何染汙。至於空到極點是個什麼樣子呢?若還有個樣子就不叫空了。空沒得個相貌可尋。

    而“守靜篤”講的是功夫、作用,硬要你專一堅持地守住。且用禪宗黃龍南禪師的幾句形容詞:“如靈貓捕鼠,目睛不瞬,四足據地,諸根順向,首尾直立,擬無不中。”一隻精靈異常的貓,等著要抓老鼠,四隻腳蹲在地上,頭端正,尾巴直豎起來,兩隻銳利的眼珠直盯即將到手的獵物,聚精會神,動也不動,隨時伺機一躍,給予致命的一擊。這是形容一個參禪的人,參話頭,作功夫,精神集中,心無旁騖的情況。不如此,道功無法成就。

    神宗大師們另外還有個比喻:“如雞之孵卵”。這就不像貓捕老鼠,瞪眼張爪,蓄勢待發了。而是閉著眼睛,迷迷糊糊,天塌下來都不管,你踢他一腳,他叫也不叫,理也不理,只是死心眼直守著那個心肝寶貝的雞蛋。這樣也是一種修定的功夫,也是形容虛到極點,靜到極點,如同老子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這六字真言。這六字,已經把所有修道作功夫的方法,與修道的境界、層次,都說完了。世界上各宗各派、各式各樣的修道方式,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

  • 2 # 手機使用者73110516598

    修行到了以致於 虛 到了極點,把 靜 能守到至誠!……虛從名詞角度講就是無,從動詞角度講就是放空。靜,1柔,2以柔克剛。

  • 3 # 十八員外

    大家看,這六個字簡單吧!每個人都能說上兩句,看起來也瞞有道理,仔細一推敲,你是不是修過道,一眼就看出來了。哈,講哲學的,有用嗎?實際這都是功夫,是做出來的,講的好聽沒用,都是虛的,對不上點。

    致虛極,關鍵是虛字,虛指心虛,也就是念空,非常純淨,空淨到極點,你不修道,說虛說空,都是假的,因為你沒有這個實際體驗也,不容易達到的,需要功夫的磨鍊才行呀。

    守靜篤,關鍵是靜字,靜指氣靜,心氣是相生的,心動氣動,氣動心動,這是必然的。

    實際這六個字是相關的,神氣相合於虛無竅中,不知有神,不知有氣,所謂入混沌也,不入混沌,哪來的藥生?沒有藥生,何堪採煉?所採所煉的都不是真種子!

    不信,你看後面,吾以觀其復,復就是藥生。所以致虛極,守靜篤,就是鑽窈冥、入混沌的功夫,這太重要了,離此之外,是定不能成道的!

  • 4 # 平淡167191170

    要理解“致虛極,守靜篤”要按道家的思想來釋解,《道德經》是講道、傳道的經典之作。

    首先要知虛從何來?虛是從空裡來,徹底清才是極,身心放下為致。絲毫不掛為靜,純粹精一為篤,專一不離為守。

    此章是修道的歷程,逐徑之妙,一層深一層,一節玄一節,要人層層通透,節節光明。

  • 5 # 閒看秋風999

    什麼是“至虛極、守靜篤”?

    記得兒時過夏天,大人小孩都在室外乘涼;一人一個小板凳,一人手裡一把蒲扇。小孩兒當然是好動,不一會兒就汗流浹背,大聲喊熱;

    此時,媽媽總是笑眯眯、慢悠悠的說到: 心靜自然涼。 心靜,就是守靜;就是指收住煩亂的心,尋找一個恬靜的環境來看守它。

    “致虛極,守靜篤。”就是說誠心誠意地守靜,一定會達到心靈空明的境界。這也是老子說的“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即“歸根覆命”。

    衝動是魔鬼,這句話可能炒股的朋友們是心領神會;哪怕是“靜”一秒鐘,可能就會改變你的命運;而“至虛”,則更是容不得半點貪念——該“割肉”時,毫不猶豫。

    《管子·心術》: 君子之處也若無知,言至虛也;其應物也若偶之,言時適也。若影之象形,響之應聲也。

    《文子·精誠》也說: 若夫聖人之遊也,即動乎至虛,遊心乎太無,馳於方外,行於無門,聽於無聲,視於無形,不拘於世,不繫於俗。

    無慾無求,人們才能觀察到宇宙人間的奧秘;無慾無求,才能“觀復”,總結出宇宙人生的真諦。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只有跳出是非圈子,才能評估得失;只有“虛”且“靜”才不至於在紛繁的商品社會中“中暑”。

  • 6 # 柘溪散人

    這6個字是《道德經》5000言的眼,整篇《道德經》講“道”、講德都是為這6個字做鋪鋪墊的。放鬆入靜,萬緣皆空,無我無他,進入空虛之境,而且要守住這靜忘。無論“上善若水”、“三寶”等等諸多論述,都是為這6個字做準備。這6字既是理論,又包含功法。領悟]此6字功法,可以轉聖,可以成真。誠哉!大矣!玄也!

  • 7 # 漫步未來知天下

    《道德經》如何理解“致虛極,守靜篤”的真意呢?

    “致虛極,守靜篤”就是你要把自我都空掉,你要放下自我,放下所有的那些成見,放下那些習以為常的論斷、判斷、審判。老子跟我們講:你那些大腦裡裝填的東西全部都要空掉。“致虛極”的“極”,就是你要來到極致。心中不要帶有任何的成見,不要帶有什麼東西,要空掉。因為一般人常常用狹窄的心量來看、來聽。老子就跟我們講:你把腦海中的那些先入為主的觀念、習以為常的運作方式、習性的審判、論斷,要放下來。“致虛極”,把心量要開啟。

    老子就跟我們講:把我們這個身心清空吧,把我們的心量開啟,“致虛極”,讓我們內心能夠來到廣大無邊。這個“虛”就是不要帶成見、放下自我,讓我們的心來到廣大無邊。“守靜篤”,很寧靜、很安靜。這時候我們才會接觸、觸及到我們的清淨的心靈。這個心法、要領,你真的這樣去做了,清淨的心靈才會浮現出來。來到不帶成見的時候,清淨的心靈浮現出來,這時候別人講的是真是假、是對是錯你不是用自我在審判,你是用很高的清淨的心靈在聆聽。這時候你所聽的深度跟以前就不一樣,你所看的、你所體會的跟以前都會不一樣。所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致虛極,守靜篤”這個很重要的功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牛百葉為什麼叫百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