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作者劉慈欣做到了,因為這部小說的開頭成功吸引我繼續往下讀。細細品讀,《三體》的開頭展示了不少精彩實用的寫作技巧,但似乎也存在一些“硬傷”。
精彩一:開篇不凡。“汪淼覺得,來找我的這四個人是一個奇怪的組合”,作者明顯借鑑了西方小說創作技巧,即開門見山式的直奔故事情節,沒有環境描寫、沒有人物描寫、沒有任何鋪墊。汪淼是誰?多大年紀?在哪裡?什麼時間?統統都沒有著急交代,而是接下來解釋這四個人的奇怪之處在哪裡:“兩名警察和兩名軍人,如果那兩個軍人是武警還算正常,但這是兩名陸軍軍官”。對習慣於中國傳統小說閱讀的讀者來說,這樣的開頭很新穎別緻,不像《紅樓夢》等四大名著那樣詩詞打先鋒,也不像《紅高粱》那樣第一段就來幾句人物對話描寫,更不像《活著》那樣開篇介紹主人公的工作職業和環境。這樣的開頭,值得我們揣摩學習。
精彩二:製造懸念。第一章主要講述主人公物理教師汪淼被邀請到一個作戰中心開會,接受一個加入名叫“科學邊界”學術組織當臥底的任務。和平年代為什麼成立作戰中心?屬於中國的作戰中心為什麼會有美英兩國軍官和中情局人員參加?那些學者為什麼接二連三地自殺?這些疑問在讀者腦海中不斷盤旋,自然就有繼續往下讀、探秘真相的衝動。
精彩三:以大套小。在講述主線故事的同時,側面簡單介紹了史強隊長的“劣跡斑斑”,重點穿插了“中華二號”高新加速器專案場景及相關人物,特別是後來自殺的女科學家李冬,這樣處理自然是為了埋下伏筆,提供了多條敘事線索,同時也展示了作者對環境和景物描寫的深厚功底。
《三體》開頭部分有“硬傷”嗎?有!我認為主要是人物語言與身份、環境不符,且聽我一一道來:
比如,隨行執行命令的兩名陸軍軍官在汪淼家門口的對話,在2名警察剛離開時就當著並不熟悉的汪淼面談論史強隊長的諸多不光彩的歷史:營救人質失敗、與黑社會打得火熱、刑訊逼供使人致殘,這不是喜歡背後嚼舌頭的長舌婆麼?實在不符合守口如瓶、作風嚴明的軍人形象。雖然交代史強的這些人物經歷有必要,但不應當是這種方式、這種場合被介紹出來,現實生活中幾乎不可能會發生這樣的事。
比如到了作戰中心,常偉思將軍開會期間多次叫史強隊長為“大史”,也不符合人物身份。在會議等正式場合,即便兩人平時私交關係再好,上級對下級也會稱姓名+同志或者職務級別,而不是“大史”“老王”“小張”“阿牛”這樣的口語稱呼。
再比如,在這一章的最後,汪淼輕而易舉就從送他的司機嘴裡打聽到另一位學者丁儀的住址。在政府機關或部隊工作的司機,一般都具有保密思維,警覺性很高,絕對不像北京計程車司機那麼能“侃大山”,更不會輕易透露家庭住址等私人隱秘資訊,所以這個情節經不起推敲。
還有,關於作戰中心的環境描寫我認為也不符合現實。《三體》中寫汪淼初到作戰中心時,看到電腦裝置胡亂堆放、電線網線糾纏散在地上、網路交換機隨手放在伺服器上等,作者的本意應該是為了反映當時軍情緊急、來不及收拾整理,但透過史強的話我們明確得知作戰中心已經成立一個多月,還這樣混亂不堪就不符合常規情理了,也不符合軍人作風和形象。可能剛開始會有一點亂,但一定會進行整理,否則有辦公安全隱患,也不利於正常的室內走動和工作開展。
總之,瑕不掩瑜,作為一部現象級的科幻小說,《三體》的成功之處無需贅言。根據劉慈欣作品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今年春節檔期大火,作為科幻迷的我也慕名觀看,震撼驚喜之餘對作者十分推崇和敬佩,這部《三體》我也會認真拜讀完,繼續與大家分享我的讀書心得體會。
《三體》作者劉慈欣做到了,因為這部小說的開頭成功吸引我繼續往下讀。細細品讀,《三體》的開頭展示了不少精彩實用的寫作技巧,但似乎也存在一些“硬傷”。
精彩一:開篇不凡。“汪淼覺得,來找我的這四個人是一個奇怪的組合”,作者明顯借鑑了西方小說創作技巧,即開門見山式的直奔故事情節,沒有環境描寫、沒有人物描寫、沒有任何鋪墊。汪淼是誰?多大年紀?在哪裡?什麼時間?統統都沒有著急交代,而是接下來解釋這四個人的奇怪之處在哪裡:“兩名警察和兩名軍人,如果那兩個軍人是武警還算正常,但這是兩名陸軍軍官”。對習慣於中國傳統小說閱讀的讀者來說,這樣的開頭很新穎別緻,不像《紅樓夢》等四大名著那樣詩詞打先鋒,也不像《紅高粱》那樣第一段就來幾句人物對話描寫,更不像《活著》那樣開篇介紹主人公的工作職業和環境。這樣的開頭,值得我們揣摩學習。
精彩二:製造懸念。第一章主要講述主人公物理教師汪淼被邀請到一個作戰中心開會,接受一個加入名叫“科學邊界”學術組織當臥底的任務。和平年代為什麼成立作戰中心?屬於中國的作戰中心為什麼會有美英兩國軍官和中情局人員參加?那些學者為什麼接二連三地自殺?這些疑問在讀者腦海中不斷盤旋,自然就有繼續往下讀、探秘真相的衝動。
精彩三:以大套小。在講述主線故事的同時,側面簡單介紹了史強隊長的“劣跡斑斑”,重點穿插了“中華二號”高新加速器專案場景及相關人物,特別是後來自殺的女科學家李冬,這樣處理自然是為了埋下伏筆,提供了多條敘事線索,同時也展示了作者對環境和景物描寫的深厚功底。
《三體》開頭部分有“硬傷”嗎?有!我認為主要是人物語言與身份、環境不符,且聽我一一道來:
比如,隨行執行命令的兩名陸軍軍官在汪淼家門口的對話,在2名警察剛離開時就當著並不熟悉的汪淼面談論史強隊長的諸多不光彩的歷史:營救人質失敗、與黑社會打得火熱、刑訊逼供使人致殘,這不是喜歡背後嚼舌頭的長舌婆麼?實在不符合守口如瓶、作風嚴明的軍人形象。雖然交代史強的這些人物經歷有必要,但不應當是這種方式、這種場合被介紹出來,現實生活中幾乎不可能會發生這樣的事。
比如到了作戰中心,常偉思將軍開會期間多次叫史強隊長為“大史”,也不符合人物身份。在會議等正式場合,即便兩人平時私交關係再好,上級對下級也會稱姓名+同志或者職務級別,而不是“大史”“老王”“小張”“阿牛”這樣的口語稱呼。
再比如,在這一章的最後,汪淼輕而易舉就從送他的司機嘴裡打聽到另一位學者丁儀的住址。在政府機關或部隊工作的司機,一般都具有保密思維,警覺性很高,絕對不像北京計程車司機那麼能“侃大山”,更不會輕易透露家庭住址等私人隱秘資訊,所以這個情節經不起推敲。
還有,關於作戰中心的環境描寫我認為也不符合現實。《三體》中寫汪淼初到作戰中心時,看到電腦裝置胡亂堆放、電線網線糾纏散在地上、網路交換機隨手放在伺服器上等,作者的本意應該是為了反映當時軍情緊急、來不及收拾整理,但透過史強的話我們明確得知作戰中心已經成立一個多月,還這樣混亂不堪就不符合常規情理了,也不符合軍人作風和形象。可能剛開始會有一點亂,但一定會進行整理,否則有辦公安全隱患,也不利於正常的室內走動和工作開展。
總之,瑕不掩瑜,作為一部現象級的科幻小說,《三體》的成功之處無需贅言。根據劉慈欣作品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今年春節檔期大火,作為科幻迷的我也慕名觀看,震撼驚喜之餘對作者十分推崇和敬佩,這部《三體》我也會認真拜讀完,繼續與大家分享我的讀書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