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印象之中,除了象徵華夏圖騰的龍能夠表現無上權力之外,就已經找不到其他動物圖騰可以替代了。而且在眾多接觸過影視劇和歷史案例之中,都能見到明晃晃的龍袍。特別是在明清時期,黃色更是特屬於皇家的色彩,非天子不可擅用。但歷史是存在發展規律地,而且黃色也並不是每一個朝代都是最為追捧的顏色,也不是皇帝就要身著黃色。就比如在秦漢時期皇帝的著裝都是以暗色為主,並未出現龍袍。
常言是九五之尊,但在秦朝時卻與我們的認知格格不入。《史記·秦始皇本紀》之中有所記載“衣服錦旗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記,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秦朝建立之後採取了鄒衍的五行論,認為周代屬於火德,而秦朝代周所以必須強過周朝。因此秦始皇認為秦朝是水德,故而在衣服顏色上選取黑色。數字的選擇上也不是九五,而是六,六也成為了皇室尊貴的判斷依據,出行六匹馬是天子車駕,距離判斷也是六尺為一步等等。
漢朝的建立則是漢承秦制,最先所採取的和秦朝一樣屬於黑色,但是在漢文帝時期則發生了改變。《史記·孝文帝本紀》之中記載“魯人公孫臣上書陳終始傳五德事,言方今土德時,土德應黃龍見,當改正朔服色制度。”;此時是第一次出現黃色為尊的言論,在漢文帝十五年的時候則是身穿黃色著裝,但一年後又被改為了紅色。
而漢朝的時候也規定了一套標準的皇帝著裝,那就是冕冠黑色,而冕冠兩側之間穿插一支,兩邊則是垂下絲帶,各自垂有一顆珠玉。而且此時的冕服是上身玄色,下身紅色紋飾圖案則是章紋,並非龍紋。
但可以看出在漢朝的時候首次提出了皇帝身穿黃色的記載,且第一次被認知為是皇室專用的顏色。但在漢朝並沒有將其發揚光大,所以在之後的很多朝代之中還屢次出現了不同顏色的龍袍,且樣式也不盡相同。
第一次出現龍紋龍袍的時候還要追溯到隋唐時期,隋文帝首次使用龍紋在龍袍,等到了唐高祖時期則開始下令黃色為王室專用,平民百姓不可僭越,這才有了後代的傳承。但細心的讀者能夠發現,宋朝趙匡胤的發跡始於黃袍加身,但是透過很多的影視劇也能夠發現宋朝的皇帝朝服並非黃色,而且也未曾見到龍紋,難道是記載有誤嗎?
這裡其實存在一個誤區,那就是顏色和龍袍之間並無直接聯絡,龍袍泛指皇帝的衣服,也就是天子之服,但並不是所有的龍袍都是黃色的,也不是所有的龍袍都有著龍紋。回顧趙匡胤的黃袍加身就能看出端倪,《宋史》中記載“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這可以證實的確在歷史上發生了黃袍加身的事件,但是這個黃衣是不是就是龍袍呢?其實並非如此。
《舊五代史》中一樣記錄了這一事件,但是在黃衣的來源上描述的更加詳細,其中說到“亂軍山積,登階匝陛,扶抱擁迫,或有裂黃旗以被帝體,以代赭袍,山呼震地。”;這也說明當時的場景在戰場之中,黃衣的材料來源有限,故而只能取黃色旗幟的布料來替代。而在這裡黃色所代表的只是天子尊貴,不是具體意義上的龍袍。這也是源自於在唐朝時的禁令,天子之色當選黃色。
絳紗袍、蔽膝、方心曲領穿戴,及通天冠、黑舄圖;這才是宋代皇帝的朝服,而不是所想象的明亮黃色,而且朝服上的圖案也是圖也非龍紋。更重要的是在顏色上的採用是紅黑相間的,其中沒有摻雜任何的黃色。且到了宋真宗時期皇帝認為宋朝屬於火德,因此以紅色為尊,故而從這之後宋朝確定以紅色為主,龍袍也一直都是紅色。
後來眾人所瞭解的龍紋龍袍實際是在明清時期得到發展的,尤其是在明朝更是五花八門,對於龍的數量上也是別出心裁。原本在《易·乾》之中記載“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也就是說九五為天子真龍的代表,也就是說大多數的情況下龍袍上的龍數目都是九條。而且為了表達正反對稱,故而其中有一條龍是紋在衣襟上的,這也看起來就前後五條龍紋,這便符合了九五定數。
但到了明朝的時候卻出現了數目增多的現象,比如說萬曆皇帝的“緙絲十二章袞服”;這裡的十二就是說在衣服上有著十二條龍。而到了嘉靖時期則是更加誇張,全身上下加起來達到了四十五條龍之多。
直到清朝時才真正規定了龍袍上的龍紋數量,《清史稿》之中記載“龍袍,色用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不但是規定了龍袍的顏色和龍的數量,而且連龍的位置也交代的非常清楚。
龍袍歷來有之,但是此龍袍只是泛指天子的衣服而已,並不是說有龍紋的服裝就是龍袍。在顏色的選擇上大多數採取的都是五行陰陽學說,因此顏色也會跟隨朝代的更替發生改變,比較明顯的就是秦朝時期以黑色為主代表的是水德,漢朝則是以玄色和黃色居多,所代表的是土德。等到了宋代則又以火德自居,因此紅色成為了宋代天子的主要顏色。
同樣在紋飾的選擇上也不是每一個朝代都崇尚龍紋,除去龍紋之外還有鳳紋、蝙蝠紋、富貴牡丹紋、十二章紋、吉祥八寶紋、五彩雲紋等等。其中十二章紋屬於歷朝歷代比較通常使用的紋樣,這最能體現帝王象徵,其歷史可在舜帝時期找到。在《尚書·益稷》之中記載“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繡,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而且這一制度在漢朝時得到了正式確立,並且延續了兩千多年之久。歷朝歷代都有著相關的記載,比如宋代就是“玄衣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這些都說明了古代皇帝並不是只穿龍紋黃袍的。
所以在我們看到現在的很多影視劇時應該保持客觀科學的視角去看待天子之服,不要鬧出了笑話。不要在看到漢朝皇帝身穿黃袍時感到驚訝,也不要在宋代皇帝身穿紅袍時感到疑惑,其實這都只是古代天子服裝的代表而已,真正貫徹使用龍紋黃袍的應該是唐明清三個時期,但也不要因此混淆了概念。
在我們的印象之中,除了象徵華夏圖騰的龍能夠表現無上權力之外,就已經找不到其他動物圖騰可以替代了。而且在眾多接觸過影視劇和歷史案例之中,都能見到明晃晃的龍袍。特別是在明清時期,黃色更是特屬於皇家的色彩,非天子不可擅用。但歷史是存在發展規律地,而且黃色也並不是每一個朝代都是最為追捧的顏色,也不是皇帝就要身著黃色。就比如在秦漢時期皇帝的著裝都是以暗色為主,並未出現龍袍。
常言是九五之尊,但在秦朝時卻與我們的認知格格不入。《史記·秦始皇本紀》之中有所記載“衣服錦旗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記,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秦朝建立之後採取了鄒衍的五行論,認為周代屬於火德,而秦朝代周所以必須強過周朝。因此秦始皇認為秦朝是水德,故而在衣服顏色上選取黑色。數字的選擇上也不是九五,而是六,六也成為了皇室尊貴的判斷依據,出行六匹馬是天子車駕,距離判斷也是六尺為一步等等。
漢朝的建立則是漢承秦制,最先所採取的和秦朝一樣屬於黑色,但是在漢文帝時期則發生了改變。《史記·孝文帝本紀》之中記載“魯人公孫臣上書陳終始傳五德事,言方今土德時,土德應黃龍見,當改正朔服色制度。”;此時是第一次出現黃色為尊的言論,在漢文帝十五年的時候則是身穿黃色著裝,但一年後又被改為了紅色。
而漢朝的時候也規定了一套標準的皇帝著裝,那就是冕冠黑色,而冕冠兩側之間穿插一支,兩邊則是垂下絲帶,各自垂有一顆珠玉。而且此時的冕服是上身玄色,下身紅色紋飾圖案則是章紋,並非龍紋。
但可以看出在漢朝的時候首次提出了皇帝身穿黃色的記載,且第一次被認知為是皇室專用的顏色。但在漢朝並沒有將其發揚光大,所以在之後的很多朝代之中還屢次出現了不同顏色的龍袍,且樣式也不盡相同。
龍袍的出現第一次出現龍紋龍袍的時候還要追溯到隋唐時期,隋文帝首次使用龍紋在龍袍,等到了唐高祖時期則開始下令黃色為王室專用,平民百姓不可僭越,這才有了後代的傳承。但細心的讀者能夠發現,宋朝趙匡胤的發跡始於黃袍加身,但是透過很多的影視劇也能夠發現宋朝的皇帝朝服並非黃色,而且也未曾見到龍紋,難道是記載有誤嗎?
這裡其實存在一個誤區,那就是顏色和龍袍之間並無直接聯絡,龍袍泛指皇帝的衣服,也就是天子之服,但並不是所有的龍袍都是黃色的,也不是所有的龍袍都有著龍紋。回顧趙匡胤的黃袍加身就能看出端倪,《宋史》中記載“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這可以證實的確在歷史上發生了黃袍加身的事件,但是這個黃衣是不是就是龍袍呢?其實並非如此。
《舊五代史》中一樣記錄了這一事件,但是在黃衣的來源上描述的更加詳細,其中說到“亂軍山積,登階匝陛,扶抱擁迫,或有裂黃旗以被帝體,以代赭袍,山呼震地。”;這也說明當時的場景在戰場之中,黃衣的材料來源有限,故而只能取黃色旗幟的布料來替代。而在這裡黃色所代表的只是天子尊貴,不是具體意義上的龍袍。這也是源自於在唐朝時的禁令,天子之色當選黃色。
絳紗袍、蔽膝、方心曲領穿戴,及通天冠、黑舄圖;這才是宋代皇帝的朝服,而不是所想象的明亮黃色,而且朝服上的圖案也是圖也非龍紋。更重要的是在顏色上的採用是紅黑相間的,其中沒有摻雜任何的黃色。且到了宋真宗時期皇帝認為宋朝屬於火德,因此以紅色為尊,故而從這之後宋朝確定以紅色為主,龍袍也一直都是紅色。
龍紋後來眾人所瞭解的龍紋龍袍實際是在明清時期得到發展的,尤其是在明朝更是五花八門,對於龍的數量上也是別出心裁。原本在《易·乾》之中記載“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也就是說九五為天子真龍的代表,也就是說大多數的情況下龍袍上的龍數目都是九條。而且為了表達正反對稱,故而其中有一條龍是紋在衣襟上的,這也看起來就前後五條龍紋,這便符合了九五定數。
但到了明朝的時候卻出現了數目增多的現象,比如說萬曆皇帝的“緙絲十二章袞服”;這裡的十二就是說在衣服上有著十二條龍。而到了嘉靖時期則是更加誇張,全身上下加起來達到了四十五條龍之多。
直到清朝時才真正規定了龍袍上的龍紋數量,《清史稿》之中記載“龍袍,色用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不但是規定了龍袍的顏色和龍的數量,而且連龍的位置也交代的非常清楚。
結論龍袍歷來有之,但是此龍袍只是泛指天子的衣服而已,並不是說有龍紋的服裝就是龍袍。在顏色的選擇上大多數採取的都是五行陰陽學說,因此顏色也會跟隨朝代的更替發生改變,比較明顯的就是秦朝時期以黑色為主代表的是水德,漢朝則是以玄色和黃色居多,所代表的是土德。等到了宋代則又以火德自居,因此紅色成為了宋代天子的主要顏色。
同樣在紋飾的選擇上也不是每一個朝代都崇尚龍紋,除去龍紋之外還有鳳紋、蝙蝠紋、富貴牡丹紋、十二章紋、吉祥八寶紋、五彩雲紋等等。其中十二章紋屬於歷朝歷代比較通常使用的紋樣,這最能體現帝王象徵,其歷史可在舜帝時期找到。在《尚書·益稷》之中記載“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繡,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而且這一制度在漢朝時得到了正式確立,並且延續了兩千多年之久。歷朝歷代都有著相關的記載,比如宋代就是“玄衣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這些都說明了古代皇帝並不是只穿龍紋黃袍的。
所以在我們看到現在的很多影視劇時應該保持客觀科學的視角去看待天子之服,不要鬧出了笑話。不要在看到漢朝皇帝身穿黃袍時感到驚訝,也不要在宋代皇帝身穿紅袍時感到疑惑,其實這都只是古代天子服裝的代表而已,真正貫徹使用龍紋黃袍的應該是唐明清三個時期,但也不要因此混淆了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