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buku666

    面對西方的殖民擴張,清政府不僅僅是有所察覺,而是已經有了一系列現實的行動。

    鴉片戰爭的抵抗派,林則徐、魏源等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積極翻譯西方文獻,探究西方社會狀況,加強國防力量,甚至仿製西方戰艦。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洋務派興起洋務運動,舉辦近代軍事工業、民用工業、行辦近代化學校、建立海軍。積極謀求“自強”“求富”。

    甲午戰爭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光緒帝接受康有為、梁啟超建議實行戊戌變法。

    慈禧太后也在八國聯軍侵華後佈局了“預備立憲”和“新政”。

    在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時代,即使再有作為的人恐怕也很難做的比清政府更好。

    你要改革,首先你必須參與到原有的政治體系之中去,而你萬一參與到封建政治體系之中,你就必然或多或少成了既得利益的獲得者。而作為既得利益的獲得者,在改革舊制度的時候必然不情願全部的否定舊的東西。這裡力度最大的應該是康有為和慈禧太后二十世紀初的改革。康有為的改革雷聲大,雨點小。且不說最後失敗了,即使是當時百日維新期間真正推出的改革措施也和最初的方案大大打了折扣。沒有開國會、定憲政的內容。成功了也不會從根本改變政體,更不會改變社會性質,不會由此走上近代化道路。慈禧太后的就更是如此了,慈禧的繼承者弄了個憲法還是《欽定憲法大綱》,弄了個每個還是皇族內閣。事實證明那些所謂的改革都是對政治統治出現危機的應急措施,不是真心實意的想走政治近代化。

    你要革命,徹底推翻原有制度。第一是時機問題。你想在什麼時候革命?是十九世紀中後期?那個時期中國尚未產生具有改變老制度的階級,或者有了資產階級無產階級也不成氣候。在四萬萬的中國,靠幾萬人肯定不能改天換地。即使革命了,無非就是洪秀全那樣的,依然是舊有的生產方式中的階級,而農民階級不可能產生建立近代化社會發展資本主義的理想。大家應該清醒的認識到,農民階級鬥爭或者說革命的終極目標是當地主,也只能是當地主,因為他們腦子裡不可能有其他社會模式的藍圖。

    那麼你還想在什麼革命?十九世紀末還是二十世紀初?即使是那個世紀之交,中國的近代化程度也非常低。孫中山的辛亥革命的爆發不是資本主義正常的經濟發展催化出來的,而是民族危機逼迫出來的。中國的資產階級那時候依然太幼小,太軟弱,是在一個沒能力站出來的時候站了出來,屬於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本質上,辛亥革命不是標準意義的資產階級革命,而是民族革命。當然也不是完整意義的民族革命,因為它不敢光明正大的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口號和主張,只敢說“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只是羞羞答答的說反對帝國主義的侵華工具滿洲貴族。

    那麼說半天,如果是我自己,我在當時應該怎麼做呢?投身資產階級革命是不可能的,因為早期沒有這樣的革命,洪秀全的革命又不具備推動社會發展的意義,只要不是傻子,那就沒必要參加。那麼晚期呢,晚期應該參加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吧,畢竟這兩個事件擔負了挽救民族危機的任務。挽救民族危機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主題。人的價值的實現應該透過參與社會主流主題去體現。

    至於清朝政府,誰知道會怎麼做?恐怕只有像歷史事實中的那樣做吧!

  • 2 # 微風雜談

    從當時的歷史環境來說,社會大環境決定了時局。對比我們的鄰居日本,清朝統治階級昏庸腐敗已經到了一定的程度。時也勢也,歷史有它的偶然性,也有它的必然性,那個時代,看起來好像可以透過各種方法來挽救天朝,被如此欺凌,實在有點不甘。但是一切又都早已註定,清廷能做的就是等著被推翻了。

  • 3 # 孤葉徐飛

    察覺了,推廣西方知識,受到反對,特別是漢人士紳的反對,只能限制西洋人的活動,這也是漢人士紳的要求,直至...。

  • 4 # 同成觀史

    大清本能延續,只是差了慈禧太后一口氣:

    後人說前朝,都是事後諸葛亮,頭頭是道。

    清廷該怎麼做,我們又覺得清廷該怎麼做,要從晚清三件大事說起,即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

    先說大清的第一件大事,洋務運動。

    必須把日本拉來一起說。被西洋人踹了腚的大清和日本,都在想法圖強,就有了洋務運動、明治維新。不同的是,日本全面學習,認為西方工業化世界一流,國家體制世界一流。

    而李鴻章說:"中國不會如此,只是在武器、鐵道、電信等機械方面吸收西洋的東西”。

    這就是所謂"師夷之長以制夷"。

    雙方明裡暗裡較勁大約20年,上帝開始考核,以甲午戰爭做考場。結果日本大贏,從此奠定了亞洲及世界強國地位,令中國至今都不能小瞧它。

    如果這時讓後世的人出主意,你說洋務運動該咋辦?

    甲午戰爭失敗,催生了清末的第二件大事,戊戌變法。

    洋務運動、明治維新,口號都是富國強民,日本如願了,大清卻敗了國、窮了民。

    戊戌變法應該怎麼辦?有樣學樣唄!西方列強是樣本,日本是成功案例。

    但西方樣本里歪理學說太多,朝臣們橫豎看不上眼,群情激憤合而攻之,戊戌變法就成了“百日維新”,灰頭土臉退出歷史舞臺。結果是皇帝被廢,六君子被斬。

    變法失敗說明什麼?甲午戰爭賠銀、割地沒讓大清覺醒,李鴻章對日本人說的“感謝日本讓大清覺醒”,這句話朝廷不認可。

    如果這時讓後世的人出主意,能出啥主意呢?

    還是洋人有主意,這回我拿錐子扎你個小心臟,疼死你。

    於是藉著義和團的膽大妄為,八國聯軍進京,三名朝廷重臣被帶到直隸總督,被當堂宣判死刑。之後1700多名清廷官員、王公貴胄及家屬紛紛自盡而亡。

    《辛丑條約》讓大清鮮血直噴,又賠了四億兩白銀。

    巨大的恥辱,震驚國內。

    華人就質疑了,滿清還有資格、還有能力領導中國嗎?滾吧關內吧!

    之後幾年,驅除韃虜,振興中華的口號出現了。

    不得不變,慈禧太后終於認真了,清末第三件大事就出現了:清末新政

    出去考察的大臣,帶著碩果回來密奏慈禧。於是,一系列頂層設計方案出來。

    康有為一看,怎麼和戊戌變法那一套一樣一樣的?是不是該給我們平反?

    歷史不怕走回頭路,做對了就行。

    君主立憲、議會、憲法、三權鼎立等等,時間表排定。中華大地一片祥和,等待歷史時刻降臨。

    天不佑大清,慈禧太后突然嚥氣了。小皇帝繼位,攝政的滿清貴胄們,又走了回頭路。

    既然你不要臉,下面就有了武昌起義。

    這個老佛爺啊!為何不多喘口氣兒?你就不能多活幾年?

    這時如果讓後世的你出主意,是否該讓老佛爺復活?

  • 5 # 獨步亦昂揚

    一,從清廷的角度來說,哪怕他們意識到了外部世界所正在發生的劇烈變化以及後續將對自己所造成的影響,他們也很難有更多的積極性去對內部進行改革。

    二,滿清畢竟是少數民族統治多數民族的時期,對滿清來說,如何壓制內部的漢族人勢力覺醒和崛起,才是最主要的矛盾。畢竟,滿漢之間人口比例太過懸殊。對滿清來說,他們並不在乎外部的世界,他們更多的是追求對漢人的統治和剝削。

    三,滿清哪怕一直宣揚滿漢一體,但是從根本上和骨子裡,是在防範和戒備漢族人的,他們也根本沒有將自己視作中華的主人,也一直將關外作為自己的老巢。

    四,滿清以前的各朝各代,對外族,外國都會自稱我中華,我華夏,將自己視作中華文明的主人,而滿清則是自稱我大清,顯示出滿清根本沒有將自己作為中華文明的繼承者,而只是把自己當做是中華文明的統治者,他們把對中華文明的統治和剝削,作為最主要的任務。所以慈禧才會說出“寧與友邦,不與家奴”這樣的話來。

  • 6 # 現代思考鄭建華

    這個問題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巨大的歷史迷題:歷史程序的原動力問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誰是歷史的製造者?這個問題太過深奧複雜,非本人能力所及,這裡只能做個拋磚引玉,供大家思考。

    談到滿清帝國晚期面臨的困狀,我們常以我們有著相似文化背景的東亞鄰國--日本來做比較,在同樣面對外來威脅、國內積弱積貧的情況下,看看我們的鄰國做了什麼,然後又走上了怎樣的發展之路,似乎就能順理成章的回答主持人的問題了,但歷史程序從來就沒有這麼簡單,因為誰都知道西方化後的近現代日本對中國和世界做了什麼事。

    我個人以為近現代世界史上,迄今為止最為典型的社會轉型是中國的改革開放,雖然它的程序遠未完成,未來的轉型之路仍然充滿了挑戰和不確定性,但無疑它已創造了歷史並將繼續創造歷史。

  • 7 # 謙奕衡立

    只能盡力追趕,就如同現在追趕美國,但是需要時間。對方已經工業化,你的起步很不容易,這個時候對方打你,你又不瞭解現代戰爭模式。只有失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魚竿,你首先考慮的是效能、品牌、顏值,還是資源?或者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