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愚人之娛

    古代的住房格局其實就是長幼、尊卑等倫理秩序的集中體現。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古代都是以家族為單位住在一起,這裡面本身就有著長幼尊卑順序,所謂尊老愛幼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啊。這種森嚴的等級制度,決定了萬事萬物都是有規矩限制的。

    第二、古代的房間格局都遵循著北尊於南,東尊於西的格局,其實這裡透露著古人的生活智慧。北邊和東邊日照充足,採光好,人住著不會因為潮溼啥的生病。

    第三、古代院落都是以“進”為單位,所謂進其實就是一個房間所組成的口字型空間。進數越多,房子越大,一進就在正門口附近,二進則往裡去,以此類推。

    舉一個三世同堂的例子,如果此家是四進院落,家主地位是最高的,當然得住最好的位置,所以他住在四進的正室(北邊的房間),家主的長輩則住在四進的東廂房,閨女則如題住西廂房,誰讓你是個閨女,只能住陰暗潮溼的西廂房了。

    第三進則住著那些叔叔嬸嬸之類的。

    第二進住著小輩們,北廂房留給家主的長子,東廂房留給家主弟弟的長子。

    第一進靠近門邊,一般給僕人住,方便開門。

    這種等級森嚴的格局,在我們現代人眼裡簡直能要了命了,雖然現在我們的房間已不是如此格局,但是尊老愛幼還是必須的哦!

  • 2 # hai文史永珍

    古代閨女房間為何在西邊?西,與方位有關。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了解下古人對方位的有關定義。

    古人以陰陽五行來定義方位。五行家們照陰陽五行,給東、南、西、北、中配了五種顏色,每種顏色又配上一個神獸與一個神靈。東為青色,配龍;西為白色,配虎;南為硃色,配雀;北為黑色,配武;中央為黃色。

    也就是說,青龍代表東方,白虎代表西方。

    青龍在傳統文化中,是代表東方的靈獸。青龍的方位在東、右,在季節方面,代表春季;白虎是代表西方的靈獸,代表的季節是秋季。《經》雲:……淑女之異名也,五行感化,至精之所致也。白虎具有辟邪,消災,祈豐,喜結良緣等各種神力。

    從陰陽角度講,男屬陽,女屬陰。

    話說到這裡,你是否對古代閨女房間為何在西邊看出了點端倪?

    古人的家居方位與家庭成員的對應關係,有一定的約定俗成,比方說西北——父親,西南——母親,正東——長子,東南——長女,正北——中男,正南——中女,東北——少男,正西——少女。

    不知你有沒有想過,古代西廂房裡的閨女最愛做啥呢?

    注意,我這裡說的是閨女,也就是古代小說、電視劇裡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未出嫁女子,青春妙齡的她們的閨房,因封閉而倍顯神秘。

    古代閨房有些啥呢?

    最起碼有三件寶。

    哪三寶呢?

    銅鏡、梳篦、胭脂粉。

    她們的日常,是從梳洗開始的,而梳妝打扮是作為女兒家,尤其是想做賢淑美麗的少奶奶的女子必修功課。

    梳妝首先得有鏡子。

    鏡子是古代女子閨房裡必備的物件。

    古代女子用的是銅鏡。

    中國銅鏡在唐代以前,以圓形為主,極少有方形的。到了宋代,除繼承過去的圓形外,又有了葵花形、菱花形等,此外還有帶柄鏡、長方形、雞心形、盾形、鐘形、鼎形等多種樣式,並出現了花草、鳥獸、山水、小橋、樓臺等裝飾,這些題材都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此外,還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鏡和八卦鏡等。

    對鏡梳妝,盼顧生姿,自娛自樂,自憐自怨,青春少女的滿腹心事密而不宣。

    古人把頭髮稱為“青絲”,後來青絲就成了愛情、親情的象徵。

    梳妝,梳篦也是必須配備的物件。

    梳子的齒稀,蓖的齒密。

    那麼問題來了,梳篦是誰發明的呢?

    《事物原始》一書裡引《實錄》雲:夫郝胥氏造梳,以木為主,二十四齒,之所以叫梳,取疏通之意”。

    這裡說的郝胥氏,是上古一個部落的首領。

    關於梳子的來歷,還有一個傳說,說梳子是軒轅皇帝的王妃方雷氏發明的。據傳,一次大餐後,她偶然撿起掉在地上的大魚骨,在頭上颳了幾下,發現有些散亂的頭髮順溜了點點,於是靈光一閃,命工匠用木頭做成魚骨的形狀,用來梳頭。

    起初,梳蓖主要用來整理頭髮,後來逐漸演變成為頭飾,而且成為中國八大發飾之一。

    八大發飾是哪八大呢?

    嘿嘿,它們分別叫梳、篦、簪、髻、釵、珠花、金鈿、步搖。

    古代男子成年有冠禮,女子有笄禮。

    簪是女子成年禮時插在頭髮上的笄。

    古籍文獻記載,15歲為女子的成年標誌,這個時候便可以嫁作人婦。

    那麼,女子的成年禮就一定是15歲嗎?

    NO!

    女子只有在許嫁的情況下才可以舉行插笄禮。

    所以直接將女子成年禮定為15歲的說法是不對的。

    《禮記·雜記》記載:“女子十有五年許嫁,笄而字。”

    注意,是許嫁。

    好了,接著說梳篦。

    以梳篦為飾品,在唐至後五代時期達到了頂峰。

    那個時候,女子在頭上戴上好幾個形態不一的梳子,形成複雜的髮型。唐代詩人王建的組詩《宮詞》中,有一首是這樣寫的:“玉蟬金雀三層插,翠髻高叢綠鬢虛。舞處春風吹落地,歸來別賜一頭梳。

    到北宋時,還一度流行冠梳,就是冠和梳子混搭。

    冠是啥呢?是用漆紗、金銀、珠玉等製成一種髮型,在額上和頭髮兩邊插角梳,梳齒上下相對,多的時候插4把,甚至6把。

    宋《燕翼治謀錄》記載:宋仁宗時,宮女們插在頭上的羊角或牛角梳有一尺以上,仁宗“亦厭其侈”,於是規定不得以角為梳,長度不許超過4寸。

    古代女子收拾了頭,接下來就該收拾臉了。

    梳妝打扮,自然離不開胭脂。

    胭脂是古代女子常用的化妝品,歷代典籍中有關胭脂的寫法有很多,如“焉支”、“煙支”、“鮮支”、“燕支”、“燕脂”、“閼氏”等等。

      

    據說胭脂傳入中原和張騫出使西域有關。

    所謂“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後被整朵摘下來,然後放在石缽中反覆杵槌,然後仔細淘去黃汁,即成鮮豔的紅色顏料。

    史料說,女子妝面的胭脂有兩種,一是以絲綿蘸紅藍花汁而成,名為“綿燕支”;另一種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這兩種胭脂都可經過陰乾處理,使用時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塗抹。

    到了大約南北朝時期,人們在這種紅色顏料中又加入了牛髓、豬胰等物,使其成為一種稠密潤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寫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 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扁鵲竹簡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