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薩沙
-
2 # 煮酒閒話
毛瑟是作為衝鋒手槍來到中國的,這種武器避開了一段特殊時期關於自動武器不能向中國出口的限制,滿足了軍隊對火力的要求,因此被大量進口大量仿製。他使用的這種手槍彈威力大,後坐力也相當突出,連發模式下憑單手確實很難控制,不過德國原廠的木質槍套,實際上是可以作為後託安裝在槍上,通過抵肩來消減後坐力,提高精度,但是相比專業的衝鋒槍自動步槍而言,精度還是很不夠。
但是這種武器意外的適應火力貧乏的中國戰場,短兵相接的時候,誰火力猛誰就厲害,而中國軍隊此時普遍缺乏遠端重火力,甚至自動機槍都很少,這種短時間近距離爆發力強的武器很符合中國人的胃口。所以儘管連發精度基本很難控制,但是這種武器在中國很流行
-
3 # 國平軍史
毛瑟C-96軍用手槍,口徑7.63毫米,是把百年老槍了,本文作者對其非常熟悉,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還在駐地派出所民警那裡把握過此槍,是10發彈倉壓彈的那種,民間稱其為“駁殼槍”,木質槍盒油漆斑駁,早已破舊,但依然可以抵肩射擊。
由於已沒有了原廠生產的7.63毫米子彈,派出所民警配發的是中國產51式7.62×25毫米手槍子彈,儘管口徑相差了0.01毫米,但照樣能正常從10發彈倉的毛瑟C-96軍用手槍中發射,與當時已配發民警的54式7.62毫米手槍子彈可以通用,非常巧妙地解決了老舊駁殼槍的子彈來源問題。
駁殼槍的有效射程,據搜狗百科介紹是50米,槍長0.29米,槍重1.16公斤,握在手中,不僅感到沉重,而且也很大,與同期裝備民警的中國產54式手槍相比,不但體積大,而且也要重許多,只是子彈比彈匣供彈的54式手槍多了2發而已,因此駁殼槍事實上並不好使,死沉死沉的,全然沒有影視劇中使用者的那般瀟灑自如。
由於駁殼槍的木質槍盒的槍口處,可以和駁殼槍槍柄部位相接駁,因此可以實施抵肩射擊,除了緩解後坐力、提高射擊精度以外,能大幅提高駁殼槍的有效射程,有效射程150米,相當於衝鋒槍的射程了。
至於駁殼槍手持射擊有效射程50米,與木質槍盒接駁抵肩射擊時,有效射程就立馬提高到了150米,具體原因不是十分清晰;如同MG-42通用機槍,兩腳架輕機槍狀態時,有效射程800米;三腳架重機槍狀態時,有效射程就是1000米的區別相仿。
上世紀30年代初期,毛瑟公司推出了C-96軍用手槍的改進版,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由駁殼槍的彈倉壓彈,改稱了機匣下方的20發彈匣供彈,在增加了火力持續性的同時,供彈也方便快捷了許多。
一把20發彈匣供彈的毛瑟C-96軍用手槍,民間稱“20響”、“盒子炮”、“快慢機”、“大肚匣子”等,當抵肩射擊時,20發子彈輸出的強大火力,貌似一把微型衝鋒槍了。
因此,盒子炮就深受缺乏衝鋒槍等步兵自動槍械的國內軍人的歡迎,成了抗戰時期與捷克ZB-26輕機槍齊名的槍械,也是令侵華日軍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把槍械,因為有許多侵華日軍死於捷克ZB-26輕機槍和駁殼槍、盒子炮手中。
回覆列表
不加槍托,就是手槍。
加了槍托,就勉強可以當做卡賓槍了。
其實,毛瑟軍用手槍或者說盒子炮有一個版本就是這種卡賓槍,無法是有了槍托,加長槍管而已。
手槍是用於50米內近戰的利器,但只是自衛而已。除了城鎮戰以外,很少有人敢用手槍去進攻的。
這主要是手槍射程太近,而軍事作戰很多都是在100米外,手槍射程不足。
抗戰初期,國軍一些將軍的警衛連大量裝備盒子炮。
然而,實戰中,警衛連往往會吃大虧。因為日軍步兵班都是長槍,可以在100米外徹底壓制盒子炮!
毛瑟軍用手槍或者說盒子炮最大的特點在於,射程比普通手槍遠的多。
這主要在於它的槍管要長很多,普通型號也在132毫米以上。
而我軍的64式手槍,整個槍長才不過155毫米。
普通的手槍,一般在25米內精度還是不錯,50米距離精度就有所下降。
但毛瑟軍用手槍有效射程可以在150米,還能保證一定的精度。
什麼是卡賓槍呢?其實就是是槍管比普通步槍短,子彈初速略低,射程略近的較輕便的步槍。
再說細一點就是短步槍!
二戰卡賓槍是縮小的步槍,甚至可以全自動射擊。手槍用於自衛,卡賓槍是可以用來進攻的。
它主要可以保障持續射擊的精度。
卡賓槍是需要連續單發高速射擊的,持續射擊如果用手槍,槍跳動的厲害,快速射擊根本辦不到。
所以,原則上作為手槍使用,毛瑟軍用手槍是不需要槍托的。
只有作為卡賓槍時,它才會裝上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