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看點兒歷史

    前期打下來了只是表示這個地方被攻破了,並不表示秦國在這個地方設立了行政機構加以管理。加上秦國軍隊不可能一直呆在那裡,所以等到軍隊撤回的時候,原來被征服的地方很有可能會繼續作亂。所以需要再次鎮壓。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北方的義渠國,這是一個草原民族,民風剽悍,戰鬥力強。在秦惠文王前期,被秦國軍隊滅國一次,但是由於他們強大的機動性和流動性,也不好施加有效的管理,所以不久他們又聚合起來作亂了。直到秦惠文王末期才一舉將其剷除。

    還有一個鮮明的例子便是元朝的時候,成吉思汗西征歐洲大陸,但是最後的實際國土面積也沒有那麼大啊。這都是暫時的而已,因為沒有那麼強大的能力去管理,所以只能一時的鎮壓,是一個道理。

  • 2 # 剛剛圖774

    很簡單,因為秦國打下來後並沒有實際佔領這個地方,沒有把它化為自己的行政區,戰爭結束後又還給了對方。

    秦國的策略是遠交近攻、步步蠶食,並不是一舉滅國,一般都是把敵人打服了,簽訂盟約,割地,秦兵就退兵了,其中受到最大傷害的就是魏國,河西郡、河東郡、上郡、太原郡,甚至故都安邑就是如此失去的,導致了魏國西部完全喪失!

    原屬魏國的河東郡就是幾次叛亂,讓秦國頭大得不行,其中最著名的一次王稽叛亂更是間接導致了應侯范雎的倒臺。

  • 3 # 一個人的歷史

    佔據土地不意味著就能收服人心,人聚集之地才能稱之為城,無人之地稱為荒原。秦國打下來並佔領一個地方後,後來又再次攻打有以下幾個原因:

    強兵滅國,人心難附

    從佔領到征服,這個過程並不在於土地的佔有,而在於人心的征服。戰國後期秦國的軍事力量獨步天下,但是武力再強大,也不意味著能對一座城市的完全控制。管理城市的根本是管理人,管理人就需要有管理者,並有行之有效的法則和手段,這是個管理問題,而且是長期的問題。

    表面文章、政治博弈

    城池往往是一種國力的象徵,就像領土面積一樣,攻城略地是揚國威於外。古代沒有辦法知道國家的實際面積,因此只能透過佔有多少座城池來衡量國力如何了。秦國攻佔的城池,很多後來做為政治博弈的砝碼又還給了其他諸侯國。因為對於秦國來講,這些城池人心未附,對自己不僅不是助力反而會是累贅。

    所謂“創業難守業更難”,真正佔領一座城市,最重要的不是武力征服,而是懾服人心、價值認同。對人進行改造,讓他們適應新的規則,形成新的習慣。

  • 4 # 鑑史馬後炮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細究的問題!

    春秋時期列國的戰爭吞併拉鋸戰並不劇烈,到了戰國時期隨著變法促進生產力的快速發展,這種戰爭吞併越演越烈,不光是秦國,列國皆如此。究其本質,還是被佔領者人心不服。由於戰爭的強行干預打破了這個地方長期以來相對穩定的政治利害局面,被勝利者以另一種有利於自身的政治和經濟模式所代替,原來的統治者成了被征服者,原來這個群體應有的特殊地位、利益消失,自然引發舊群體的仇恨,這種潛在矛盾在被佔領之後,一有機會便隨時激發,這也是一個國佔領了另一國一個地方後,這兩者矛盾延續不斷而引發反覆戰爭的根本所在。

    縱觀歷史,戰國,是人與自然競爭轉化為人與人之間的競爭過程,而這個競爭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社會團體與另一個社會團體的較量。這種較量其表是軍事鬥爭,其裡則是政治較量與經濟較量。軍事鬥爭勝利的一方並不等同在政治、經濟鬥爭的勝利,故而出現佔領一個地方又反覆發生戰爭的現象,說通俗些就是人心不服、利害關係不平衡。

    最典型的莫過於秦國佔領義渠國,義渠,這個從商代便開始建國時至秦惠文王時期已存在八百餘年的戎狄國。秦惠文王在位時,義渠國時時在秦國的西北部作亂,於是秦惠文王下令滅義渠國,很快義渠國二十五城被秦國所佔,把義渠王降為義渠君,原來義渠的地域成為秦國的一個縣,並開始在義渠推行秦法。可一直到了秦昭襄王38年將近半個世紀的歲月,義渠這個地方的反叛問題才得到徹底的解決。

    政治因素,佔領一個地方後,由原來兩個不相干的團體融合為一個有徵服者與被征服者的一個團體。這不併不是個和諧的團體,而是天生就充滿不可調和矛盾的新團體。不可調矛盾點在於:一,征服者劃除舊有的利害關係,重新劃分新的利害關係,並將自身置身於新的利害關係劃分的特殊的位置;二,舊的利害關係被分割後必然與新的利害關係形成對立。如秦法“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必然跟有周以來遵循的“刑不上大夫”的利害關係對立。

    兩個本來互為仇視的團體在一個地方融合一個新團體被征服者妒視征服者,卻因生活的相互倚賴而往來漸密,彼此同情心也隨時間推移而擴大,又因彼此相互仿效而漸漸趨於和諧。佔領一個地方後,征服者與被征服者之間在仇視中反叛,在妒視中因為“人是鐵飯是鋼”而無可奈何地在依賴彼此中往來,又在互相瞭解的過程中建立起同情之心,使這個地方完全融洽,這個過程並不是短時間就能實現的,而是長時間的磨合。反覆爭奪只是兩個團體融合為一個團體的一個過程,也是當時趨於統一的趨勢。

  • 5 # 無所謂14145

    因為秦國並不是百戰百勝,時常奪取一個地方,又在下一次戰役中被對方奪回!

    但是,因為秦始皇滅六國後,毀了六國的史書,而秦史又自然而然的會故意不記錄那些敗仗。很明顯的一點,史記記載的秦軍敗仗基本都集中在戰國末期,而此時秦國明明更加強大,為什麼反而不如戰國初期那麼牛逼!那是因為,秦國很快滅亡,而這段時間的歷史仍存在於那些生於戰國末期,而活過秦朝的人的記憶裡。至於更早的歷史,沒有史書記載,時間一長,誰還記得!

  • 6 # 鴻哥iouyh福小鋪

    遠交近攻,蠶食策略。

    沒辦法,戰國時代的攻防無常,邊境至縱深土地易手頻發,但核心大都依舊是所有領土的保障,只要大都不陷落,初一十五換旗幟是很平常的。

    因此重點城池沒有攻下,即便佔領部分領土,除了作為談判的籌碼外,其實壓根沒有半點價值,因為重點城池就是該區域的戰略價值最高地點,易守難攻,並且隨時能發動攻擊收復失地。

    加上民眾認同也是重點,僅僅只用武裝力量來維持統治是不可取的,正如孫子所言,勞師動眾耗費巨大,一般戰爭追求的就是成本計算,速戰速決是最理想的。

    後來的郡縣制度出現就是為了鞏固統治,取代大規模部署武裝力量駐紮的策略。

  • 7 # 關東俠客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和現在國與國之間一樣。吳軍在孫武和武孑胥率領下和唐蔡聯軍攻入楚國都城郢確站不住腳,在夢國軍民打擊下只能撤軍。燕將樂毅率,韓趙魏楚五國聯軍攻入齊國下七十餘城,只剩下即墨和莒沒有攻下。齊人在田單率領下實行火牛陣打敗燕軍重親復國,那個時候的百姓國家觀念比較強,為了國家的榮譽不惜拋頭LU灑熱血拚死一戰。當楚國被秦國滅亡後,楚人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末楚人發動起義推翻了秦朝統治

  • 8 # 白雲之語手工摺紙大全

    這是因為攻下一個國家後沒有在那裡設定有效的行政管理機構,即便有,也是形同虛設,因為人心不服。國家滅亡後不但老百姓會視秦朝如仇敵不服管教,舊勢利們更是蠢蠢欲動伺機造反。還有一個是沒有在那裡長期駐軍導致的結果,如果打下一個國家需要大批軍隊才能有效控制,所以在這方面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一般打下來後就撤軍了,或者只留少部分人在那裡駐守,所以時間長了當地的舊貴族們又會起兵重新叛亂奪回,於是秦朝又要派兵討伐。

    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沒有誰願意被異國統治,如果拿不出有效的管理手法,出現這種情況不足為怪。

  • 9 # 超然視野

    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國領土變遷,出現這種多次出兵攻伐一個地區的事例並不稀罕,那個時候的諸侯列國相互攻伐又相互支援,時而秦楚聯盟,時而秦趙姻親,必然的會出現一塊地區時而被魏國所有,時而被趙國所佔!

    當然對於《史記》中記載的秦國多次攻伐一個地區,不見得就有問題,也有可能是該地區被秦國佔領後反叛,也有可能是秦國作為誘餌或者籌碼暫時劃給某一個國家,例如秦相張儀曾經向楚國劃商虞之地,然而不過是一個空頭支票外加誘餌罷了!

  • 10 # 劉一千五

    這很好理解,秦國管事多,七國警察,哪兒有它看不舒服的,它都要插一杆子。這跟眼下的美國差不多。在當時很惹人討厭的。

    秦國管得寬,先派人去"指導",指導不起作用,就用大棒政策,直接派兵去"安定",然後派點兵去守。這大軍一走,人家反侵略反壓迫的就要來收復,一攻一復,再攻再復,反覆攻取,反覆收復,一地一城經過這等兵燹,就越來越小,甚至荒涼了。

    秦與六國的戰爭,其實就是一場重複的拉鋸戰,整得人困馬乏,經年屢月倒處叛亂。

    也可以這樣說,秦帝國的軍隊,民眾是讓別人給點兒事情累死的。管事管到底,結果疲於奔命,什麼都沒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評價金庸和古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