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馮唐李廣

    為將者,在謀不在勇。公孫瓚是各路諸侯中少數幾個純粹的武將出身,和孫堅,孫策,馬超類似,這些人有一個通病就是謀略不足,迷信武力,經常是第一個衝上去戰鬥的人。這就造成一個結果,如果自己打勝了的話,士氣高漲,一頓掩殺,騎兵的優勢就發揮的淋漓盡致。反之,如果自己戰敗了,後續部隊沒人控制,只能是一敗塗地了。

  • 2 # 歷史都付笑談中

    界橋之戰是一場十分經典的戰例,《三國志·魏書·董二袁劉傳》中記載了雙方的佈陣情況:

    瓚步兵三萬餘人為方陳,騎為兩翼,左右各五千餘匹,白馬義從為中堅,亦分作兩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鎧甲,光照天地。   

    紹令曲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陳於後。

    公孫瓚一共應該是四萬馬步軍,步兵在中間列成方陣,騎兵擺在左右兩翼;而袁紹派了一支混合小部隊:八百先登營加上強弩兵,後面才是步兵主力,兵力是“數萬”,但估計是沒有公孫瓚的部隊多。

    這個時候的公孫瓚正值兵鋒強盛,又有騎兵優勢,但是這一仗他卻打敗了。在笑談君看來,戰敗原因大致以下幾點:

    其一,地形因素

    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威震塞外,打得胡虜看到白馬就跑。但那是在塞外草原,騎兵vs騎兵,而在平原丘陵地帶,面對“強弩甲天下”的冀州軍,肯定不能複用之前的騎兵戰法。

    在這種地形上,騎兵最好是分成小股,遊走騷擾,可能會取得不錯的戰果,一窩蜂地衝上去,的確有點蠢。

    其二,麴義的針對

    《三國志》中寫的是曲義,一般我們都習慣叫麴義。

    這麴義是西北漢子,自幼和羌人一起長大,對騎兵戰法理解很深。面對公孫瓚的大軍,麴義讓部下都趴在大盾下面。

    這麼做有兩層意思:一方面是示敵以弱,一方面是可以躲避白馬義從的騎射。

    果然,公孫瓚中計,他打算先吃掉這支凸前的小部隊:

    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

    “陵蹈”應該就是馬蹄踐踏的意思,你趴在地上不動,我也射不到你,那我就活活踩死你!

    但麴義表示“一動不動是王八”,等騎兵靠近時,他突然發起了攻擊:

    義兵皆伏楯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

    攻擊時機把握的恰到好處。麴義的這支部隊雖然人少,但戰力強悍,皆驍銳之士,敢於以步軍衝擊騎兵,並且近距離強弩殺傷力極大,打了白馬義從一個措手不及。

    其三,失了主將

    公孫瓚新任命的冀州刺史嚴綱,應該是負責指揮騎兵的。《袁紹傳》說他陣亡了,公孫瓚的傳記中記載被生擒了,但不管怎麼說,就是騎兵主將沒了,那主將沒了,士氣自然大跌,後面的混戰中肯定處在下風了。

  • 3 # 關東俠客

    白馬義從是東漢末期軍閥同鮮卑和烏桓人作戰時組建的一支輕騎兵。馬匹均為白色,士兵盔甲衣服都是白色。每次作戰時,白馬義從高呼口號:“白馬義從,義至所歸,蒼天可鑑,白馬為證。"白馬義從是公孫瓚的王牌部隊和殺手鐧,幾乎每戰必勝,然而在界橋之戰中栽了跟頭

    公孫贊是東漢末期北方邊界地區的軍事將領,他主張用鐵血手段打擊鮮卑人和烏桓人的騷撓,在作戰中,他組建了一支輕騎兵。戰馬均為白色,士兵經過嚴格訓練,戰鬥力非常強悍,在當時是一支王牌部隊,可以和高順的陷陣營和曹操的虎豹騎相提並論。當時掌握軍隊的將領在鎮壓黃巾起義時作大作強割據一方。

    冀州之地物產豐富,人囗眾多成為各路軍閥爭奪的一塊肥肉。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在袁術手下為將,在爭奪冀州之戰時中流矢而死。公孫瓚大怒把火氣撒在袁紹身上。公孫瓚的勢力比袁紹強多了,幾乎是想打誰就打誰。袁紹惹不起公孫瓚便提撥他的一個族弟為渤海太守。這個人到任之後便歸了公孫瓚,於是雙方撕破臉皮兵戎相見。

    公元191年(建安二年),雙方在界橋一帶擺開戰場,公孫贊勢大,步軍前邊衝鋒,兩邊五千騎兵包抄,勢不可擋。袁紹部將麴義率八百步軍伏在盾牌之下,一千多張強弩嚴陣以待。公孫孫贊兵到二十步時,麴義率八百士兵奮勇砍殺,千張強弩射向白馬義從公孫瓚軍隊大亂敗退而去。

    這是一場步兵和弩兵配合,以少勝多的戰役。那個時代的強弩威力驚人,能射出幾百米,集中發射像現代的機關槍,成為騎兵的剋星。公孫瓚的白馬義從是輕騎兵,缺泛重甲的保護,很輕易的被強弩打敗。此戰不久,丞相董卓出面調停雙方才罷兵。以後雙方又進行幾次大戰,公孫贊由強變弱,最後全軍覆沒。

  • 4 # 淡水彭于晏a

    先說說“白馬義從”

    1、漢末光和,涼州兵變,朝廷命令公孫瓚平叛,因公孫瓚的騎兵隊酷愛白馬,是故全隊皆為白馬,且能征善戰,弓馬嫻熟,使得胡人聞風喪膽,極為恐懼,時有口號“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鑑,白馬為證。”有記載,公孫瓚曾率領白馬義從二萬人擊敗三十萬青州黃巾軍,一戰聞名為天下知,因而時人皆稱白馬義從。

    再說說“界橋之戰”

    2、公孫瓚和袁紹為奪幽州,在界橋之南二十里處交戰,時稱“界橋之戰”。

    再說既然白馬義從如此了得,為何竟然兵敗袁紹,某以為

    3、兵法策略

    大家都知道戰爭非兒戲,戰場瞬息萬變,故古人有云: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我們來看交戰雙方的排兵佈陣,

    公孫方以三萬步兵居其中,兩側為五千白馬義從,以步兵拖住敵方,左右翼弓箭進攻,此計謀確實完美,然鵝,忽略一個問題,兩側奇兵機動性強,如若受到攻擊,中路步兵根本無法救援,遠水不解近渴,果然此弱點被袁本初識破,其他答案也有在此詳細分析,暫不詳述,總之識破此計,大勝公孫瓚。

  • 5 # 百花爭豔只為你

    界橋之戰是袁紹和公孫瓚爭奪地盤的一場大規模戰鬥。

    此戰,公孫瓚精銳白馬義從全軍覆沒,公孫瓚勢力大損。公孫瓚幽州的門戶便被袁紹打開了,袁紹大軍可以直接進入幽州作戰,對於公孫瓚極為不利。

    公孫瓚的白馬義從是根據遊牧民族的騎兵來發展的,是一支以攻箭為主的輕騎兵,因為公孫瓚喜歡白馬,所以這種騎兵全是清一色白馬,稱為白馬義從。袁紹部將鞠義所部先登死士,是一支裝備強弓勁弩的重灌步兵,遠可射箭,近可砍殺,戰力十分強悍。

    界橋之戰公孫瓚仗著自己兵力優勢(3萬多人),下令白馬義從從正面率先進攻。袁紹兵力處於劣勢(不足2萬),便令鞠義的先登死士用弓箭迎擊白馬義從,其餘袁軍兩翼包抄。由於白馬義從是輕騎兵,在強弓勁弩的打擊下,很快被大量擊殺,袁軍兩翼迅速包抄,公孫瓚白馬義從全軍覆沒,公孫瓚大敗而歸。此戰公孫瓚損失2萬多人,袁紹損失不到千人,公孫瓚勢力大損,從此對袁紹的戰爭處於劣勢。界橋之戰造就了白馬義從這支精銳的滅亡,先登死士的輝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龍果的生長習性、種植要點、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