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舜天城堡

    爭搶好勝本來就是人的天性,這沒有什麼不好的,至於輸得起,輸不起這是心態問題,和我們的成長環境和教育有關。不要出現問題就去一味指責生命個體,他是無辜和脆弱的。我們需要從源頭上、從根子上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需要時間,也肯定會付出代價,我們每個人明白的人都應該去貢獻你微薄的力量,而不是一味的指責和埋怨。

  • 2 # 寒石冷月

    一句:“孩子小的時候輸不起,長大後怎麼輸得起”,實際上就是夢想與現實交織與碰撞的真實寫照。孩子小的時候,很多家長對孩子充滿著無數的期望,夢想著孩子將來能成龍成鳳,因此,就會傾其一切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條件,如興趣班、補課班、學區房等,別人有什麼,咱的孩子都得有,唯恐落在別人後面,無法獲得竟然的先機。

    然而,是龍是鳳,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了一圈後,很多家長才發展,原來自己生了一條蟲,並且是提不起氣的蛀蟲。真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方,很多家長實際上就已經放棄在孩子身上實現自己宏偉夢想的奢望了。如此一說,輸得起是家長們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只能破罐子破摔了。

    中國的家庭教育一直處於低水平的怪圈裡,而這怪圈其實就是很多家長以扼殺孩子身心健康為根本,眼中唯有分數,好學校,重點校,名校,亦或是出國才是正道。當家長把所有的努力都傾注在學業之上時,大都忽略了家庭教育最根本的落腳點——培育孩子身心健康的人格。誰忽視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質道德,誰用溺愛和縱容替代嚴格管教,誰將最終輸的體無完膚,且看我們周圍有多少孩子已經從小學和中學就已經成了人渣。

    輸不起是因為家長的心理太脆弱,太不堪一擊。而輸得起則是已經退出激烈競爭的角逐,甘願自我沉淪。如果抱平常心,不是很好嗎?把孩子精心培育成擁有健全人格,有良好品質與道德的人,這對其一生不都是天大的福祉嗎?然而,很多家長不會考慮這些,因為他們太浮躁了,只活在夢想的虛幻世界裡。

  • 3 # 堅強的大雄

    人從小就要鍛鍊,小時候什麼都沒有,都是靠父母給的而存活下來,長大後,自己的眼界高了,才會慢慢的成長,能力也就越來越大了,這樣你才能去輸的起。因為有這個資本。在中國,說實話,生兒育女,本質上說,不是愛,而是控制和實現自己的價值。

  • 4 # 邦邦媽教子筆記

    拿最近的微博熱搜來舉例,霍頓就是典型的輸不起,不過他應該是已經沒救了,已經定型了,面對這種人,不和他玩兒就是了。但是我們的孩子還小,只需要父母正確教育,就能改正過來。

    7月21日,在南韓光州進行的2019年游泳世錦賽出現了爭議性的一幕。當中國名將孫楊,奪得男子400米自由泳「四連冠」後,澳洲選手霍頓拒絕在頒獎典禮與孫楊同臺合影。穿黃色衣服的就是那個輸不起的孩子這裡還有一個輸不起的孩子

    輸贏的結果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對於輸贏的態度。

    要想贏,就一定不能怕輸

    的確,輸不起的孩子,一旦落敗很容易會走向極端

    作家龍應臺說:「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物件,千山萬水走到最後還是自己。」

    孩子,在某種程度上,想贏並沒有錯,它可以激發你的鬥志,促進你的成長。

    但錯的是「輸不起」的心態,會將人拐入漆黑的角落,抹殺掉重新開始的可能。

    對手可以超越,但不可嫉妒

    當孩子為了「贏」,變得複雜而功利時,失去的也不僅僅是單純善良這麼簡單。

    如何讓孩子輸得起?

    1.切忌盲目比較

    我經常聽父母在呵斥孩子時,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

    「你看人家的XXX,奧數比賽表現得多好……」

    「隔壁家的XXX,元旦晚會又拿了第一名,你呢?唉……」

    殊不知,短短一句話,卻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埋下自卑的種子。

    永遠不要拿孩子的缺點去比別人的優點,誰都不是完美的。這種比較,靠刺痛帶來奔跑,必然留下心理傷害。

    閨蜜曾跟我分享一些方法,我覺得很好用。

    她說:當我們忍不住想要對比的時候,不如這樣引導孩子:

    雖然這次你沒有他畫得好,但是媽媽看你很用心喲~而且你的畫看上去色彩更豐富呢;

    這次比賽雖然輸了,但過程還是很歡快的,不是嗎?

    我們沒得獎,但不如去問問獲獎的XXX,他是怎麼做到的?

    我們都曾被別人家的孩子,壓得喘不過氣來,這種傷痛不該再繼續沿襲。

    2. 讓孩子自己面對失敗

    父母的保護,也許能幫孩子贏得一時,但是不能幫他們贏得一世!

    在《媽媽是超人3》中,節目組安排鄧莎的兒子大麟子,和小夥伴進行拳王爭霸賽。

    在第二回合時,大麟子體力不支,被小夥伴打倒。

    在媽媽的鼓勵下,大麟子很快站了起來,但是在第三回合,又好幾次被打倒在地,最後徹底輸掉了比賽。

    後來鄧莎在接受採訪時說:

    「其實我一開始就知道大麟子贏不了,因為和他PK的小夥伴體能比他強太多,還受過相關訓練。但我還是很想讓大麟子去嘗試。」

    只有自己真正面對過失敗,孩子才會懂得失敗並不可怕。

    3.不盲目讚賞孩子

    適當地讚賞會提升孩子的勇氣,但隨隨便便讚美一個孩子,會使他失去自我判斷能力,漸漸只能聽好話,不能挨批評。

    前不久,一個朋友跟我抱怨她的女兒。

    慢慢地,她發現情況不對,孩子做任何事情似乎都是為了得到讚美。

    讀小學以後,情況變得更糟,因為不能經常聽到「你真棒」,她變得不喜歡老師,有極強的挫敗感和逆反心理。

    一個合格的家長,應該懂得傾聽孩子內心的困境,不是你表現好的時候,我就隨口表揚你。

    無論孩子成功與否,父母都能用心接納,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讚賞。

    4.讓孩子分清「何時該贏」

    我有個同學,是一名優秀的辯論賽選手。

    在辯論場上,她舌戰群雄,總是獨佔鰲頭的那一個。但是,她也把辯論的習慣帶入到生活中。

    每次與人交談,她總要把對方懟的啞口無言,才停下來說一句「我贏了」。漸漸地,她的朋友越來越少,甚至大家都不想和她交流。

    孩子啊,生活像比賽,卻也不是比賽,不需要每分每秒都在爭奪中度過。

    贏和輸不是完全對立,而是殊途同歸,它們都是前進的動力,都能夠使人變更好。而每個家庭,就是催生這種「動力感」的溫床。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告訴孩子的是:

    人生是長跑,不必只爭朝夕;爸爸媽媽會看到你的付出,接納你的不完美。

    我是菜菜

    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父母城邦簽約家庭教育指導師。

    用發生在身邊的事例,解決你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頭髮適合染什麼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