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許家那個人

    這句話出自《論語.顏淵篇第十二》中的第十段,原文是這樣寫的:

    子張問崇德辯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這段話的意思是子張向孔子請教如何增加自己的品德意識和怎樣去辨別迷惑的問題。孔子說:“以忠誠信實為首要原則,認真踐行自己該做的事,這樣就能增進自己的品德意識。喜歡一個人的時候你希望他活的長久一點,而當討厭他的時候又希望他早些死去,一方面讓他活著,另一方面讓他死掉,這樣就是迷惑。正如《詩經》所說的那樣:即使不是嫌貧愛富,也是喜新厭舊。”

    我認為孔子說這段話就是來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道德高尚,以忠誠信實為基礎,他做認何事都不會感到迷惑,因為他心裡的道德標準只有一個;相反如果一個人心中沒有道德標準,喜歡以自己的喜好來去做事,他肯定就會有疑惑,因為他根本不確定這件事到底是對是錯。所以他主張“忠信義”,讓古人以此為做事的標準。

    同樣把這段話放到現在就是讓我們知道這是人類常有的一種矛盾心理。關鍵是我們在生活中如何能控制好這樣一種心理。比如說在愛情方面自己喜歡一個人的時候,他的一顰一笑都被深深的刻在你心裡,他說過甚至他自己都忘記的話,你卻記得。你熱烈極了,不可思議的尾隨其左右,願意隨其至天涯,希望他可以每時每刻鬥陪再自己身邊;但是當你們真正在一起以後,你發現事實上他並沒那麼優秀,後來命運安排他離開了,當時的你無法諒解,所有人都為你感到慶幸時你卻像天要崩塌了,離開的劇情沒有場景可直播,你低聲下氣的挽留他,可他卻直接拒絕,於是這時的你開始討厭他,憎惡他,恨不得希望他早點離開自己的視線。所以說我們在愛情方面要控制好自己的心理,不要以自己的喜好去喜歡一個人。

    結語:綜上所述,這段話我的理解就是喜歡一個人也好,討厭一個人也罷,關鍵要在於自己心裡是否有有一個衡量人好壞的標準,不能愛屋及烏,做任何事情都要理智,多加思考,方能解惑。

  • 2 # 小溪V渡海

    生死本無常

    愛恨兩惆悵

    一念紅塵多煩事

    位列仙班戀人間

    惡本無惡,然以愛之名,判惡之刑。

    愛恨同欲,然愛之惡隱,惡之愛失。

    其惑於心,心之愛則愛生輝,心之惡則惡執戾

    說齊桓公有一妾蔡姬(蔡國君女),慎愛之,因潑水惹怒桓公,桓公逐回於蔡,但又心心念之,欲消怒後接回,然蔡候竟許之於楚王,桓公大怒,欲聯軍滅其國。然管仲斡旋,故意遣豎刁洩密,(豎刁其人阿諛逢迎,自宮其身待桓公)蔡國舉國投楚。後桓公兵壓楚境,齊楚和盟,管仲、屈完同心還蔡姬於桓公,(蔡姬性情剛烈,楚王不喜,得以全身)桓公甚感謝之。也使蔡候誠心盟齊,皆大歡喜。

    所以從愛到恨,一念之間。意識一時之矇蔽,惡念便一時之得逞。無外生死,只心性意識所至。所以陽明先生才說有善有惡意之動。是矛盾的對立體,也是矛盾的統一體。

  • 3 # 月半衣申

    有惑必有疑,覺其善是欲其生覺其惡時欲其死。然善惡何所辯,觀之 判之。如長久仍不能辯,離開便好。不是汝痴,便是他奸。

  • 4 # 小觀點

    個人對待同一件事的想法或者態度產生了分歧和矛盾就是惑。

    孔子說:愛一個人就想讓他活的好好的,厭惡一個人就想讓他趕緊去死。但是對待同一個人又想他好好的活著,又想讓他死掉,這就是惑了。

    孔子說這句話的目的就是告訴人們,要保持想法和態度的一致性,最起碼要保持大致的一致性,否則就容易產生精神分裂。

    舉個例子,有些夫妻不吵架的時候就恩恩愛愛的,但是一吵起架來就咬牙切齒,恨不得弄死對方,這就是惑。

    那麼如何解惑呢?很簡單,就是分清楚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對於主要的,一定要保持想法和態度的一致性。對於次要的,可以有分歧,但是必須在肯定主要的前提下。子曰:君子貞而不涼。

    還是以夫妻為例。夫妻雙方要把相互之間的感情作為主要方面,其它的作為次要方面。也就是說,架可以吵,但是在主觀上不能把對方看成是不共戴天的敵人。用毛主席的話說就是:要分清楚到底是內部矛盾還是敵我矛盾。這樣他們在吵架甚至是打架的時候,才會自覺的拿捏好分寸,不至於幹出超越底線的事情。

  • 5 # 寂語堂齋

    這幾句話出自《論語.顏淵篇》,原文:

    12. 10 子張問崇德、辯惑,子日: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即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誠不以富,亦只以異,是《詩.小雅.我行其野》裡的句子。古人以為是錯簡,又朱熹《論語集註》中的解釋,我認為這兩種觀點都不符合原文的意思。

    誠不以富,亦只以異,在《詩》裡說的是婚姻方面的事,是妻子不滿意丈夫說的,你不貪圖富有是事實,但你確移情別戀了。

    原文是子張問崇德、辯惑,崇德,孔子回答的很明確,對於什麼是惑?意思是連孔子都迷惑的才能叫惑,若是孔子能夠解答的問題怎麼能叫惑呢?所以孔子回答子張,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這才是惑,因為這個問題我也回答不了。然後孔子用《詩》裡的這句話來說明,這個問題是指男女婚姻方面的事,男女婚姻之事,孔子是最迷惑的事。

    在《論語》裡,孔子沒有一句是說婚姻該怎麼處理的問題和回答,也就是說孔子對婚姻關係閉口不談,只有一句相近的話是,唯女子和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這裡的女子就是指自己的老婆而言的,因為用一個養字很能說明問題,若是別人家的女子怎麼能養呢?養別人家的女子那成什麼事了,所以只有對自己的老婆才能用養字。另外孔子那個時代對女兒的稱呼為子,不稱之為女兒,所以從稱呼上我們也能看出,這個女子也是指老婆而言的。

    原問很高明,何以解惑?

    孔子對婚姻是最感迷惑的事,那麼孔子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孔子實質上是沒有辦法來處理這個問題的,他用《詩》裡的這句話,是隱含著另外一種意思,他告訴子張這個問題只能用《詩》來解決。

    《詩》是什麼?《詩》能幹什麼?《詩》能告諸往而知來者,《詩》還能思無邪,《詩》還能象純潔的白色底子一樣。

    這就說明婚姻是沒有什麼明確的標準去遵循的,只要自己做到思無邪,自己做到問心無愧就行了,其它的願怎麼辦就怎麼辦吧!

    誠不以富,亦只以異,也隱含著自己不能移情別戀的意思。

  • 6 # 低調的網紅

    愛與惡,太極也。相生相剋。為何會惑?因置身於陰陽兩頭而不自知。你在任何一頭你都受制於另一頭。獲得一份愛必增加一份恨。想解惑,唯有跳出太極進入無極。所謂的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無極者,道也。要道來到你心裡,你必須悟道,悟者,我心也。心者,空也。悟道就是悟空。悟了就是知了。知了道就跳出了太極。子曰"知者不惑",意思是知"道"就不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榮耀20正式官宣,小米高管微博碰瓷被打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