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考古隊,對位於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成都地鐵三號線建設工地的一處西漢時期墓地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據考古專家分析,在出土的大量醫書竹簡中,其中部分有可能是失傳已久的中醫扁鵲學派經典書籍。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謝濤介紹,其中184支醫簡內容為《醫馬書》。另外736支醫簡可分為9部醫書,除《五色脈診》外,其他8部醫書都沒有書名,經初步整理暫定為《敝昔醫論》、《脈死候》、《六十病方》、《尺簡》、《病源》、《經脈書》、《諸病症候》、《脈數》。
謝濤表示,從出土的醫書分析,其中部分有可能是失傳已久的中醫扁鵲學派經典書籍,如《敝昔醫論》。負責此次簡牘識讀工作的荊州簡牘研究所研究員武家璧指出,《敝昔醫論》中的“敝昔”,與“扁鵲”同音通假,可能就是指脈診法的創始人扁鵲。
在日前舉行的專家論證會上,與會專家認為,此次發掘出土的漢醫簡中,基本沒有巫術,這表明西漢早中期“醫”與“巫”已經分家,標誌中醫走上獨立發展道路。
“醫簡以前也有發現,但如此完整和系統化還是第一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劉慶柱認為,是否漢武帝前期是巫醫不分,漢武帝后期告別巫術而醫術獨立發展,也許此次發現會是一個轉折點,這將對中國醫學史具有重要意義。
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和中浚認為,此次考古發現與中醫學關係密切,出土的經脈、藥方、症候等醫簡遠遠超過馬王堆與張家山漢墓。天回醫簡《六十病方》與馬王堆醫簡《五十二病方》同類,但病名和療方不同,表明當時成都存在一個獨立傳播的醫學派系,也進一步證實東漢時期廣漢的涪翁、程高、郭玉等以脈診為特色的中醫學派是扁鵲學派的繼承人。
“文獻記載醫家有三個流派,現傳世文獻只有一派了。上古的扁鵲應該是一個流派。”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中心主任李繼明表示,現在還有很多關於中醫源流的疑問,此次考古出土的資料或將改寫中醫史。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考古隊,對位於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成都地鐵三號線建設工地的一處西漢時期墓地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據考古專家分析,在出土的大量醫書竹簡中,其中部分有可能是失傳已久的中醫扁鵲學派經典書籍。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謝濤介紹,其中184支醫簡內容為《醫馬書》。另外736支醫簡可分為9部醫書,除《五色脈診》外,其他8部醫書都沒有書名,經初步整理暫定為《敝昔醫論》、《脈死候》、《六十病方》、《尺簡》、《病源》、《經脈書》、《諸病症候》、《脈數》。
謝濤表示,從出土的醫書分析,其中部分有可能是失傳已久的中醫扁鵲學派經典書籍,如《敝昔醫論》。負責此次簡牘識讀工作的荊州簡牘研究所研究員武家璧指出,《敝昔醫論》中的“敝昔”,與“扁鵲”同音通假,可能就是指脈診法的創始人扁鵲。
在日前舉行的專家論證會上,與會專家認為,此次發掘出土的漢醫簡中,基本沒有巫術,這表明西漢早中期“醫”與“巫”已經分家,標誌中醫走上獨立發展道路。
“醫簡以前也有發現,但如此完整和系統化還是第一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劉慶柱認為,是否漢武帝前期是巫醫不分,漢武帝后期告別巫術而醫術獨立發展,也許此次發現會是一個轉折點,這將對中國醫學史具有重要意義。
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和中浚認為,此次考古發現與中醫學關係密切,出土的經脈、藥方、症候等醫簡遠遠超過馬王堆與張家山漢墓。天回醫簡《六十病方》與馬王堆醫簡《五十二病方》同類,但病名和療方不同,表明當時成都存在一個獨立傳播的醫學派系,也進一步證實東漢時期廣漢的涪翁、程高、郭玉等以脈診為特色的中醫學派是扁鵲學派的繼承人。
“文獻記載醫家有三個流派,現傳世文獻只有一派了。上古的扁鵲應該是一個流派。”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中心主任李繼明表示,現在還有很多關於中醫源流的疑問,此次考古出土的資料或將改寫中醫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