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潤心和風語

    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裡一段,為突出諸葛亮的奇妙構思、超人膽略的一齣戲。

    題主問曹操為什麼不用帶火的箭去射!那樣諸葛亮的草人不是被燒著了嗎?

    前提是在有大霧的後半夜,大概是四更時分,情況緊急,曹軍只以為東吳偷襲,哪還還會想到諸葛騙箭!再者後野霧大,空氣必然潮溼,帶火的箭也不易發出,關健的關健是曹軍不知諸葛騙箭!否則就不會放箭,任你敲鼓打鑼,我只不理睬就行了。

  • 2 # 老許侃電影

    第一是風向因素,眾所周知諸葛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當時決定草船借箭的時候,已經有了東風,曹軍射箭方向剛好是逆風而射,如果用火箭,效果並不好容易熄滅;並且有可能會傷及自身。

    第二是當時夜黑風高,曹軍只以為是敵軍偷襲,並沒有事先察覺是草船借箭之策略,而帶火的箭頭乃是特製,情急之下也沒有多想,射箭主要是為了驅趕敵軍而已。

  • 3 # 說三國

    有關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火箭是長什麼樣的?

    在箭桿靠近箭頭處綁縛浸滿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點燃後用弓弩發射出去,用以縱火。

    再來看當時的情況是什麼樣的?

    “是夜大霧漫天,長江之中,霧氣更甚,對面不相見。”

    ——《三國演義》

    從演義的描述來說,就是一場濃重的大霧。這樣的環境對於曹軍來說,第一時間的反應是對方過來劫寨。所以此時,曹軍要做的不是在於擊潰對手,而是擊退這一次的偷襲。就像曹操當時釋出的指令:“重霧迷江,彼軍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輕動。”所以當時的情況是非常緊急。

    我們結合當時的情況來看:

    1,情況緊急,城要快速反應!這時曹軍的直接反應就是調兵射退對手。

    2,火箭是需要在之前進行準備加工的,在當時的情況下根本不會有這樣的時間。

    曹軍當時所做的工作,稱之為“應戰”。他們能夠立即準備出這麼多的弓手和箭支來反擊江上的疑兵,其實已經做得很好了。

    所以,正確答案是:沒時間來製作火箭。

    最後再補充一句:草船借箭在歷史上的始作俑者並不是諸葛亮,而是同時代的孫權。

    公元213年,也就是赤壁之戰後第5年。曹操集結了40萬中原野戰軍,南下攻伐孫權。孫權集結了7萬海軍在一個叫濡須的地方打阻擊。

    孫權乘船去曹軍陣地前沿探察曹軍的戰略部署,為了摸清曹軍的虛實。孫權便讓同行的船隻,高奏娶親用的樂曲。以此激怒和羞辱曹軍,曹操此時站在“前敵總指揮”的瞭望塔上,望向水面。由於大霧,著實看不清到底來了多少軍艦。自己的陸軍也不敢貿然出戰,索性下令,萬箭齊發,射向水面有音樂的地方。

    不一會,吳軍軍艦一側中箭過多,發生傾斜,馬上要翻船。孫權趕緊指揮軍艦掉個頭,用另一側迎接曹家的大箭。等到另一側也佈滿箭只,軍艦恢復平順。江面的霧氣,也被曹軍的萬箭齊發射散開來。只見水面上,五六艘小的驅逐艦,跟刺蝟似的,慢悠悠的漸行漸遠。曹操這才晃過神來,原來只是刺探情報而已。,不禁讚揚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啊。過後,曹操見不能迅速擊敗孫權,遂收軍回家。

  • 4 # 文旅新生活

    首先要說明的是,在正史《三國志》等權威史料的記載中,並無草船借箭這一說。這個歷史故事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是因為老百姓願意相信歷史上確實存在這樣一個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滿足了老百姓對謀略的崇拜。

    我們簡單回顧一下羅貫中《三國演義》版本關於草船借箭故事的來龍去脈:

    公元208年7月,曹操自帶大兵,伐劉表、滅劉備、弱孫權。8月,劉表病亡,小兒子劉琮繼位,劉琮在蔡瑁等一幫謀士的“建議”下,決定投降曹操。依附於劉表的劉備無力迴天,亦向南逃亡。後諸葛亮向劉備建言,“事急亦,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諸葛亮擔負著沉重的、艱鉅的歷史使命前往東吳,請求共同抗操。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是一個氣量狹小、目光短淺之人,因此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到十萬餘支箭,立下奇功。

    這個故事體現了諸葛亮的足智多謀、膽識過人。羅貫中在拔高諸葛亮的同時,就貶低了他人:矮化了周瑜、貶低了周瑜、甚至弱者了周瑜。

    《三國志.魯肅傳》的說法是“時周瑜受使至潘陽,肅勸追召瑜還”。無疑,魯肅是抗操分子,當“文要降、武要戰”時,打動孫權,讓孫權下定決心“吾與老賊勢不兩立”的正是魯肅那句“將軍迎(降)操,欲安所歸?”

    如果周瑜是降操派,魯肅就不會勸孫權召回在外的周瑜。和自己的主見不同,回來豈不是給自己找麻煩。

    其實周瑜是堅定的抗操分子,是鐵桿鷹派。否則,孫策臨終時,也不可對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誰會找一個投降派託國呢?

    草船借箭這個故事,再次狀諸葛之智,讓老百姓覺得諸葛亮太神奇了、太偉大了、太聰明瞭、太厲害了,只要諸葛亮在,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和問題。

    其實,赤壁之戰借箭之事真實的歷史上就未曾發生過。只是,羅貫中擔負的使命就是無限拔高諸葛亮,編了這麼一出好戲。

    魯迅曾曾批評《三國演義》的描寫: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另外,再說兩點:

    1、“草船借箭”這個稍微有點影的事發生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是發生在孫權身上,而且也不是為了借箭,這事就更復雜了。有後人做過技術分析,“草船借箭”想起來很簡單,但在技術上根本就不可能。

    2、《三國演義》中的舌戰群儒、智激周瑜、闞澤獻書、龐統獻計、借東風等等,在歷史上就根本沒影子。

  • 5 # 不沉的經遠

    草船借箭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個三國故事。而歷史上真有草船借箭的典故,不過主人公並非諸葛亮,而是孫權。根據《魏略》記載,孫權乘船來觀看曹軍陣營,曹操命以弓弩應對。孫權所乘的船一面受箭太多傾斜,孫權命調轉船頭,換一面受箭,等平衡了才走。

    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所以草船借箭是真有其事,而曹操不用火箭也不是劇情需要,而是真的沒用,而他用的原因很簡單,當時的火箭其實就是普通的箭前部捆上引火之物,然後點燃射出去。而常見的引火之物包括浸過油的布條之類的,這種東西易燃,不好儲存,所以一般都是要用的時候才準備。

    孫權前來觀察曹軍營地,顯然不可能事先打招呼,曹操臨時下令以弓弩退敵,此時再準備火箭也有些來不及,所以只能用普通的箭來射擊。另外箭頭捆上引火植物以後,箭的重心會有些改變,這無疑也會影響弓箭的射程和精度。孫權只是來偵察,因此靠的不會太近,用火箭很可能夠不到。

    所以曹軍沒有用火箭,也是比較正常的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有哪些比較好看逗的的綜藝節目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