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球
2000年2月,在馬來西亞舉行的國際乒聯代表大會上通過了決議,把原38毫米直徑的乒乓球增加兩毫米,為40毫米,俗稱“大球”。球重增加了2克,為27克。並在2000年10月1日起開始使用。其目的是減慢球速與減小球的旋轉,增加來回球。據專家分析,改大球后,球體重量增加8%,體積增大16.635%。從理論上推斷,和小球相比,球的旋轉減弱了13%,球的速度降低了23%。
1.2 11分制
2001年4月26日,大阪世乒賽期間的國際乒聯代表大會上透過,把原有的每局21分制改為每局11分,每輪發球由5個改為2個。原有的比賽方法如三局兩勝、五局三勝制,改變為五局三勝或七局四勝。並在2001年9月1日起開始執行。其目的是縮短比賽時間,方便電視轉播,增加廣告服務。改用11分制
的比賽以後,比賽時間明顯縮短,但比賽的偶然性也明顯增加。
1.3發球無遮擋
2001年4月26日,大阪世乒賽期間的國際乒聯代表大會上舉手表決“透過”。發球新規則規定,當球被擊中時,發球選手或他的雙打隊友的身體與衣服的任何部分都不能在球與網之間的範圍內,選手的身體及衣服的任何部分都不可介入由球網與球虛構形成的三角區內,從而結束了隱蔽式發球的時代。並在2002年9月1日起開始實施。其目的是減少發球的威脅,增加相持球的機會,提高乒乓球比賽的對抗性和觀賞性。
2 新規則新變化
從競賽理論的角度來研究新規則的原因,不難發現,它是運動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任何規則的修改總是抑強扶弱,在新的平臺上推動運動向新一輪均衡發展,國際乒聯所推行的三項改革概莫能外。中國乒乓球隊長期雄居世界乒壇,首當其衝面臨新規則的挑戰。其實,新規則的實行並非單單對中國隊不利,這個新課題同樣擺在了世界各隊的面前。中國乒乓球協會副主席張燮林指出,萬變不離其宗,任何事物都有下定的規律,現在就要看誰能更快地適應這一變化,更快地掌握比賽的節奏和規律。那麼,新規則帶來了哪些新變化呢?
2.1發球技術的變化
從原來的隱蔽到現在的無遮擋,要求運動員必須重新研究發球技術,改變發球方法。它包括(1)發球的站位和發球時身體的運動軌跡:(2)發球的動作結構和肢體發力的順序和方式:(3)發球時拋球的方向、角度、高度(不得低於16釐米)。
2.2相持技術的變化
對發球動作的限制和發球動作的公開化,不僅降低了發球本身趵質量,而且也降低了接發球的難度,加上大球的旋轉相應減弱,比賽中吃發球的現象明顯減少,球的來回增多,實力球增加(據統計相持球增加了10%到200%),相持階段各種技術的運用十分廣泛,有利於運動員發揮自己的技術功底和技術優勢。
2.3戰術意識的變化
由於發球威脅的減小,圍繞發球組織的戰術也逐漸式微。11分制比賽中每輪發球只有兩個,配套戰術使用的空間縮小,迂迴的餘地不大。相反,球的來回增多,相持階段的戰術運用顯著增加。
2.4心理因素的變化
三項改革,縮小了強手之間在技術上的差距,對運動員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在短暫的比賽中及時調控自己的情緒,已成為制勝的主要因素之一。
1.1大球
2000年2月,在馬來西亞舉行的國際乒聯代表大會上通過了決議,把原38毫米直徑的乒乓球增加兩毫米,為40毫米,俗稱“大球”。球重增加了2克,為27克。並在2000年10月1日起開始使用。其目的是減慢球速與減小球的旋轉,增加來回球。據專家分析,改大球后,球體重量增加8%,體積增大16.635%。從理論上推斷,和小球相比,球的旋轉減弱了13%,球的速度降低了23%。
1.2 11分制
2001年4月26日,大阪世乒賽期間的國際乒聯代表大會上透過,把原有的每局21分制改為每局11分,每輪發球由5個改為2個。原有的比賽方法如三局兩勝、五局三勝制,改變為五局三勝或七局四勝。並在2001年9月1日起開始執行。其目的是縮短比賽時間,方便電視轉播,增加廣告服務。改用11分制
的比賽以後,比賽時間明顯縮短,但比賽的偶然性也明顯增加。
1.3發球無遮擋
2001年4月26日,大阪世乒賽期間的國際乒聯代表大會上舉手表決“透過”。發球新規則規定,當球被擊中時,發球選手或他的雙打隊友的身體與衣服的任何部分都不能在球與網之間的範圍內,選手的身體及衣服的任何部分都不可介入由球網與球虛構形成的三角區內,從而結束了隱蔽式發球的時代。並在2002年9月1日起開始實施。其目的是減少發球的威脅,增加相持球的機會,提高乒乓球比賽的對抗性和觀賞性。
2 新規則新變化
從競賽理論的角度來研究新規則的原因,不難發現,它是運動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任何規則的修改總是抑強扶弱,在新的平臺上推動運動向新一輪均衡發展,國際乒聯所推行的三項改革概莫能外。中國乒乓球隊長期雄居世界乒壇,首當其衝面臨新規則的挑戰。其實,新規則的實行並非單單對中國隊不利,這個新課題同樣擺在了世界各隊的面前。中國乒乓球協會副主席張燮林指出,萬變不離其宗,任何事物都有下定的規律,現在就要看誰能更快地適應這一變化,更快地掌握比賽的節奏和規律。那麼,新規則帶來了哪些新變化呢?
2.1發球技術的變化
從原來的隱蔽到現在的無遮擋,要求運動員必須重新研究發球技術,改變發球方法。它包括(1)發球的站位和發球時身體的運動軌跡:(2)發球的動作結構和肢體發力的順序和方式:(3)發球時拋球的方向、角度、高度(不得低於16釐米)。
2.2相持技術的變化
對發球動作的限制和發球動作的公開化,不僅降低了發球本身趵質量,而且也降低了接發球的難度,加上大球的旋轉相應減弱,比賽中吃發球的現象明顯減少,球的來回增多,實力球增加(據統計相持球增加了10%到200%),相持階段各種技術的運用十分廣泛,有利於運動員發揮自己的技術功底和技術優勢。
2.3戰術意識的變化
由於發球威脅的減小,圍繞發球組織的戰術也逐漸式微。11分制比賽中每輪發球只有兩個,配套戰術使用的空間縮小,迂迴的餘地不大。相反,球的來回增多,相持階段的戰術運用顯著增加。
2.4心理因素的變化
三項改革,縮小了強手之間在技術上的差距,對運動員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在短暫的比賽中及時調控自己的情緒,已成為制勝的主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