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滴逃逃
-
2 # 慕小喬
1.對孩子過於的寵愛、溺愛,一味的遷就。父母愛自己的孩子,這個是人之常情。但是愛孩子是有限度、有講究的。有些父母認為愛孩子,就是孩子想要什麼就給買什麼,不讓孩子做一點家務、吃一點苦,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儘可能的滿足孩子。但是這種溺愛的方式,對孩子有著很不好的影響,很容易讓孩子的不到都鍛鍊使自理能力下降,社會適應能力減弱,還會導致孩子產生孤獨感、自閉等心理上的問題。
2.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只看重成績,不看重品德等上的教育。近些年來,很多的家長把家庭教育方面的地重心轉移到孩子得智力發展和學習成績方面上了,為了使孩子學習成績上升對教育不惜一切,但卻忽略了對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養,尤其是性格品德和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伴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這種重知識輕道德的教育方式,是很難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
3、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冷淡,和孩子缺少溝通交流。隨著現代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父母們只是忙著工作,沒有一點間來照顧孩子,只能把孩子交給家中的老人或保姆來照看。孩子長時間缺乏與父母溝通的話,可能導致孩子們產生許多心理上的問題。
4、家長不顧孩子的現狀,拔苗助長。有一些家長不顧孩子的自身能力,就要求孩子學習各方面知識,隨意增加孩子的負擔。因為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好奇,家長這樣做很大程度上束縛了孩子的個性方面的發展,也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5、單親家庭的增多。現在中國的離婚率在呈現增長的趨勢。在單親家庭中成長的孩子,通常得不到父母的雙重愛護、關懷,甚至遭受打罵等,造成孩子產生各種不良的心理和行為習慣。
所以父母在培養孩子過程當中,不要忽視了做人方面的教育,比如,良好的習慣培養、良好的性格培養等。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很大程度上影響自己的孩子,如每天吵架的家庭,孩子是不會幸福的,儘量讓自己的家庭和諧幸福,才能讓孩子快樂的生活成長。
-
3 # 娜娜的深漂日記
家庭教育存在的普遍問題,一是是存在教育理念的分歧上。
1、體現在年輕父母與老一輩的爺爺奶奶的觀念上,爺爺奶奶的思想觀念過於陳舊不適用現在社會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比如他們會認為孩子就應該寵著,好吃的好玩的供著,生怕哪裡磕著碰著了,過於擔心孩子的方方面面,直接導致孩子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年輕的父母卻認為從小須鍛鍊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及早訓練他們自己穿衣吃飯洗澡等等,思想開放的年輕一代碰撞到老一輩的陳舊思想必然少不了爭論的場面。
2、父母與孩子的思想差異。作為父母我們總想幹涉孩子的學習生活,想了解孩子更多一點好走進他們的世界,初衷都是為了能夠更好地照顧到孩子,但是孩子卻不領情,認為是父母干涉太多限制他們的自由,沒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其實我們父母在學生時代也會這樣去理解自己的父母,而殊不知我們現在變成了曾經口中"討厭的父母"。所以這些矛盾也就是身份的差異導致思想不同產生的矛盾。
還有一個是現在的父母較重視孩子成績,忽視思想道德教育。
時代的迅速發展,科學與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得中年人在社會上的壓力與日俱增,於是他們不得不趕緊抓緊自己孩子的學習,希望他們能夠從小打好基礎,將來考上好大學,有能力在社會的潮流中奮勇前進。於是各種補習班,家教逼得孩子喘不過氣來,其實家長們一味地只是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卻忘了教育孩子怎麼成長為一個正直善良,對社會對他人有幫助的人!要想成材須要先成人,很多人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在教育實踐中卻忽視了!
回覆列表
1.缺乏和諧的家庭氛圍
一些家庭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家庭如農民、農民工、未就業人員和經濟貧困家庭的孩子生活水平低下,有的孩子缺乏必要的學習條件,留守兒童、流浪兒童已經成為社會問題。有的父母婚姻異常,單親、重組、隔代撫養和旁親監護撫養孩子的數量加大;還有的父母因個性、收入等原因,吵架打鬧不止,缺乏互敬互愛。家庭的不和諧和生活的動盪讓未成年人連起碼的安全感都沒有,有的孩子對父母失去歸屬感、對家庭失去信心。一般來說,得不到家庭溫暖和關愛的孩子,其人格特點表現出攻擊性和反叛性,極易走入歧途。
2.思想陳舊教育不當
有的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財產,不尊重生命的價值;相當一部分父母人才觀念狹隘,“望子成龍”,“逼子成龍”。盲目的家庭教育忽視了孩子的個性成長,孩子的人格尊嚴受到侵害,由於心理需求和自我成長不能實現,造成許多孩子精神扭曲,形成不良的品行。當前的大學生就業困難,父母也應該反思,對獨生子女溺愛傾向已經導致我們的孩子生存能力不強、責任感缺失、競爭力不強。
3.學習能力差
許多年輕夫婦在思想上還沒有做好充分地準備,孩子就已經降臨世間,怎樣撫養、教育孩子既沒有學習也沒有受過專門訓練;一些父母雖然看了一些書,但由於不瞭解家庭教育的科學性、缺乏針對性,常常莫衷一是。於是,“一喊、二罵、三打、四竊(孩子隱私權)、五奪(孩子財產權)”普遍存在於中國家庭中。相當多的父母及監護人不懂也不能依法教育、撫養,不能透過學習掌握家庭教育的規律和方法,不能給處於成長中的孩子以積極的人文關懷、心理關注和成長指導,從而導致未成年人心理發育遲緩,人格不完善。被“管”出來的孩子,特別是那些被打罵虐待、貌似“愛”的嚴管監控和“特長”學習下的孩子,其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和受教育權往往得不到充分保護,孩子精神遭受創傷,學習興趣下降,社交焦慮加深,心理形成逆反,能力提高緩慢,“快樂成長”變成了一句空話。
4.不能以身作則
有的父母及監護人自身素質差,缺乏愛心,社會角色頑劣,這導致了有的孩子游走在社會邊緣,內心絕望,還有的孩子患有嚴重的心理疾病,自暴自棄。
5.父母也要接受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接受時間最早最長、影響最深的教育。父母給孩子的教育是養成道德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陶冶氣質,是人生最重要的教育環節。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終生受益。讓兒童健康成長,關鍵在於提高父母的素質和他們實施積極家庭教育的能力,“孩子有問題,父母來‘吃藥’”應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教育父母,應該從父母自學和對父母開展社會教育兩個方面來努力。前者強調,每位父母應抱著培養孩子也是一種事業的理念,加強學習,與孩子一起成長。向生活實踐學習,不斷認識自我、認識孩子,掌握科學的教育、心理知識,尋求符合自己孩子成長規律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解決孩子成長中的問題。後者則主要是政府及有關部門動員社會力量,弘揚先進的教育理念,普及科學的教育規律;積極開辦各類講座、培訓班,普及現代家庭教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