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戰爭主要是人和人之間直接交戰,是近距離的互相搏殺。人是戰爭決勝的關鍵。因此,就需要鎧甲這樣刀槍難入的戰服,來保護士兵的生命,增加勝算。
甲骨文中,“甲”的最初形象像縱橫交錯的握柄。因為商周時代,士兵作戰時手持的用以蔽護身體的硬牌,裝有握柄,可以抵禦矛槍進攻。作戰時,士兵一手持甲牌抵禦防守,一手持戈戟展開進攻。後來,“甲”的字形發生變化,像可握持的硬牌。
金文中“甲”承繼了甲骨文的字形,仍是封閉結構。篆文將半開放的擋牌寫成了“人”,表示鎧甲穿在人身上,是護身鎧衣。
古人按照護體部位的不同,將原始的整片皮甲裁製成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皮革片,製成牢固、美觀、耐用的甲片,用繩編聯成甲。皮甲在車戰中與盾相配合,可以有效地防禦青銅兵器的攻擊。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甲的精堅程度日益提高,防護身軀的部位加大,功能日益完備,能有效抵禦冷兵器。火器出現後,鎧甲趨於衰落。20世紀初,清朝編練用近代槍炮裝備的“新軍”時,古代鎧甲的使用終止。
國學講壇:
戰爭是人類社會集團之間為了一定的政治、經濟目的而進行的武裝鬥爭。它是政治的繼續,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歷史現象。按戰爭性質分,有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華人歷來是熱愛和平的民族,在《詩經》中反戰的詩篇很多,如《小雅.采薇》是出征計程車兵在歸途中所賦。詩篇中洋溢著戰勝侵犯者的激越的情感,但同時又對久戍不歸久戰不休充滿厭倦,對自身遭際無限哀傷。如末章雲:“惜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飢載渴。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將昔日離家時的依依惜別之情,今日歸來的悲慼之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反戰是反對統治階級窮兵黷武,給人民帶來深重苦難的不義之戰。至於對抵禦外侮、保衛家園的正義戰爭,人民群眾還是竭誠擁護並踴躍參加的。每當國難當頭之時,人民群眾總是表現出一種高度的愛國熱忱和英勇獻身精神,這正是一個民族不被亡的根本。《秦風·無衣》中有詩曰“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正是表現了這種誓死抵禦外侮、英勇衛國的精神。在反侵略的戰爭中,人們互相召喚、互相鼓勵,捨生忘死、團結一心、同仇敵愾,表現的仍是對和平的嚮往。
冷兵器時代,戰爭主要是人和人之間直接交戰,是近距離的互相搏殺。人是戰爭決勝的關鍵。因此,就需要鎧甲這樣刀槍難入的戰服,來保護士兵的生命,增加勝算。
甲骨文中,“甲”的最初形象像縱橫交錯的握柄。因為商周時代,士兵作戰時手持的用以蔽護身體的硬牌,裝有握柄,可以抵禦矛槍進攻。作戰時,士兵一手持甲牌抵禦防守,一手持戈戟展開進攻。後來,“甲”的字形發生變化,像可握持的硬牌。
金文中“甲”承繼了甲骨文的字形,仍是封閉結構。篆文將半開放的擋牌寫成了“人”,表示鎧甲穿在人身上,是護身鎧衣。
古人按照護體部位的不同,將原始的整片皮甲裁製成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皮革片,製成牢固、美觀、耐用的甲片,用繩編聯成甲。皮甲在車戰中與盾相配合,可以有效地防禦青銅兵器的攻擊。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甲的精堅程度日益提高,防護身軀的部位加大,功能日益完備,能有效抵禦冷兵器。火器出現後,鎧甲趨於衰落。20世紀初,清朝編練用近代槍炮裝備的“新軍”時,古代鎧甲的使用終止。
國學講壇:
戰爭是人類社會集團之間為了一定的政治、經濟目的而進行的武裝鬥爭。它是政治的繼續,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歷史現象。按戰爭性質分,有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華人歷來是熱愛和平的民族,在《詩經》中反戰的詩篇很多,如《小雅.采薇》是出征計程車兵在歸途中所賦。詩篇中洋溢著戰勝侵犯者的激越的情感,但同時又對久戍不歸久戰不休充滿厭倦,對自身遭際無限哀傷。如末章雲:“惜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飢載渴。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將昔日離家時的依依惜別之情,今日歸來的悲慼之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反戰是反對統治階級窮兵黷武,給人民帶來深重苦難的不義之戰。至於對抵禦外侮、保衛家園的正義戰爭,人民群眾還是竭誠擁護並踴躍參加的。每當國難當頭之時,人民群眾總是表現出一種高度的愛國熱忱和英勇獻身精神,這正是一個民族不被亡的根本。《秦風·無衣》中有詩曰“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正是表現了這種誓死抵禦外侮、英勇衛國的精神。在反侵略的戰爭中,人們互相召喚、互相鼓勵,捨生忘死、團結一心、同仇敵愾,表現的仍是對和平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