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蘭愛寫字
-
2 # 音樂精品屋
聽說現在中小學課本里,魯迅先生的文章已經大量減少了。這對於現在的學生們來說可能是件好事,畢竟魯迅先生的文章文筆拗口,文意深邃。既難讀,又難懂。但是,就我個人觀點來說,我是覺得惋惜的。
我生於70年代,每冊語文課本里都會有三到五篇魯迅先生的文章。從最初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到高中的《故鄉》與《祝福》等,覺得數量不少。對魯迅先生的的文章在初中小學的時候談不上喜歡。在印象中比較喜歡一點的只有《孔乙己》。所以初中小學階段,魯迅先生在我的腦海裡沒有突出的記憶。我對魯迅先生的文章的喜愛,是隨著自己年紀的增長而增加的。說白了,就是高中階段吧。
高中的語文老師,在我眼裡,感覺個個都是教授,國學大師,文壇泰斗,是神級的。因為比起以前的語文老師,完全是天與地的差別。也許是我自己瞭解能力提高了吧,能夠品嚐文章中的妙處了。總之高中階段的魯迅先生的每一篇文章,都讓我著迷,《阿Q正傳》《祝福》《故鄉》《紀念劉和珍》《為了忘卻的紀念》《友邦驚詫論》。無一不讓我深深痴迷。阿Q,祥林嫂,魯四爺,閏土,劉和珍,每個人都是那麼讓人心沉和心痛。祥林嫂的形象和遭遇,她被魯家剝奪祝福的權利、花錢做木板讓人踩、問魯迅人死後有沒有靈魂,這些片段,不管何時想起,心情都會瞬間沉下來。高中對魯迅先生文章突然的喜愛,致使自己又回頭把小學初中的魯迅先生的文章,從頭溫習,發現原來 也是那麼精彩。阿長想想就讓我發笑,藤野先生正直又溫和的形象就像高中那個語文老師。
魯迅先生的文采,我也不會歸納。但是我只知道,他的文章,看完後合起書來,經常會突然感覺有個地方太有味,再開啟看兩眼。後來我想到了,應該是因為內含豐富,意境深遠,一次兩次不足以讓你看明看透。每讀一次,都會發現新的含義。以至我看現在的文章,都找不到感覺了。啥文章都覺得膚淺,平庸,字裡行間藏不住東西,什麼都擺在紙上,是個啥意思一眼看完,不用動腦子,沒有吸引力。
初中兒子的課本里,魯迅先生的文章已經十分寥寥了,偶爾一篇,問下兒子的感覺,看不出他的興趣來。有次問他《社戲》好看不,他大笑起來:“那個虎子好啥,他要大家偷自己家裡的豆子”。我又想起我初中時也就知道孔乙己被打斷腿,太可憐而已。
我想,是不是,他也要等到高中才能找到我那種感覺呢。
-
3 # 賢文xianwen
中學時期的語文課本中,曾有不少魯迅的文章作為範本而編入期中,我依稀記得有《紀念劉和珍君》、《藥》、《孔乙己》、《為了忘卻的紀念》、《祝福》、《阿q正傳》等。
魯迅先生的文章筆鋒犀利、論據詳實、層次分明,深刻地剖析了當時舊中國生活在封建、迷信、愚昧底下的中國老百姓的現狀,鞭撻了舊中國統治階級對廣大百姓的欺詐與愚弄,抨擊了舊中國腐敗陰暗層面。
-
4 # 河南信陽穩哥在廣東
中學時期的語文課本中,曾有不少魯迅的文章作為範本而編入期中,我依稀記得有《紀念劉和珍君》、《藥》、《孔乙己》、《為了忘卻的紀念》、《祝福》、《阿q正傳》等。
-
5 # 魯源
中學時代學過的魯迅作品主要有以下幾個:《奔月》、《藤野先生》、《社戲》、《傷逝》、《讀書雜談》。
《故事新編》是文字高階、有趣,幽默的書,其內容主要有《鑄劍》《奔月》《非攻》《采薇》;《朝花夕拾》都是先生回憶年輕時候的文章,感情真摯、文筆平實生動,裡面的《藤野先生》很好;《吶喊》、《彷徨》是經典中的經典;《社戲》全篇以及《在酒樓上》、《孤獨者》、《傷逝》的感情比較充沛;魯迅雜文《讀書雜談》、《拿來主義》也讀過。
推薦書單:《奔月》、《藤野先生》、《社戲》、《傷逝》、《讀書雜談》
-
6 # 經霜紅葉Cbq
由於我是“老三屆”學生中的六五屆初中生,所以當時在課堂上學過的魯迅作品,只有小說收到先生小說集《吶喊》裡的《一件小事》和收到《朝花夕拾》裡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現在仍能記憶深刻的,是描寫先生和人力車伕的《一件小事》裡那句“……榨’出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和舊私塾“三味書屋”裡的朦朧情景。但總體上當時仍是似懂非懂,而且覺得很拗口,學的時候很吃力。
真正較多地接觸先生的作品,反而是在上個世紀60年代和整個70年代。在不能繼續讀書的年代,尤其農村枯燥苦悶的勞動生活中,只有閱讀手上有限的幾本書籍,才是最高的精神享受。其中魯迅先生的書,包括茅盾的幾本書,是伴我於荒涼歲月的良師益友……從走出學校大門之日,手中一本《魯迅全集》第六卷,和上個世紀70年代初出版的一些魯迅著作的白文字,還有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小叢書:《魯迅詩歌散文選》《魯迅雜文選》(上、下)《魯迅書信選》,基本涵蓋了先生的主要著作。而且,這套小叢書有個特點,裡面包括了魯迅批評、“批判”後來平了反的“四條漢子”的許多內容……從收藏角度講,算一種時代特色吧。
寂寞中,反覆閱讀魯迅先生這些作品,人從初涉人世到深入社會……先生的書也由生疏到熟悉,再到理解,深刻理解;引發思考,也從觀察周圍人、事,包括世情冷暖,人情翻覆……到有時反思到自身。經年累月,獲益於先生的書良多良多,對自己做人,處世……甚至包括弄筆塗鴉等等,均起到了很大的指導、啟發作用。回想起來,魯迅先生於個人是整個青春靈魂構建,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一直到現在,見網上有人因某人得了一個什麼什麼獎,就把先生抬出來與其類比,加以攀附。在我看來這簡直就是對先生的褻瀆和貶損,是對先生最大的不敬!個人以為,現代以來,到目前為止,從文學上還沒有人能逾越先生這座高峰;也沒有人像先生那樣深入到“國民靈魂”的深度。引用一首大家熟悉的杜詩來結束這段話吧: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
7 # 輶車鸞鑣
聽說現在中學語文課本中魯迅的文章越來越少了,很是遺憾,我上世紀八十年代讀中小學時正是語文中魯迅文章最多的時期,感謝那個年代讓我學習了那麼多魯迅父章。魯迅先生首先是個思想家,具有超越時代的思想,其次是個文學家,其散文、小說文筆犀利、生動,語言功力極高。
記得最早學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繪了一個兒童眼裡的樂園和上學,當時引起了我的強烈共鳴。散父《故鄉》、《藤野先生》、《社戲》等娓娓道來,刻畫的人物形象生動。小說《吶喊》、《狂人日記》、《祝福》、《藥》、《阿Q正傳》、《孔乙己》以小人物入手,批判了華人的愚昧及小人物在舊時代的悲劇,雜文《紀念劉和珍君》、《論雷峰塔的倒掉》、《華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文筆犀利,真是體現了文章似匕首。
我總認為,在那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舊中國,中國需要的是魯迅這樣吶喊的文人去喚醒華人,而不是閒適文人寫些歲月靜好的文章!
-
8 # 和平134455419
魯鎮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曲尺形的大櫃檯,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晚散到這裡,每每花四文錢就可以買一盤鹽煮筍或者回香豆,倘肯多花幾文,就可以買一盤渾菜,然而這些人多是短衣邦,大抵沒有這樣富貴,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隔壁的酒店裡,要酒要菜,慢慢的座喝……孔乙己用髒髒的手指甲敲著櫃檯,溫一碗灑,一天又一天常來,可中秋節以後再也沒人看到他,也許是死了……孔乙己是有文化之人,喝酒之後經常出現之乎者也,者乎之類別人聽不懂的詞語,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當時亂世驚魂文化之人的悲哀,令人回味無窮,可惜,孔乙己文章的原文,魯迅先生的精典之作,隨著時間的流熱,恍如隔世,再也沒有看到他……
回覆列表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藤野先生>> <<雪>> <<阿長與<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