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鉑桐疼痛
-
2 # 頸肩腰腿痛李醫生
頸源性頭痛治療方法根據病情輕重和病史長短,可分為:
1、保守治療:病史短病情比較輕,休息或吃常見止疼藥,包括烤電,做理療,熱敷熱可以緩解的;
2、注射治療:對病情輕病史短頸源性頭痛,治療主要針對脖子,可進行康復、理療、按摩、針灸,病情重保守治療效果不好可採用注射治療,就是用很細針,把藥打到頸2神經根上,把微量藥推到神經根附近,神經根屬於無菌性炎症,水腫消退也會緩解我們的頭痛。神經阻滯或者叫注射治療,效果也是非常好;
3、對於更頑固注射治療效果不好,住院之後做微創介入治療,用很細針,在影像引導下穿到頸2神經根,用低溫等離子或用射頻消融進行調控神經來治癒頸源性頭痛。目前上常用方法就是保守治療、注射治療和微創介入治療三種方法。
-
3 # 兒保科劉醫生
其本質就是頸椎錯位,導致頸肌緊張,壓迫頸枕部神經,尤其是枕大神經,造成頸枕部僵硬、悶痛,多數伴有枕部發木,可牽扯至前額。目前以頸椎手法矯正和頸枕部鬆解為主,可以給予頸2、3脊神經後內側支脈衝射頻。
一、頸源性頭痛的定義
顧名思義,頸源性頭痛病因在於頸部,疼痛症狀位於頭部,也就是說:頭痛可能是頸部病變所致!!而專業的解釋就是:頸部疾病最終導致頸神經病變引起慢性的、單側或雙側頭痛。
頸源性頭痛在1983年由sjaastad等介紹,後逐漸被臨床所接受,到1990年才被國際頭痛研究會所承認並認定頸源性頭痛為繼發性頭痛。
二、頸源性頭痛的特點頸源性頭痛是一種非遺傳性頭痛,多為單側發病,也有雙側頭痛的患者。頭痛的部位主要分佈於患側的後頸部、枕部、頂部、顳部和額部,有的可涉及到肩和上臂痛(多數常見頸椎病的表現),疼痛可以是間歇性、也有連續性發作的。可以是以神經功能性疼痛或以器質性病變為主的的疼痛綜合徵。
頸源性頭痛的發病年齡相對較為年輕,多為20至60歲,平均年齡為42.5歲。而有頭痛症狀的患者中約有20%為頸源性頭痛。
三、頸椎的功能器質性病變如何引起頭痛?目前解釋頸源性頭痛的理論普遍公認的有兩種:炎症理論、會聚理論。
炎症性理論認為:從頸枕部傳出的C1、C2、C3頸神經後支,在分佈於同側頭部的通行過程中發生的任何炎症性病變都會導致頸源性頭痛。如:頸椎間盤的突出、軟組織的痙攣水腫、小關節的紊亂和增生等。其中椎間盤退變是頸椎病的發病基礎。先簡單說一下頸部的解剖結構:人類的頸部骨頭主要由七節頸椎構成。由上往下,除了第一節與枕骨寰枕關節、第一二節間的寰樞關節連線外,每節骨頭相連的椎體間有一個有減震功能的盤狀組織---椎間盤。椎間盤退行性變是椎間盤退行性變導致的內部結構紊亂。退變的非突出椎間盤可以產生炎症介質PLA-2、IL-1、IL- 6、TNF-α、PGE2、組織胺、5-HT、NO、IgG、IgM等。化學因子不僅能致炎、致痛,有些還有神經毒性作用,引起頸源性頭痛。另外頸部軟組織、肌筋膜、人的等頸椎應力失衡、小關節錯位功能障礙或椎體間錯位等,這些無菌性炎症刺激上頸椎神經都導致頸源性頭痛。
會聚理論:這一理論認為頸部病變引起的神經痛是一種牽涉痛。理論的解剖基礎為:頸部的C1、C2及C3神經及其分支與某些支配頭面部的神經節或神經核發生聯絡或會聚。頸源性頭痛的發生是由於高位頸神經所經過的結構發生病損而引起高位頸神經傷害性感受資訊的傳入,透過高位頸神經之間及高位頸神經與三叉神經等腦神經傳入纖維在中樞會聚,使傷害感受性輸入產生紊亂而形成神經支配區域的牽涉痛。通俗的解釋:頸部病變影響到了神經的感覺傳入,頸神經傳入過程中與支配頭面部的神經有交叉,頭面部神經透過這些解剖交叉也受這些訊號影響最終引起頭痛。
四、頸源性頭痛的診斷頸源性頭痛的臨床診斷:根據疼痛的部位、性質、查體所得體徵,排除其他可致頭痛的器質性疾病即可診斷。
疼痛的特徵:頭痛同時伴有上頸部疼痛、僵硬或活動是上頸部疼痛、壓痛、頸部活動受限。部分患者有焦慮、輕度抑鬱、失眠和枕部及岡上肌岡下肌壓痛。
查體:可發現耳下頸椎旁及乳突後方壓痛,部分有頸椎病的陽性體徵:壓頂試驗、託頭試驗陽性。頸部旋轉屈曲試驗可鑑別C1、C2功能障礙,具體操作:充分屈曲頸椎使其運動僅限於C1、C2,旋轉俯曲(正常曲度為44°),頸源性頭痛程度越重,頸椎曲度越小,
輔助檢查:頸部影像學檢查五特異性改變。頸部的MRI檢查對椎間盤、韌帶、肌肉等軟組織有較好的診斷。同時需要做頭顱的相關影像學檢查排除相關疾病。
最被普遍接受的是CHISG診斷標準:①頸部活動和(或)頭部體位不適當時,頭痛症狀加重,或壓迫患側上頸部或枕部時,頭痛症狀加重;②頸部活動受限;③患側的頸部、肩部或上肢呈非根性疼痛,或偶有上肢根性疼痛症狀。患者症狀符合①即可確診,同時出現②和③或①、②、③同時出現均可確診。
總之,該病以臨床診斷為主,同時需排除如顱內病變等相關疾病,試驗性神經阻滯可輔助診斷。
五、治療1、一般治療
對於疼痛程度輕的患者,可避免長時間低頭、休息頸椎,同時口服非甾類消炎鎮痛藥治療,可輔以理療。
2、疼痛科神經阻滯及微創技術
臨床上常用C2橫突、C3橫突、枕大神經、枕小神經、耳大神經和痛點阻滯來治療頸源性頭痛,具體選擇視疼痛部位而定。
頸椎旁神經阻滯:頸椎旁神經阻滯可有效緩解頸神經根的炎症水腫,並可直接阻止頸神經的痛覺傳入,緩解頸部肌肉的痙攣僵直,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和營養。是治療頸源性頭痛的有效治療方法。
星狀神經節阻滯:星狀神經節是位於C7、T1橫突根部的一對交感神經節。阻滯交感神經,可降低支配區域的血管緊張度,改善其支區域的血流,從而改善頭頸部的血供,減少前列腺索(PGs)的合成與釋放,減輕疼痛。有研究顯示,星狀神經節聯合頸神經根阻滯治療頸源性頭痛可增強療效,縮短病程,降低複發率。
頸段硬膜外腔置管連續阻滯:連續持續的給予炎症病灶消炎鎮痛液調節神經功能,較單次C2神經根阻滯效果好且效果持久。硬膜外腔藥物的選擇包括常用的消炎鎮痛藥物及治療性氣體:臭氧等。
射頻技術:診斷明確後,所有神經阻滯均可有效緩解,但很難達到長期緩解。外周神經組阻滯中的射頻(射頻熱凝或脈衝射頻)技術的應用可大大延長阻滯時間,降低復發頻率。
綜上所述,頸源性頭痛病症在頭痛,病因起源於頸部病變。目前其機制雖有所研究闡述,但仍未十分明確。臨床以結合臨床症狀體徵排除可引起頭痛的其他器質性病變進行診斷,治療上除了內科的藥物治療及理療等手段,疼痛科獨特的神經阻滯技術安全有效,大大增加即刻療效的同時可延長長期緩解時間,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所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