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野豬佩奇哦
-
2 # 天天素還真
倚天屠龍記在主人公確定上的確是一波三折,張君寶登場時,完全就是主角的人設,沒想到一轉眼就快100歲了,然後又緊著張翠山寫,寫了快10個章回了,就當人們都認為他才是主角時,金庸突然把他給寫死了。等張無忌正式著墨時,又是喪雙親,又是吃玄冥神掌,半死不活,不過這次金庸終於在選角上塵埃落定了,倚天屠龍記在篇幅快過四分之一時,才正式確定男一號。
其實我也在想,為什麼不把張君寶和郭襄的故事寫下去。後來漸漸想通了。
首先,張三丰在中國古代史和道教史上名氣和地位都夠大,用這麼一個真實歷史人物當主角,稍微不注意就會引起爭議,到時候真的不好收拾。
其次,像五絕這類人物,他們的故事已經寫得差不多了,神鵰結尾他們要麼已經入土,要麼快過百歲,要麼歸隱山林,說實話,再衝著他們使勁真的寫不出什麼來了。
像郭靖那一脈,一來金庸不能篡改歷史,歷史上南宋就是被攻陷了,郭靖守襄陽註定是守不住的,總不能逆歷史大流而寫吧?二來金庸對郭靖還是很偏愛的,實在不忍心去正面描寫他們一家子是怎麼壯烈殉國的,所以如果寫的話,還不如迴避細節,迴避這個時代。
射鵰三部曲前兩部是連著寫的,倚天屠龍記則成書很晚,所以在寫作思路和寫作成熟度上,倚天和前兩部都不是一個寫法,大家看作品也能看出來,前兩部寫法差不多,倚天則差別很大,甚至裡面的人物,武功設定都不是一種體系。可見,金庸是想創新,不想再走老路子了。
最後,射鵰神鵰的故事背景都在南宋末年,有民族衝突,歷史人物也多,金庸結合歷史加以發揮,寫起來得心應手,而在往後就是南宋滅國了,這種背景實在太難下筆了,而接下來接近100年的元朝,更是沒什麼衝突的可能,風平浪靜得很。直到元末,才又有了民族衝突,英雄人物層出不窮,金庸就是喜歡這種時代背景,所以,神鵰結束後,乾脆等上100年,等下一個好的時代。
-
3 # 政煒的商業兵法
小說尤其是武俠小說幾乎不會用歷史上確有其人的人作為主角,再創作空間太小,而且極易發生劇透,不利於小說情節推進和人物性格塑造。以金庸先生的筆法,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只會作為配角出現,用來交代時代背景和與虛構主角發生互動。這樣小說以真實歷史為世界觀,以虛構人物遊走於歷史事件之間,代入感更強,更能發揮作者的想象力。
-
4 # 那一年燭花正紅
其一,武當派和峨眉派的創始人歷史上都確有其人。如果寫他們為主的小說,可能會受到限制。寫得像原型人物,讀者可能會說你沒有創意,一猜就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寫得不像,可能更危險,可能會被讀者罵,說你毀了他們百年清譽,甚至惹上官司。所以,只能避實就虛,受限太多了。
其二,受人物定位影響。
在小說裡面,他們是什麼身份?
張三丰何人?一代宗師,創立武當,和少林分庭抗禮。
郭襄呢?也是一代女俠,郭靖幼女,創立峨眉派,在江湖中有一席之地。
如果把他們當作主角,能寫什麼?
是寫他們的情情愛愛,還是山高水長?
按這個思路寫下去,很容易寫狗血的。而且寫下去,武當峨眉可能就寫沒了。而且也是打了《神鵰俠侶》的臉,郭襄心裡想著念著的是楊過啊,是一見楊過誤終身啊,雖說和張三丰有種特別的機緣,但他們之間的故事,止於那小羅漢上,是恰到好處的,再寫下去就畫蛇添足了。
其三,小說有時也講究留白。
“射鵰”三部曲中,不同小說之間都是隔開一段時間寫的。就《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來說,兩部小說發生的故事相隔了百年之久,留給作者發揮的餘地,也留給讀者想象的餘地。
就比如一幅畫,大部分是白的,只有一角落才畫了一個漁夫,一葉扁舟,獨釣寒江雪的意境就出來了。
要是東一畫西一筆的,看得眼花繚亂,有種被人塞了滿嘴的美味噎著的感覺,那個時候食不知味了,還談什麼樂趣,意境啊。
在此稍微吐槽一點,某些小說家喜歡在文中提一句的話,“詳情請見拙作xxx”。這句話真的不喜歡,讀者真有疑問,感興趣,自然會去翻,會去研究,這樣突然出來的話,有捆綁銷售的意味。實在令人反感。
其四,出其不意的小說更加吸引人。
雖然很多小說都有套路,但是如果套路太老太久,可能觀眾就不會買賬了。
作為小說家,切記不要重複自己,要創新不一樣的形式,作品,雖然真的很難很難。
個人覺得,金庸先生就做得很好,雖然武俠小說已經有了不少作品,但他總能發掘新的東西,讓我們如痴如醉。
拿《倚天屠龍記》來說,一開始,張三丰出場,你覺得這個是主角。看下去,不對勁,怎麼寫著寫著不露面了?又看到張翠山,冰火島奇遇,原來他是主角。再看下去,還是不對,居然就這樣死了。接著張無忌,這貨是主角了吧?呀呀呀,小小年紀中了玄冥神掌,怕又報廢了。那主角呢?當你帶著疑問看下去,才漸漸發現,想不到張無忌又活過來了,主角真的是他。
這個時候,你終於確定主角的時候,才發現這本小說差不多快看完了。
(上面的話稍微皮了一下,小說吸引人的地方還有很多,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看法。)
-
5 # 風馬牛也相及
兩個人都是那種巔峰級別的人物,寫的太過於清楚,反而會破壞他們的神秘感。而金庸老先生之所以這樣設定,其實更多的還是留給我們想象的空間。類似於“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
-
6 # 靈臺主人
這就要反問怎麼才算是以他們為主的小說呢?在《倚天屠龍記》的開篇,難道不是以他們為主描寫的麼?只不過他們的故事用一兩回就描寫完了,其他幾十幾百年的流水賬,也沒什麼好寫的。
一個自欺欺人的用半生時間去尋找楊過,而書中也曾明言“她的內心深處也並非是真的想找到楊過”,只不過是一路尋找曾經與楊過相關的故事罷了!對於其他的人事物都,如何足道、覺遠、張君寶等人,都當作是過眼雲煙,而楊過的事蹟在《神鵰俠侶》中,早已寫完沒有必要再重複一遍。至於最後的峨眉出家,與青燈古佛相伴,也只是數十年如一日的重複而已!
至於張君寶,若是聽從郭襄的話,真的去投靠襄陽守城的郭靖的話,面對強敵壓境,大可有一番轟轟烈烈的事蹟可以描述。只不過僅走了一半的路,便因無意間偶聞的一番村姑言語,從此止足武當山,飢餐野果渴飲山泉的一度就是數十個春秋,也同樣只適合於寫一篇大略概括性的自傳。
而面對需要無數精彩故事情節支撐的小說,若寫他們兩人,除了毫無根據的胡編亂造外,作者也實在也難以下筆了。
回覆列表
也沒有寫王重陽,林朝英為主的小說,也沒有寫風清揚為主的小說,也沒有寫獨孤求敗為主的小說,這些絕頂人物就好比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覺,三言兩語旁敲側擊的描繪會增加更多的驚鴻一瞥的傳奇色彩,專門寫出來反而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