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世紀周滅商起,至前770年平王東遷止,習稱西周。現今發掘的西周墓葬總數已近2000座,主要分佈在陝西省西安、扶風、岐山、寶雞,河南省洛陽、浚縣,北京市昌平、房山以及長江下游地區。這些墓葬集中反映了西周時期不同地區、不同年代、不同階級和階層在埋葬制度上的特點。 發現和研究 西周墓葬的大量發現和發掘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在此以前,只在河南浚縣辛村(見)和陝西寶雞做過發掘。後者是最早發現的一處包含有滅商以前周人墓葬的墓地。50年代以來發現的重要西周墓地有西安附近中的,中的西周墓,寶雞,北京的和,以及安徽和江蘇句容、溧水、金壇等地的西周墓等。與上述重要發現同時,對西周墓葬的研究也有很大的進展。在墓葬分期方面已建立起相當可靠的年代序列。在喪葬禮制方面也開始了深入的探討,關於用鼎制度的研究就是最顯著的例項之一。 分割槽和特徵 西周墓葬可大體劃分為2個區域:即中原地區和長江下游地區。兩者在墓葬形制和隨葬品上都有很大的差別,前者為土坑豎穴墓,隨葬陶器、青銅禮器等;後者為土墩墓,隨葬有大量的原始瓷器(見)。但中原地區的西周墓也有種種差異。在墓葬形制方面,有的是因墓主人地位較高而採用一條或兩條墓道的大墓;有的則採用獨特的殉葬禮俗,如寶雞茹家莊伯墓一槨二室的埋葬方式。在隨葬品方面,有些墓葬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如昌平白浮西周墓隨葬有鷹首劍等北方式兵器,而洛陽龐家溝西周墓則隨葬有各種原始瓷器。 墓葬形制 中原地區的西周墓盛行土坑豎穴墓。小型墓有墓室而無墓道。大型墓都有1條或2條墓道,但尚未發現商代王陵那樣的有4條墓道的陵墓。 在浚縣辛村和北京琉璃河都曾發現過有 2條墓道的大型土坑豎穴墓。這類墓都有寬大的墓室,墓室的南北兩端各有1條墓道,南墓道較長,都是斜坡狀的,北墓道略短,也有築成臺階的。辛村1號墓墓室長10.6米,寬9米,連墓道通長56.9 米。墓主大概是諸侯一類的人物。大型墓中級別略低的只有1條墓道,洛陽東郊和寶雞茹家莊都有發現。洛陽東郊發現的大型墓,墓道作曲尺形,在西周墓中是很少見的,寶雞茹家莊的兩座單墓道的大型墓,根據出土青銅禮器上的銘文,可以確認墓主人是伯和他的夫人井姬。中小型墓則以墓室的大小以及隨葬器物的多寡來區分。不少西周墓在墓底中央都挖1個“腰坑”,坑內埋1條狗。葬具大都為木質棺槨。木槨一般都在墓底架兩根枕木,再在枕木上縱鋪方木構成槨底,槨室四壁用榫卯結構的方木壘成,其上橫鋪方木為槨蓋,棺木置於槨室之中。大型墓往往有數重棺槨,中型墓多為1棺1槨,小型墓多為有棺無槨,也有少數小型墓不見棺木痕跡。 長江下游地區的土墩墓不挖墓穴,只在平地堆土起墳埋葬。屯溪的土墩墓,系先在平地上用河卵石鋪出與墓室相當的範圍,其上放置各式隨葬器物,然後堆築封土。句容、金壇、溧水發現的土墩墓,多數不用卵石鋪墊,因而也沒有明確的墓室範圍。有的一墩一墓,有的一墩多墓,墓內都沒有發現葬具和屍骨的痕跡。 葬俗 葬式一般為仰身直肢,也有俯身葬,極個別的為屈肢葬。頭向不固定。除寶雞茹家莊的伯墓外,絕大多數是單人葬。 西周墓葬往往以人殉葬,少者1人,多至7人。殉葬人大都放在二層臺上,有的還有葬具。北京琉璃河的大型墓中沒有發現殉葬人,而在多座中型墓中則發現有殉葬人。可見是否用人殉葬並不完全取決於墓的大小或墓主人社會地位的高低。在張家坡已發掘的三、四百座中、小型墓葬中,發現有殉葬人的約佔7%,都是西周早期墓葬,而這裡的西周晚期墓中卻不見有用人殉葬的現象,這是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 隨葬品 西周墓葬的隨葬品主要有陶器、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器、玉石裝飾品、原始瓷器和漆器等。大型墓和一部分中型墓的隨葬品很豐富,有製作精緻的成套青銅禮器,器形有鼎、鬲、、、、觚、爵、觶、尊、卣、壺、、盤、等。其組合以鼎、為核心,用鼎的多寡標誌著墓主人社會地位的高下。早期的銅禮器在器形和紋飾上同商代晚期沒有多大差別,西周晚期酒器類大大減少,食器類數量增加,鼎、的器形和紋飾也有較大的變化。長安普渡村發現的穆王時期的墓葬中還發現有3枚一套的編鐘。小型墓則多隨葬陶器,器形有鬲、罐、簋、尊、壺、豆、盂等。西周早晚期墓葬在隨葬陶器的組合與器形上都有較明顯的區別。 南方土墩墓中的青銅禮器,往往富有地方特徵,如鼎的三足外撇呈尖錐狀,器物也往往兩兩成對。此外,還有一些用途不明的器形,如江蘇丹徒煙墩山出土的一對角形器和屯溪出土的一對五柱形器。這一地區的墓中通常隨葬較多的原始瓷器,器類、器形變化也較多。中原地區的西周墓中雖也有隨葬原始瓷器的,但數量很少,器形也較單一,多為豆形器。出土的玉石裝飾品有壁、琮、圭、璋、柄形飾以及魚、龍、鳥、獸等動物雕像,還有瑪瑙、琉璃串珠等飾物。在琉璃河等地還出土有西周時代的漆器,但大都朽沒,僅存痕跡,車馬坑 大型墓和一部分中型墓往往附有車馬坑、一般是在主墓的附近另行挖坑埋葬車馬,少者1車2馬,多者可達十多輛車和數十匹馬。埋葬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整車埋葬,馭馬臥於車轅兩側,另一種是將車子拆卸成零部件散放在坑內,馬的排列也不整齊。也有將車拆散放在主墓內,而另行挖坑葬入馬匹的。車馬坑內多有車馬飾物,有的車馬坑儲存較好,痕跡清楚。因此,可以根據這些資料復原西周時期車馬的形制和轡飾。 分期和年代 西周墓葬,包括滅商以前的周人墓葬,大體上可劃分為3個時期:第一期是滅商前的周墓,即所謂先周墓葬。現已發掘的這種墓葬都是小型墓,大都隨葬1件陶鬲,或1鬲1罐,極少有青銅禮器。鬲多作高領袋足,這種鬲被認為是先周時期的典型器物。第二期為西周早期,所出的青銅禮器器形和商代晚期的相似。隨葬陶器的組合主要為鬲、簋、罐年代上起自西周初年,下限約在穆王時期。第三期為西周晚期,所出青銅禮器如鼎、在器形、花紋上有顯著的變化,觚、爵、尊、卣等酒器幾乎絕跡,出現、壺、盤、等新的器形。隨葬陶器組合為鬲、豆、盂、罐。盂是典型的晚期器物,其他如鬲、罐、豆在器形上也有所變化。年代約自穆王以後到西周末年。
公元前11世紀周滅商起,至前770年平王東遷止,習稱西周。現今發掘的西周墓葬總數已近2000座,主要分佈在陝西省西安、扶風、岐山、寶雞,河南省洛陽、浚縣,北京市昌平、房山以及長江下游地區。這些墓葬集中反映了西周時期不同地區、不同年代、不同階級和階層在埋葬制度上的特點。 發現和研究 西周墓葬的大量發現和發掘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在此以前,只在河南浚縣辛村(見)和陝西寶雞做過發掘。後者是最早發現的一處包含有滅商以前周人墓葬的墓地。50年代以來發現的重要西周墓地有西安附近中的,中的西周墓,寶雞,北京的和,以及安徽和江蘇句容、溧水、金壇等地的西周墓等。與上述重要發現同時,對西周墓葬的研究也有很大的進展。在墓葬分期方面已建立起相當可靠的年代序列。在喪葬禮制方面也開始了深入的探討,關於用鼎制度的研究就是最顯著的例項之一。 分割槽和特徵 西周墓葬可大體劃分為2個區域:即中原地區和長江下游地區。兩者在墓葬形制和隨葬品上都有很大的差別,前者為土坑豎穴墓,隨葬陶器、青銅禮器等;後者為土墩墓,隨葬有大量的原始瓷器(見)。但中原地區的西周墓也有種種差異。在墓葬形制方面,有的是因墓主人地位較高而採用一條或兩條墓道的大墓;有的則採用獨特的殉葬禮俗,如寶雞茹家莊伯墓一槨二室的埋葬方式。在隨葬品方面,有些墓葬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如昌平白浮西周墓隨葬有鷹首劍等北方式兵器,而洛陽龐家溝西周墓則隨葬有各種原始瓷器。 墓葬形制 中原地區的西周墓盛行土坑豎穴墓。小型墓有墓室而無墓道。大型墓都有1條或2條墓道,但尚未發現商代王陵那樣的有4條墓道的陵墓。 在浚縣辛村和北京琉璃河都曾發現過有 2條墓道的大型土坑豎穴墓。這類墓都有寬大的墓室,墓室的南北兩端各有1條墓道,南墓道較長,都是斜坡狀的,北墓道略短,也有築成臺階的。辛村1號墓墓室長10.6米,寬9米,連墓道通長56.9 米。墓主大概是諸侯一類的人物。大型墓中級別略低的只有1條墓道,洛陽東郊和寶雞茹家莊都有發現。洛陽東郊發現的大型墓,墓道作曲尺形,在西周墓中是很少見的,寶雞茹家莊的兩座單墓道的大型墓,根據出土青銅禮器上的銘文,可以確認墓主人是伯和他的夫人井姬。中小型墓則以墓室的大小以及隨葬器物的多寡來區分。不少西周墓在墓底中央都挖1個“腰坑”,坑內埋1條狗。葬具大都為木質棺槨。木槨一般都在墓底架兩根枕木,再在枕木上縱鋪方木構成槨底,槨室四壁用榫卯結構的方木壘成,其上橫鋪方木為槨蓋,棺木置於槨室之中。大型墓往往有數重棺槨,中型墓多為1棺1槨,小型墓多為有棺無槨,也有少數小型墓不見棺木痕跡。 長江下游地區的土墩墓不挖墓穴,只在平地堆土起墳埋葬。屯溪的土墩墓,系先在平地上用河卵石鋪出與墓室相當的範圍,其上放置各式隨葬器物,然後堆築封土。句容、金壇、溧水發現的土墩墓,多數不用卵石鋪墊,因而也沒有明確的墓室範圍。有的一墩一墓,有的一墩多墓,墓內都沒有發現葬具和屍骨的痕跡。 葬俗 葬式一般為仰身直肢,也有俯身葬,極個別的為屈肢葬。頭向不固定。除寶雞茹家莊的伯墓外,絕大多數是單人葬。 西周墓葬往往以人殉葬,少者1人,多至7人。殉葬人大都放在二層臺上,有的還有葬具。北京琉璃河的大型墓中沒有發現殉葬人,而在多座中型墓中則發現有殉葬人。可見是否用人殉葬並不完全取決於墓的大小或墓主人社會地位的高低。在張家坡已發掘的三、四百座中、小型墓葬中,發現有殉葬人的約佔7%,都是西周早期墓葬,而這裡的西周晚期墓中卻不見有用人殉葬的現象,這是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 隨葬品 西周墓葬的隨葬品主要有陶器、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器、玉石裝飾品、原始瓷器和漆器等。大型墓和一部分中型墓的隨葬品很豐富,有製作精緻的成套青銅禮器,器形有鼎、鬲、、、、觚、爵、觶、尊、卣、壺、、盤、等。其組合以鼎、為核心,用鼎的多寡標誌著墓主人社會地位的高下。早期的銅禮器在器形和紋飾上同商代晚期沒有多大差別,西周晚期酒器類大大減少,食器類數量增加,鼎、的器形和紋飾也有較大的變化。長安普渡村發現的穆王時期的墓葬中還發現有3枚一套的編鐘。小型墓則多隨葬陶器,器形有鬲、罐、簋、尊、壺、豆、盂等。西周早晚期墓葬在隨葬陶器的組合與器形上都有較明顯的區別。 南方土墩墓中的青銅禮器,往往富有地方特徵,如鼎的三足外撇呈尖錐狀,器物也往往兩兩成對。此外,還有一些用途不明的器形,如江蘇丹徒煙墩山出土的一對角形器和屯溪出土的一對五柱形器。這一地區的墓中通常隨葬較多的原始瓷器,器類、器形變化也較多。中原地區的西周墓中雖也有隨葬原始瓷器的,但數量很少,器形也較單一,多為豆形器。出土的玉石裝飾品有壁、琮、圭、璋、柄形飾以及魚、龍、鳥、獸等動物雕像,還有瑪瑙、琉璃串珠等飾物。在琉璃河等地還出土有西周時代的漆器,但大都朽沒,僅存痕跡,車馬坑 大型墓和一部分中型墓往往附有車馬坑、一般是在主墓的附近另行挖坑埋葬車馬,少者1車2馬,多者可達十多輛車和數十匹馬。埋葬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整車埋葬,馭馬臥於車轅兩側,另一種是將車子拆卸成零部件散放在坑內,馬的排列也不整齊。也有將車拆散放在主墓內,而另行挖坑葬入馬匹的。車馬坑內多有車馬飾物,有的車馬坑儲存較好,痕跡清楚。因此,可以根據這些資料復原西周時期車馬的形制和轡飾。 分期和年代 西周墓葬,包括滅商以前的周人墓葬,大體上可劃分為3個時期:第一期是滅商前的周墓,即所謂先周墓葬。現已發掘的這種墓葬都是小型墓,大都隨葬1件陶鬲,或1鬲1罐,極少有青銅禮器。鬲多作高領袋足,這種鬲被認為是先周時期的典型器物。第二期為西周早期,所出的青銅禮器器形和商代晚期的相似。隨葬陶器的組合主要為鬲、簋、罐年代上起自西周初年,下限約在穆王時期。第三期為西周晚期,所出青銅禮器如鼎、在器形、花紋上有顯著的變化,觚、爵、尊、卣等酒器幾乎絕跡,出現、壺、盤、等新的器形。隨葬陶器組合為鬲、豆、盂、罐。盂是典型的晚期器物,其他如鬲、罐、豆在器形上也有所變化。年代約自穆王以後到西周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