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湖南工商大學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觴期。透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近些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花的產地就在河南鞏縣窯。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髮色濃豔,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進口的鈷料。胎質多粗松,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妝土。器型以小件為主,有復、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餘的均為花草紋。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從這一點看來,並結合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揚州為唐代重要港口),可證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銷。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

    到目前為止,人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餘片瓷片。一是1957年發掘於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殘片。該塔的塔磚上有絕對紀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另一處是1970年在浙江省紹興市環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殘片。該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證明此塔建於南宋鹹淳元年(1265年)。

    這十餘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殘片。胎質有

    的較粗,有的較細。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青花髮色前一處的較濃、發黑;後一處的較淡。髮色較黑者,應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浙江省本身就有著豐富的鈷土礦,這些青花瓷應該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鈷料。它們與唐青花並無直接的延續關係。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

    綜上所述,唐代青花主要用於外銷。宋代青花產量較少,而且與唐青花並無延續關係。元青花技術開始逐漸成熟,但僅限於景德鎮一地的青花技術較成熟,因此也並未大規模興盛起來。明代中晚期以後青花開始大規模流行並興盛起來,且價格較昂貴,是上層社會消費的奢侈品,中國開始規模化生產,並大量出口,一直到清代中期。清代中晚期以後青花又逐漸開始衰落,慢慢不再是奢侈品,開始走入平常百姓家。

    以上就是中國古代青花瓷技術發展的大致脈絡,僅供參考。

  • 2 # 伊恩Liu

    個人認為這個關鍵點在於兩個:技術與審美。

    首先從技術來看,青花瓷最早出現在唐代,鞏縣窯已經出現含鈷的藍釉彩陶瓷器。然而唐代青花瓷的製作非常不成熟,鞏縣窯也一度衰落。這種狀況持續到宋朝,因而只能說青花瓷在唐宋時期只是一個萌芽。直到元朝後期,注意是後期,有了來自波斯的優良青花料蘇麻離青,青花瓷的生產技術才開始成熟,並得以規模生產。所以從這點來看,技術的成熟使得明朝的青花瓷達到頂峰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其次從審美來看,眾所周知,各個朝代的主流審美基本都是由統治階級來帶動。唐朝瓷器主要是青瓷和白瓷兩種,並且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唐代開放熱烈的審美主要體現在了舉世聞名的唐三彩上,但其屬於陶器;宋朝則在唐代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黑瓷,程朱理學的誕生標誌著人倫道學至上,審美也趨於保守;到了元朝後期,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外部審美要求對瓷器也產生了影響,青花瓷就是極為受歡迎的型別之一。

    所以在明朝青花瓷達到頂峰離不開元朝後期的鋪墊,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所有要素。

  • 3 # 卷舒風雲潤天地

    開頭先提一下,我覺得這個題目的提法有點問題,任何事物都有其發展規律,青花瓷也一樣,並非在唐宋元不受重視,元青花的價值遠高於其它時期青花瓷,景德鎮也因為燒製出成熟的青花瓷而一躍成為中世紀世界制瓷業的中心。“明代迅速走向巔峰”也不準確,青花瓷在明永樂、宣德時期是一個發展高峰,製作精美;清康熙時的“五彩青花”才是青花瓷發展的巔峰;清乾隆以後,青花瓷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下坡路。

    題目如果改成“青花瓷歷經唐宋元,為何在明代發展迅速?”就比較貼切了。

    要討論這個問題,就要先了解一下時代背景。一般認為青花瓷出現於唐朝;宋朝時期,有官哥汝定鈞等名窯,各窯有各窯的特點,宋瓷精美異常,而燒製青花的技藝並不成熟,青花瓷在當時還成不了主流;元朝時,成熟的青花瓷在景德鎮燒製成功。那為什麼在明朝青花瓷會迅速發展呢?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元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元朝初建,忽必烈雖是名義上的大蒙古帝國各汗國的共主,但實際上和各汗國關係並不好,欽察汗國、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都由忽必烈伯父建立,同時期的汗王已經是忽必烈的叔伯兄弟,甚至是叔伯兄弟的兒孫了,關係好不到哪去。唯一和忽必烈友好的是伊爾汗國(主要地處現今伊朗),由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建立,旭烈兀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時是忽必烈的助力,兄弟間關係不錯。

    伊爾汗國最需要的是大元帝國的正式承認,忽必烈最需要的是通商和盟友。但他們在陸地上不接壤,於是,海上絲綢之路在這一時期迅速發展起來。瓷器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貨品之一,中國的瓷器技藝別國無法相比,久而久之,阿拉伯地區就有人提供原料定製瓷器,此時,青花的主要原料開始大量進口,器物花紋也多樣化了。有需求才有發展,才會大量生產,元代海上貿易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青花瓷的發展。

    明代鄭和下西洋

    青花瓷在永樂到宣德時期是一個高峰,這是怎麼達到的呢?這就要看這一時期發生了什麼重要的事情——鄭和下西洋。明朝從洪武傳到永樂有了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開了海禁。鄭和帶領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強的艦隊七下西洋,不是去征服,而是去加強各國交流、貿易通商。一時間,明王朝揚名海外,萬國來朝。

    海外各國都渴望得到明王朝的商品,其中主要的就有瓷器。還是那句話,有需求才有發展,才會大量生產。從海外各國的文物留存、海底沉船所載物品推斷,鄭和下西洋促進下,海外貿易量巨大,在元朝海上絲綢之路的基礎上,明朝又更進一步。有了需求,就有交易,有了貿易收入就能支援更大的生產,更多的技術研發,就能供應更大的需求,這是一個良性迴圈,它在短時間內使青花瓷的燒造技藝、海外需求、國家財富都有了質的飛躍。

    宣德年間,鄭和最好一次率船隊出航,之後明朝又實行了海禁,迫於無奈的海商為了貿易挺而走險成了海盜。因為正常渠道的貿易被限制了,貿易量就相對減少,同樣影響了商品本身的發展,這些商品當然包括青花瓷。所以明在宣德以後,青花瓷沒有太大的發展,一直等到清朝康熙時期,青花瓷才達到巔峰。

    綜上所訴,要問為什麼明代青花瓷有一個迅速發展期,答案是以元朝海上絲綢之路為基礎,鄭和下西洋促進的海外交流貿易促使了這一現象的發生,有需求才有發展,才會大量生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正常的結婚年齡是多呢?感覺晚婚成了趨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