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享之1997

    這個問題與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有關。

    我們的先民們從雲貴高原進入中國後,跋山涉水,一路向北,一邊走,一邊遊獵繁衍,他們過著群居的生活,人人都享有公平的交配權,男人們外出採集和狩獵,女人們則在聚集地生養孩子和安排生活。男人們外出狩獵過程中,深刻體會到了的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對生殖產生了崇拜,能生孩子的女性格外受到尊敬,因此這就導致了以女性為中心的母系社會。

    生殖的崇拜帶來了人口的增加,資源不夠了,他們就“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就這樣他們不辭辛苦,一代代走著他們的前人不曾走過的路,終於在1萬前來到了黃河的河套地區。也需是因為食物的短缺導致他們發現一些草的種子也可以充飢,於是他們停頓下來開始選擇和培育一些一些植物,比如穀子、黍子和稽子,這需要他們所用的石器要更加精緻,以便於播種或對農作物進行處理,因此帶來了石器的革命,對石器的打磨和雕琢也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他們從燒烤灰燼底部的土坷垃變硬的這一現象中得到靈感,發明的陶器,陶器成了他們做飯和吃飯和儲存糧食的工具。先民們在尋找能吃的植物的同時,發現了一些植物的外皮具有很強的韌性,經過處理之後能做成繩子,後又發現繩子編織成網可以製成粗糙的布。經過了一次次失敗後,他們終於找到了讓各種獸皮毛長期不腐的方法,粗布或皮毛在骨針的幫助下可以用繩子把它們縫製在一起,做成合體的衣服。先民們在遊獵並不斷向北遷徙的過程中,他們將一部分野狼馴化,逐漸使野狼的性情發生了變化,變成了能幫助人們狩獵的狗,為了避免因氣候變化而引起的食物短缺,他們馴化了野豬和山羊,把儲存食物變成了一種更高階的形式,進入農耕時代後,他們又馴化了野牛、Mustang和野雞。在進入原始農業初期,由於在家畜的飼養及吃穿的製作方面,女性具有天然的優勢,所以女性處於支配和主導的地位並沒有改變,他們依然是母系社會。進入二十世紀後,在中國現代的南方、中原和北方地區挖掘出了很多母系社會的的古文化遺址,所處的年代大多在6000年前。黃河中下游地區有裴李崗文化(河南洛河距今8500年)磁山文化(邯鄲距今7500年)仰韶文化早期(河南三門峽距今7000年)。

    但隨著農業的不斷髮展,人們所獲得的能量越來越多,有了養活更多的人的條件,因此帶來了人口的迅速增長,人口的增長又迫使他們需要開墾更多的土地,於是加速了他們對土地的擴張與掠奪,掠奪和擴張就意味著戰爭,所以在對中國東部平原的擴張中,男性的主導和支配地位日益增強,父系社會取代母系社會就成為必然,現代研究發現:在用Y染色體構建的中國父系遺傳譜上,存在三個獨特的新石器時代個體,後代急速擴張,短短百年之內,就繁衍出成千上萬個後人,如今接近50%的中國男性,都是這三個人的直系後代。顯然,這三個人都是“帝王”,掌握大權,擁有眾多後宮嬪妃,否則不可能有後代急速擴張的現象。透過一系列數學公式,學者推算出這三個人的所處時代,分別為大約6800、6500和5400年前,至於這三個帝王是誰,我們現在還不得而知。其實,由不同方向進入中國的先民,有著相似的發展歷程,但由於中國地域太大,各個區域發展的速度有著一些差別,進入父系社會的時間可能並不一致。因此,6800年前的中國,未必是整體進入父系社會,但至少有一些部落已經進入了父系社會,從現代所挖掘的古文化遺址古墓分析,黃河中下游地區進入父系社會較早,這可能與他們從關中平原向華北平原的土地擴張有跟大關係。經過數千年發展,最終在距今5000年左右,中國社會整體從母系社會轉向父系社會。

  • 2 # 孤島上

    這跟人類生活方式發展變化、繁衍、男女分工變化有著緊密的關係。

    原始社會早起人們從事比較簡單的生產活動,主要是採集和狩獵,女性負擔採集、燒烤、製衣以及養育子女等重要任務,女性分工承擔的任務屬於穩定來源,具有重要意義,男性從事狩獵活動,普遍壽命和健康情況不容樂觀,而且當時氏族實行族外婚,母親帶著子女遷移,基本處於無夫無父的狀態,男性角色似乎不是那麼重要,“有就可以”,所以整個社會以女性為中心。

    而隨著早期農耕生活的開始,人們逐漸定居,開始建住所,製造不同用途的工具,男性的體力優勢凸顯,掌握的資源和主動權、話語權更多,而且男性開始注重血緣關係,掌握擇偶權,延續子嗣以便繼承資源。社會逐漸轉向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格局。

  • 3 # 文舍

    首先,中原地區並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存在過母系社會,中原政權開始記錄歷史源自公元前841年,之前的歷史都是口耳相傳,這也是夏朝不被國際承認的一個原因。

    中國已知有記載的歷史均屬於父系社會,一些偏遠山區例如四川西部、西雙版納仍然有少量母系社會的部落。

    至於是出現母系,還是出現父系,都是看各自文明的進化程度,誰武力強,就是誰的社會。

    個人觀點:

    至於原始人是母系社會,只不過是現在的史學家根據非洲落後部落存在母系社會,從而進行的推測罷了。

  • 4 # 理性科普者

    母系社會又稱女系社會,是建立在母系血緣關係上的社會組織,是按母系計算血統和繼承財產的氏族制度。母系氏族實行原始共產制與平均分配勞動產品。同一氏族有共同的血緣,崇拜共同的祖先。氏族成員生前共同生活,死後葬於共同的氏族墓地。

    母系社會的形成與以下原因有關。

    1、隨著原始農業及家畜飼養的出現,婦女在生產和經濟生活中,取得主導地位和支配地位。

    2、原始勞動生產主要是採集和狩獵。由於女子在採集生產中有特殊的地位,決定了要以女性為中心。

    3、在生活資料有限的原始社會中,氏族成員按性別和年齡進行分工。女子擔任職責比男子的狩獵有更穩定、更可靠的生活來源。青壯年男子擔任狩獵、捕魚和防禦野獸等任務;女性擔任採集食物、燒烤食品、縫製衣服,養育老幼等繁重任務;老人和小孩從事輔助性的勞動。

    4、選舉。由於女性在社會生產中居於主導地位,氏族中的議事機構,在決定重大事務時,以氏族年長者婦女意見為主導。

    5、管理。婦女是管理住所、保護火種、撫育子女、從事製陶、紡織和縫紉等工作的承擔者,這些活動與男子的漁獵生產活動比較起來,既穩定又重要,也奠定了婦女在社會中的主導作用。

    母系氏族消亡,父系氏族興起的過程,與農業的成熟過程是同步的。農業成熟以前,採摘與狩獵是人類食物的兩大主要來源,前者主要是女性勞動力承擔,而後者則以男性勞動力為主。農業比較成熟之後,男性勞動力成為從事農業的主要勞動力,農業又是人類食物的最主要來源,因此,男性與女性在經濟和社會上的地位發生了轉換。母系氏族逐漸被父系氏族所取代。參考。

  • 5 # 躬仁

    採集經濟以女人見長而主導生存,是母糸社會的主要因素,人類的進化;社會的進步;生產工具,狩獵工具的發明等,決定了男姓的主導地位,歷史進入父系社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受網際網路銷售模式的衝擊,茶園的實體經濟應該如何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