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中指出:要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進讀寫能力的提高和發展。從現在的社會需要來看,“能說會道”也將成為人才所應具備的基本要素之一。然而“能說會道”並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從小就開始逐步培養,這就要求我們小學教師在從事教育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使學生想說
要讓學生說話,首先得讓他們想說。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懶得動口表達,那對他而言說話就可能成為一種累贅。古人云“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春秋古梁傳》)話雖說得有點絕對,但從中可見說話即“能言”的重要性。因此要加強學生的說話訓練,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首要的一步就是使學生想說。
1 榜樣激勵
在學生尤其是小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是一個權威性的人物。教師的說話能力直接影響學生的說話質量。如果教師一走上講臺就能滔滔不絕的進行講課,在講課過程中普通話標準,語音語調以及講話節奏都把握得很好的話,學生心中就會產生十分崇拜的心情。同時還會萌發一種想法:要是我也能象老師一樣那該多好啊!這樣就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產生想說的念頭。
2 遊戲激發
遊戲是低年級學生最喜歡的活動方式。它能促進學生身體和智慧的發展,激發學生說的熱情。小學生總能以最快的時間、最大的激情投身於各種豐富多彩的遊戲中。然而當遊戲剛結束時,學生的神經仍處於高度亢奮的狀態,需要以某種方式把自己尚未散盡的熱情表達出來。這時,教師就可把握機會,向學生提出一些簡單的具有引導性的問題,如:今天你玩了什麼遊戲?遊戲的規則是什麼?玩時感覺怎麼樣?以後還願不願意玩這樣的遊戲等等。讓學生都有能力回答,都敢回答,都想回答,從而達到讓學生想說的目的。
二使學生敢說
當今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著一種現象:教師在講臺上用盡心思講課,卻得不到學生的迴應,往往一個問題提出,即使這個問題很簡單,也沒有學生願意舉手回答。而當你向不舉手的學生提問時,他卻能回答得很好。為什麼會這樣呢?究其原因是學生怕說。因此,我們要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還需要鍛鍊學生的膽量,讓他們敢說。
1 合理評價
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我們可知道學生往往想表現卻又怕出錯,怕出錯即是怕受到老師的批評。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對學生有合理的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應多采用鼓勵性原則,即便有的學生說的確實不好,也要透過縱的比較發現他的進步並給予鼓勵。如當你讓一個同學講講自己在寒假裡做得一件事,而他卻講得亂七八糟,沒有順序也沒有重點時你對他說:“你看你說得象什麼,真夠笨的。”這就給學生心裡投下了陰影,使他在以後的學習中不敢隨便說話。而相反,如果你對他說:“你的故事很有趣,不過講得時候還要有重點有順序些,那就更棒了。”這樣一來學生就會萌發一種讓自己講得更好的願望,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他也會有膽量把自己的話說出來。因為他知道即使說錯了,也不會受到責怪。
2 積極訓練
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不能只侷限於口語交際課上,而要把語言訓練擴充套件到各項活動中去,隨時隨地進行說話訓練。讓學生在不斷說話的過程中消除心理上的恐懼感,讓他們敢於用自己的話闡述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三讓學生愛說
學生能做到想說和敢說還不夠。我們還要讓學生對說話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愛,讓他們把說話當作一種樂趣、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和任務。
1 巧定話題
讓學生“愛說”就要使練習的題目具有趣味性。有些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時,不管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的題目不是太高深就是離學生的生活太遠了。學生毫無感知,而教師卻要求他們要把話說得很完美。這樣一來,不僅會減退學生的積極性,還會讓他們對說話產生一種厭煩的情緒。從而造成課堂上的“靜悄悄”。相反如果教師能設定一些學生普遍較感興趣的題目,象看一部動畫片,讓學生各抒己見,說說自己喜歡哪個角色,為什麼喜歡;讓學生說說最近自己開心的事等等。由於這些題目符合學生的心理,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往往能使學生興趣高漲,踴躍發言。長此以往學生就對說話產生好感,進而“愛”上說話。
2 設境激趣
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表面上看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的,其實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能不能把握訓練的良好契機,為學生創設口語交際環境,渲染說話氣氛,讓學生對說話由興趣轉變為真正的喜愛。因此,對於不同的話題,我們就要用不同的訓練方式。如在進行例話訓練時,最好根據教材要求的情境,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表演中練習說話,是情境說話教學的一大特點,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學生在扮角色表演中設身處地,想說就說,心靈獲得很大的愉悅。由此而進一步地“愛”上說話。
《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中指出:要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進讀寫能力的提高和發展。從現在的社會需要來看,“能說會道”也將成為人才所應具備的基本要素之一。然而“能說會道”並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從小就開始逐步培養,這就要求我們小學教師在從事教育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使學生想說
要讓學生說話,首先得讓他們想說。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懶得動口表達,那對他而言說話就可能成為一種累贅。古人云“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春秋古梁傳》)話雖說得有點絕對,但從中可見說話即“能言”的重要性。因此要加強學生的說話訓練,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首要的一步就是使學生想說。
1 榜樣激勵
在學生尤其是小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是一個權威性的人物。教師的說話能力直接影響學生的說話質量。如果教師一走上講臺就能滔滔不絕的進行講課,在講課過程中普通話標準,語音語調以及講話節奏都把握得很好的話,學生心中就會產生十分崇拜的心情。同時還會萌發一種想法:要是我也能象老師一樣那該多好啊!這樣就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產生想說的念頭。
2 遊戲激發
遊戲是低年級學生最喜歡的活動方式。它能促進學生身體和智慧的發展,激發學生說的熱情。小學生總能以最快的時間、最大的激情投身於各種豐富多彩的遊戲中。然而當遊戲剛結束時,學生的神經仍處於高度亢奮的狀態,需要以某種方式把自己尚未散盡的熱情表達出來。這時,教師就可把握機會,向學生提出一些簡單的具有引導性的問題,如:今天你玩了什麼遊戲?遊戲的規則是什麼?玩時感覺怎麼樣?以後還願不願意玩這樣的遊戲等等。讓學生都有能力回答,都敢回答,都想回答,從而達到讓學生想說的目的。
二使學生敢說
當今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著一種現象:教師在講臺上用盡心思講課,卻得不到學生的迴應,往往一個問題提出,即使這個問題很簡單,也沒有學生願意舉手回答。而當你向不舉手的學生提問時,他卻能回答得很好。為什麼會這樣呢?究其原因是學生怕說。因此,我們要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還需要鍛鍊學生的膽量,讓他們敢說。
1 合理評價
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我們可知道學生往往想表現卻又怕出錯,怕出錯即是怕受到老師的批評。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對學生有合理的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應多采用鼓勵性原則,即便有的學生說的確實不好,也要透過縱的比較發現他的進步並給予鼓勵。如當你讓一個同學講講自己在寒假裡做得一件事,而他卻講得亂七八糟,沒有順序也沒有重點時你對他說:“你看你說得象什麼,真夠笨的。”這就給學生心裡投下了陰影,使他在以後的學習中不敢隨便說話。而相反,如果你對他說:“你的故事很有趣,不過講得時候還要有重點有順序些,那就更棒了。”這樣一來學生就會萌發一種讓自己講得更好的願望,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他也會有膽量把自己的話說出來。因為他知道即使說錯了,也不會受到責怪。
2 積極訓練
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不能只侷限於口語交際課上,而要把語言訓練擴充套件到各項活動中去,隨時隨地進行說話訓練。讓學生在不斷說話的過程中消除心理上的恐懼感,讓他們敢於用自己的話闡述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三讓學生愛說
學生能做到想說和敢說還不夠。我們還要讓學生對說話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愛,讓他們把說話當作一種樂趣、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和任務。
1 巧定話題
讓學生“愛說”就要使練習的題目具有趣味性。有些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時,不管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的題目不是太高深就是離學生的生活太遠了。學生毫無感知,而教師卻要求他們要把話說得很完美。這樣一來,不僅會減退學生的積極性,還會讓他們對說話產生一種厭煩的情緒。從而造成課堂上的“靜悄悄”。相反如果教師能設定一些學生普遍較感興趣的題目,象看一部動畫片,讓學生各抒己見,說說自己喜歡哪個角色,為什麼喜歡;讓學生說說最近自己開心的事等等。由於這些題目符合學生的心理,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往往能使學生興趣高漲,踴躍發言。長此以往學生就對說話產生好感,進而“愛”上說話。
2 設境激趣
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表面上看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的,其實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能不能把握訓練的良好契機,為學生創設口語交際環境,渲染說話氣氛,讓學生對說話由興趣轉變為真正的喜愛。因此,對於不同的話題,我們就要用不同的訓練方式。如在進行例話訓練時,最好根據教材要求的情境,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表演中練習說話,是情境說話教學的一大特點,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學生在扮角色表演中設身處地,想說就說,心靈獲得很大的愉悅。由此而進一步地“愛”上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