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首倉

    看問題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在正式回答問題之前,我再講二個歷史人物――西漢的季布。他以講信譽聞名於當時的關中。《史記.季布列傳》說當時有句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無二諾,特別講信用,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另一個是侯嬴――戰國時期魏華人。信陵君的門客。據《史記信陵君列傳》記載,當時秦國侵略趙國,侯嬴設計為信陵君盜出魏王的兵符,發兵救趙,但侯嬴因年老體衰不能隨行,為了保守盜符的機密,履行自己的諾言,以自殺來報答信陵君對自己的信任。這足以說明,在中國早期人們視信用忠誠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也許今天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對此不可理解,但這在當時卻是倍受推崇。再說介子推為了拯救在逃亡的路上已經餓的奄奄一息,快要死了的自己的主人而偷偷地割掉自己腿肚上的肉做肉湯救活了主任重耳,致使重耳最終取得王位,當了晉國國君――晉文公。雖然晉文公把介子推忘了,但介子推並未因救主有功而主動去邀功請賞,足見其品格高尚。雖然後來經人提醒,晉文公多次讓介子推下山給他封官都被其拒絕了。當晉文公得知介子推躲在某山又堅決不下山時,便四面放火,意在逼介子推下山,結果卻把介子推燒死在山上的一棵大樹下。在大樹的樹洞裡發現的布丁上寫著:"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如此俠肝義膽之人,你說他死的值不值???

  • 2 # 秋浦晚風

    介子推死的值不值?我認為介子推畢盡是兩幹多年前的人,他的人品就境如何?史書上也沒有詳細記載。如果他真的是不願意做官,那他當初又為什麼當重耳的隨從,而不去隱居。為什麼當晉文公忘記封賞他時,他才帶著老母去隱居深山?是不是在堵氣?是不是居功自傲?或者是他執傲的性格造成他的死亡。也害了自己的老母。於是介子推也算不上是個孝子。因此,介子推的死也就毫無意義。

  • 3 # 浮生若夢

    不值。而且死的極其冤枉。

    介子推是一個十分典型的忠臣,後世儒家評其為“忠君之典範”,宵小之徒則視之為“迂腐”。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太子申生被驪姬陷害致死,重耳害怕自己被殺開始逃亡,據《韓詩外傳》的記載,在逃亡途中重耳的隨從偷走了他的資糧,之後重耳飢餓難忍,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裡,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塗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後,重耳返回晉國,是為晉文公。而此時的介子推卻沒有要求獎賞,他認為這些都是一個忠誠應該做的,他鄙視那些有了一些功勞,甚至沒有功勞,還要求封賞的“小人”。於是介子推歸隱山林。

    “功成身退”對於介子推來說,應該是一個完美理想的結局,但結果卻事與願違。

    晉文公也不知道是哪根神經短路了,為了讓介子推出山,聽信小人讒言,竟然想到了放火燒山如此牛逼的方法。結果,一代忠臣介子推,連歸隱山林,想要平凡過日子的願望都沒有實現,被一把火燒死了,他的母親也被火燒死。

    這樣的死,不僅不值,而且也太冤枉了。如果晉文公討厭介子推而把他殺了那也就算了,明明是“喜歡”卻“好心辦壞事”連他母親一起害死了,這死的也太冤枉了。

    傳說文公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國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為火禁日,禁止煙火,僅食寒食,並從此形成了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節日"寒食節"。後人記住了這位忠臣,並延續至今,也算是對於介子推的一種補償吧。

  • 4 # 大音希宣告月天

    在古代特別是先秦時代這種捨生取義,以死奉忠的人並不鮮見,史籍中經常有這樣人物的記載。

    現代人在物質極大豐富併產生享樂主義的今天,已經很難理解古人的這種置榮華富貴甚至是身家性命於不顧的做法。古人思想單純,也可以解釋為一根筋或是愚忠,因為接受的誘惑與外界刺激也比現代人少的多,做起事來一往無前,義無反顧。什麼割肉伺母,拔矢啖睛的事情比比皆是,所以介子推割肉的事放在古代,也並非不可理解。

    另外因為古代人因醫療條件和戰爭的影響,平均壽命也短的多,對生死的看法也和今日不太一樣。很多人對死亡沒有太多的恐懼,看得比較平淡,不少人以自己的生命來成全自身名節的事情也大有人在。

    至於介子推的母親也一同受難被火燒死,雖然感到惋惜,但也不排除其母早就做好了赴死的準備,這種母為其子成名節的事情在古代還是有不少的。楚漢戰爭時王陵為劉邦服務,項羽就將王陵的母親接到軍中作為牽制王陵的一枚棋子。而王陵母親為了成全王陵的名節,派人告訴王陵不要以母為念,勿持二心,然後拔劍自刎,最後被項羽烹之。三國中徐庶的母親也因為徐庶進曹營憤而自殺,使徐庶終身不再為曹操獻一計。這些為人母的忠烈氣節實在可貴,既然介子推曾對晉文公重耳如此盡忠,他的母親也很有可能一直對介子推言傳身教,最後以死成名節也未可知。

  • 5 # 柳隨風

    一路逃亡一路拼殺的是介子推,不離不棄相隨文公流浪十九年的是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是介子推,二千多年過去了,我們依然記得介子推這個寧抱樹而死也不出山的高傲男子。文公吃了肉後說:倘富貴,無相忘。介子推甘願俯首割肉盡的是臣子之責,復國後文公“上賞其奸,下義其罪”介子推感嘆:上下相蒙,難與處矣。顛沛流離時沒失望、餓的快死時沒失望、復國難諧時沒失望,此時他失望了。呂氏春秋記載介子推賦詩明志:有龍于飛,周邊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返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他是驕傲的不祈求自己有能力得到的東西,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他羞於與那些故作姿態的人為伍,他在意的是心中那股永不服輸的氣節。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悲哉!介子推!

  • 6 # 十八樓外

    以當時的環境來看,介之推不為官,或許才是一條正確的路,原因有以下:

    一、當時是政權集中制,可謂一人掌權,天下皆改,法令政權只為一人服務,雖嘴上說為天下百姓,但其本質就是為了君王的高度集權服務。

    二、參考第一條,倘若有奸佞小人在身旁進言,整個國家將會名不聊生,如遇明君還好,倘遇昏君,或許會多出幾個屈原也說不定。

    三、自古得到難以惜,唯魂牽夢繞最牽心,介之推以死引出他所寫的詩,主要目的就是達到明君的目的。

    四、綜合以上全部,介之推其實害怕晉文公聽了奸佞直言而誤國,索性在他注意到自己的時候先玩個躲貓貓,然後在給他些提示,可是活著的人提一下並不能引起深刻反思和影響,倒不如做一些讓他難忘的事情,然後在以詩文告之,豈不美哉。

    介之推的目的是達到了,晉文公的確勤政愛民,不過每年的春天,當柳樹飄揚的時候,他會不會兩眼含淚,口中呢喃著介之推的名字“介子,何故如此之傻,可知夢裡還魂皆是你的音容笑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半歲寶寶能喝很多種雜糧做的米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