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辛言
-
2 # 75923407
說一句“應該的”。其實有點侮辱了張藝謀導演,他的地位,他的的作用,在電影歷史中不可磨滅。現在的獎,只是小少年的獎勵吧了,“藝術”?存在嗎?
-
3 # 電影流水賬
張藝謀在第五十五屆金馬獎憑藉《影》獲得最佳導演,意外也不意外。張藝謀領獎時說了,第一次入圍金馬獎就獲得了最佳導演,由此可見,金馬獎評委一來因《影》的特別,二來一定考慮到國師綜合影響力。理解這一獎項,需要理解張藝謀,理解張藝謀的《影》。
張藝謀作為第五代導演領軍人物,絕對有他的過人之處。他最出色的地方就是對於趨勢的把握能力,才可以他的作品總是具有開創性和超前性。
他的早期作品《紅高粱》在那個思想保守的年代引起了巨大爭議,而如今看來頂多是稀鬆平常。
他的《英雄》一經上映也是爭議四起,譭譽參半而如今再去看這部電影會覺得很經典,以至於很多人在豆瓣為《英雄》正名。你要知道中國大片時代自《英雄》始。
就連他近期的撲街之作都是未必乏善可陳。首先這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商業電影,劇情套路卻套路的中規中矩,其次他大膽用中國傳統怪獸與成熟的商業模式結合,也許還有些不成熟,但是縱觀如今潮流趨勢,這個模式是必然。
而被普遍稱為新千年國師最佳作品的《影》更是有很多當代人無法看到的厲害之處。《影》最大的賣點就是山水畫意境,以及無處不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身影,雖然看過以後會覺得這些加入略顯刻意,但你要知道,這是中國電影市場重新煥發生機以後,從量變到質變的節點,從複製模仿到電影中國化的轉折點。中國電影工作人員已經不滿足於借鑑學習,而是開始了用自己的審美去拍屬於中國自己的電影,也許一開始尚覺得有些拙劣,但是畢竟是個開始。當然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也是一種嘗試。這裡就如同佛教東傳過程中從最初生硬的翻譯到後來與中國儒家道家結合而中國化一樣。
我要說,張藝謀電影上映時你未必是看不懂的,真的看懂要在五到十年之後。而金馬獎作為一個成熟的電影屆口碑獎項,它也許會頒發給一部優秀的口碑之作,也有可能頒發給一部未必足夠優秀卻可以具有引領作用的電影,畢竟專業的評委不只是著眼於現在。
故綜上,張藝謀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實至名歸。
-
4 # JarSongs
引用一句他自己說的話,當了40年導演,第一次獲獎,其實拿到這個獎的不是《影》這部作品,是張藝謀的一生,是他作為中國一代導演核心的尊嚴,這個獎拿的值不值?值。
-
5 # 文娛邊緣人
謝謝邀請,首先恭喜張藝謀導演在第55屆金馬獎上首次提名就獲獎。張藝謀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應該是文革後第一批藝考生,畢業後分配到廣西電影製片廠,1984年作為主攝影拍了第五代導演的奠基之作《一個和八個》,1985年主演《老井》獲得三個影帝。1986年開始籌拍《紅高粱》,《紅高粱》拿了金熊,也奠定了張藝謀早期的藝術風格。《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秋菊打官司》《活著》等都屬於一個風格,也引起了一些爭議。在這期間也拍過所謂的商業片《代號美洲豹》葛優、鞏俐主演,這應該是張藝謀導演最爛的一部影片。張藝謀還和鞏俐主演過一部香港導演程曉東導演的《古今大戰秦俑情》,印象中應該是在大陸播出的第一部穿越片。應該說張藝謀是一個被導演耽誤了的好演員,雖然他到現在也不承認。
這期間張藝謀遇到了事業發展的瓶頸,嘗試過很多題材,也緊跟時代的步伐,拍過都市劇《有話好好說》,啟用素人拍攝的《一個都不能少》,反映百姓生活的《幸福時光》。都沒有找到自己新的定位,純情文藝片《我的父親母親》應該是他用自己最拿手的方式拍的一部突破自己的影片,章子怡從此進入大眾視線。
直到2002年《英雄》問世,張導似乎才又找到了點商業大片的感覺,票房是當年電影票房的一半,這個奇蹟估計今後無人能破。《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卻是反映平平,甚至招來影迷的批評,喜劇《三槍拍案驚奇》,我覺得應該純屬娛樂吧。
奧運會開閉幕式的輝煌結束後,他又開始思索今後的道路,2010年用熟悉的手法拍了《山楂樹之戀》捧出了周冬雨。個人認為拍純情的文藝片成了張藝謀藝術道路的轉折點。2014年的《歸來》猶如《活著》,出色的影片沒能獲得大眾認可,社會已經進入快餐文化時代,張藝謀似乎走了一個輪迴。《金陵十三釵》是一個突破,《長城》算是給人打工,但透過此片他對中國電影有了新的認識:“,中國電影不能照搬國外,如果中國電影照搬好萊塢模式,那對中國電影來說將是災難性的”。《影》算是圓了他一個水墨夢,因為他說過:“一個新電影最初在我腦海裡只是一個畫面”。
張藝謀導演在中國電影史上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勇於創新,敢於嘗試,緊跟時代,不把自己固定在某一個框架內,期待他的下一部新作。
回覆列表
坦誠地講,本人對張藝謀導演的影片越來越沒啥好感,原因很簡單,就是他的作品越來越場面宏大內容空虛。很多年前,張藝謀和陳凱歌二人都有想獲得奧斯卡獎的野心,他們的早期作品也都具有獲得奧斯卡獎的一些品質,尤其是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但隨著時間,張藝謀和陳凱歌的影片越來越注重形式和場面,而忽視了奧斯卡獎評選最注重的內涵和精神,因此與奧斯卡獎的獲得背道而馳越離越遠。
梁宏達老師曾透徹地分析過,張藝謀和陳凱歌的影片越來越受到人們質疑的原因,就是他們在擔任影片導演的同時,還擔當該片的編劇,而他們越是參與編劇的影片,票房和口碑就越低。《霸王別姬》能在中外電影史上據有一席之地,原因是該片的劇本,沒讓陳凱歌改動一個字。還有人說,該片的真正導演,是陳凱歌他爹陳懷皚。
我對張藝謀拍的電影《影》從一開始就不看好,什麼取個電影名叫《影》,什麼水墨美學、黑白畫風,不過是譁眾取寵、賣弄文雅的噱頭而已。該片取材於朱蘇進的小說《三國•荊州》,然而在影片的劇本改編上張藝謀親自操刀,以致朱蘇進後來退出對該片的劇本改編。荊州改為境州,周瑜改為子虞,孫權改為沛良,魯肅改為魯嚴,有意思嗎?把觀眾看得雲裡霧裡,才顯示出影片的玄妙和高深?這些都還次要,主要是把原來的真實歷史改了個面目全非。在三國演義裡,大家都知道孫權最喜歡和看重的是周瑜,因此當鳳雛先生龐統小看周瑜後,孫權是堅決不用他。可到了《影》裡,孫權跟周瑜卻成了明爭暗鬥的死對頭。我最不理解的是,主公沛良對都督子虞既然那麼不放心,那麼隨便殺了他就是,用得著費那麼大的心機?因為自古以來,中國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影片《影》的整個內容核心,就是每個人為了權力和利益,都陷在了陰謀之中,而且似乎每個人的結局都不太好,不知是最後實在是說不通了,於是留下了一個巨大的懸念讓觀眾去猜,如果影片的口碑特別的高,那麼就拍續集接著往下編。
說了這麼多,認為張藝謀憑影片《影》獲得第五十五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不是他導的該片有多好,而是評審委員會對他以前導的影片成就的一種透支和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