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行讀史

    古代的最高統治者皇帝稱萬歲,那麼這個九千歲是什麼意思呢?歷史上有兩個九千歲:九千歲的稱呼開始於明末大太監魏忠賢,當時的魏忠賢權傾朝野,是除了天啟皇帝權勢最高的人,故稱其為九千歲;還有太平天國時期的東王楊秀清也稱九千歲。今天就來聊聊古代權臣的那些事。

    流氓無賴拋卻情根,一入宮門漸成權臣

    魏忠賢原名李進忠,是河北一名地痞無賴,後來為了躲避賭債,選擇“欲要入宮,先要自宮”成為了皇宮的宦官,並被派往服侍當時的皇長孫朱由校。

    後來朱由校繼承皇位,魏忠賢被任命位司禮監秉筆太監,負責內閣奏章的“批紅”,成為皇帝的代言人。“木匠皇帝”朱由校為了壓制文官集團,使自己的皇權得到加固,將自己的大部分權力賦予魏忠賢。魏忠賢掌權後,大力壓制東林黨人的權勢,加收商業稅、海稅。

    由於魏忠賢權傾朝野,當政時期說一不二,所以當時巴結魏忠賢的人都稱他為為“九千歲”。

    燒炭工人加入上帝會,太平天國主要創始人之一

    楊秀清原是廣西一名以耕林燒炭為生的一名工人,後來被洪秀全蠱惑加入拜上帝會。後來洪秀全被捕時,楊秀清假借“天父下凡”穩定會內人心,由此楊秀清在會內的地位一下子變得很重要,併成為了“天父”在人間的代言人。

    後來,洪秀全被解救出來並發動金田起義,攻破永安縣後分封五將為王:東王楊秀清、南王馮雲山、西王蕭朝貴、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其中東王楊秀清節制其它五王,並加封為“九千歲”成為太平天國最有權勢的人。

    我的看法:無論是魏忠賢,還是楊秀清,“九千歲”都是統治集團的實際掌權者,都是透過爭權奪利得來的,但都被最高統治者所忌憚,他們都是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 2 # 威廉一懶眾衫小

    自秦漢以來臣子稱呼皇帝萬歲,而皇帝也喜歡這種萬人之上的尊貴感,所以萬歲便成了九五至尊的代稱;而九千歲則是僅僅低於萬歲的存在

    原先一度覺得“九千歲”指的是太監頭頭,我翻了翻歷史才知道“九千歲”這個名頭大有來歷,而且僅有兩人用過此稱號,究竟是哪兩個人呢?

    第一個:“九千九百歲”魏忠賢

    明代明熹宗時期,魏忠賢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成為“九千九百歲”,把持朝政,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於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崇禎皇帝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魏忠賢遭到彈劾,被流放鳳陽途中畏罪自殺。

    第二個:“東王九千歲”楊秀清

    清朝後期,太平天國起義裡的東王楊秀清;當時楊被封為

    左輔正軍師東王楊秀清。天王第五子洪天佑承嗣,稱“東王九千歲”。此後楊秀清的權勢越來越大,後來比韋昌輝的要大,甚至是已經開始威脅到了天王洪秀全的威望,然後洪秀全為了剪除他的影響,就支援韋昌輝把九千歲楊秀清給殺了。

    可見這兩位“九千歲”下場都不怎麼樣,皇帝才萬歲,你這九千歲在活上幾年豈不是堪比皇上?

    所以說做人還得低調

  • 3 # 山東徐二哥

    “九千歲”,也就是僅僅比皇帝“萬歲”少“一千歲”.此稱呼大致被認為是明朝明熹宗時督餉尚書黃運泰在迎接大宦官魏忠賢時的尊稱.

     

    魏忠賢(1568年-1627年),字完吾,北直隸肅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漢族,明朝末期宦官。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權傾朝野,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於是各地官吏阿諛奉承,歌功頌德,不遺餘力地投其所好,巴結吹捧. 而“九千歲”這個稱呼就是黃運泰在行大禮時,對魏忠賢的尊稱. 而魏忠賢也是非常受用,後來就慢慢傳開了.

     

    除了魏忠賢之外,太平天國時期東王楊秀清也稱“九千歲”(洪秀全成“萬歲”).西王肖朝貴稱“八千歲”,南王馮雲山稱“七千歲”,北王韋昌輝稱“六千歲”,翼王石達開稱“五千歲”.

     

    首先,這種稱呼是與中國歷史文化傳統息息相關的. 在中國,不像是西方可以直呼姓名. 一般有官爵職位的,都被以職位稱呼.比如“相國,王爺,大人,老爺”...... 而一般人稱呼的時候,習慣把頭銜名氣說大,比如“九千歲”這個稱呼就是根據萬歲而創造的,僅僅比皇上低一點的,正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其實現實中類似的稱呼比比皆是,比如年底聚會到處都是“張總,李總,陳司令等等”.

     

    其次,這種稱呼也得益於漢語言的豐富內涵,博大精深. 在封建時代,“萬歲”被皇帝壟斷了,別人是絕對不允許稱呼的.於是乎“九千歲”被創造出來.西方語言裡皇帝就是“emperor“,是絕對沒有叫”emper”的. 類似的還有至聖,亞聖等等.

    再次,樹大招風,太高調了往往會被閃了腰. 聽著“九千歲”歡呼稱頌而樂滋滋的魏忠賢,最後也是落得被彈劾流放,途中自殺的下場.

  • 4 # 柳博耀

    眾所周知,古代的皇帝作為九五之尊,在影視劇裡面都被稱作是萬歲。萬歲”這個詞本來只是人們由於內心喜悅以示慶賀的歡呼語。秦漢以前,歡呼“萬歲”是比較普遍的事。但是在秦漢以後,臣子朝見國君,拜恩慶賀,也常常呼喊萬歲,這種習慣由此逐漸成為一種禮節。皇帝自己也喜歡這種萬人之上的尊貴感,所以萬歲便成為帝王代稱了。但這時萬歲並不是帝王惟一或專擅的稱呼,如果對別人呼喊萬歲,皇帝也不干涉。 漢武帝曾想把“萬歲”據為已有,不許別人用。但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普通百姓一到高興的時候還是會歡呼萬歲。 到了宋朝,皇帝的“萬歲”癮可大啦!如果有大臣被稱為“萬歲”,就算犯禁,要受到重罰。可見,自從宋朝開始,“萬歲”一詞成了皇帝的專用名詞,如果誰再隨意歡呼“萬歲”,就會有殺身之禍。到明朝以後,規定更加嚴格,簡直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可見萬歲是九五之尊的代稱,而九千歲則是僅僅低於萬歲的存在,意思是除了皇帝,我才是老大。歷史上號稱九千歲的人總共有兩個。

    第一個號稱九千歲的人便是明代的宦官魏忠賢。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把持朝政,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於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檢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魏忠賢遭到彈劾,被流放鳳陽,在途中畏罪自殺。

    清朝後期,太平天國起義裡的東王楊秀清;當時楊被封為“左輔正軍師東王楊秀清。天王第五子洪天佑承嗣,稱幼東王九千歲”。此後楊秀清的權勢越來越大,後來比韋昌輝的要大,甚至是已經開始威脅到了天王洪秀全的威望,然後洪秀全為了剪除他的影響,就支援韋昌輝把九千歲楊秀清給殺了。

    所以”九千歲“這個稱號基本上可以說是一個亂臣賊子的稱號,太子都只有千歲,你一個做臣子的敢號稱九千歲?所以號稱九千歲的權臣都是沒有好下場的。歷史上兩個號稱九千歲的人都是以悲劇告終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so that與so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