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瘦西湖畔的小夥子

    常規主要有3種處理方式:

    一、是賞賜給妃嬪、大臣;皇帝用膳時,除了太監在場,不遠處還會站著聽賞的人,如寵臣、皇子。皇帝不想吃,或是一時高興,更多時候是吃不完,就會把美食賞賜下去。被賞的人只能在另設的桌子前,站著吃完;

    二、被高階的太監、宮女分食;剩餘品相不好的貼身太監、高階宮女常駐皇帝身邊也有被上次的可能;

    三、皇帝的剩飯剩菜竟然形成了一條非常賺錢的產業鏈;在皇帝用膳完畢後,宮裡會以御膳的名義將皇帝吃剩下的這些剩飯剩菜賣到宮外。尤其在明清時期,民間販賣皇帝剩飯剩菜相當盛行。百姓認為,既然是皇帝吃過的東西必定沾著皇氣呢,皇帝的口水可不是一般的口水,那叫“龍涎”;

  • 2 # 逆水寒冰寒

    作為食物鏈頂端的皇帝吃的“飯”,除了色、香、味外,主要講的是排場。皇宮裡彙集了全國各地的特產美食,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只能是能吃的,都被蒐羅到宮中為皇帝吃飯提供強大的排場。

    從周朝開始,皇宮就有“食官”這個職業,專門研究和指導皇帝的飲食,其類似現在的營養師。明朝時,皇帝吃飯的排場不大,唯一奢侈的就是朱元璋,因他小時候受過太多的苦,吃肉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於是在他當了皇帝后,要每餐必須有肉,一桌菜餚最豐富也不過十幾種。之後的皇帝們看個人口味,變換不同花樣,在菜的數量上基本保持這個標準。

    清朝時期,御膳的標準就一下提高了很多,如乾隆時期,每餐的菜和主食一共是48道,這叫“全份兒”,乾隆愛吃肉,所以每餐也必須有鴨肉、鹿肉和全國各地的時令蔬菜及水果。

    只是這一桌的菜其實只有一半用來吃的,另一半是用來看的,因為滿族有“祭神肉”的說法,即天天殺兩端豬,切一盤水煮肉片,即使不吃也要放在桌上,其意思是一餐一飯不忘先人。

    話說乾隆的一餐“全份兒”48道才看似很多,但跟慈禧的御膳相比,著實讓乾隆汗顏。據說慈禧每頓飯必須有一百多道菜,光是看菜的樣式就讓人眼花繚亂,垂涎三尺。

    皇帝用膳時“吃菜不許過三匙”,無論多喜歡的菜都不能連吃三口,吃過三口的菜會立即被撤下。因為皇帝的飲食時國家機密,為了預防有人下毒謀害,皇帝的口味不能問也不能寫。御膳房做這麼多花樣的菜,也是為了讓人難以分析出皇帝的口味、飲食偏好。

    如此一來,皇帝吃剩的菜就會很多,會浪費。但這完全不用擔心,皇帝的剩菜有很好的消耗渠道:

    1、賞後宮

    根據宮廷御膳禮儀,皇帝用膳結束後,會將桌上的菜餚、主食、點心等賞賜給後宮的嬪妃、皇子們。如果嬪妃和皇子吃不完會再賞賜給太監和宮女。

    2、賞大臣

    皇帝用膳時偶爾會賞賜大臣們一起吃,這是一種帝王權術,但這樣的機會並不常有,因此得到這種榮譽的大臣們,往往會表現的受寵若驚、感激涕零,一再表示自己會為皇帝肝腦塗地赴湯蹈火。有些皇帝吃的菜,大臣沒吃過的,還會允許打包帶回去與家人一起品嚐,這也是皇恩浩蕩的一種表現,特有面子。

    3、倒賣宮外

    雖然皇帝把剩菜剩飯賞賜嬪妃、皇子、大臣,但即便這樣,還是會有很多的剩餘。那些這些又如何處理呢?按照宮裡流程,自然是運出宮外,於是一個宮廷管理漏洞就出現了,有人開始倒賣起了御膳,還形成了一條產業鏈。

    據野史記載,御膳的倒賣利潤龐大,參與倒賣的人包括太監、宮女、小販等最多時高達萬人,可見御膳在民間的火爆程度。

    運出來的御膳,又分品相三等:

    品相好的,會被倒賣京城高檔的飯館。飯館的老闆自然不會說這是宮裡皇帝吃剩下的,但噱頭還是要有的,於是便宣傳請來了皇宮的御廚,客人覺得來這裡吃飯等於享受到皇帝的待遇,倍有面子。飯館廚師便把這些御膳隨便加工一下再擺弄下造型,民間這些土豪一個個搶著要。

    品相一般的,這些剩菜會被賣給路邊的“食攤”,小販再進行加工後又是一道美味,上不了大酒樓的百姓可以到街邊的“食攤”過過嘴癮。這樣的“食攤”類似現在的街邊“大排檔”,古時百姓也會糾集幾個朋友一起在食攤來幾份菜,喝兩盅,因為是皇宮御廚做的菜,味道自然不差。

    品相較差的,對這些品相破損的菜,處理的方法就簡單粗暴了,小販將那些亂七八糟的剩菜混合在一起丟入大鍋中,倒上熱水熬煮。顧客只要交一個“大子兒”用長柄鐵勺撈一下,撈出啥算啥,運氣好的有半根雞腿、運氣差的可能就是跟魚骨頭。但這看起來有點噁心的大雜燴,也是窮苦人過癮的一個方式,不但吃得起、吃的飽、味道也很不賴。

    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了溥儀下臺後才結束,那些御廚們沒有點真本事哪能進得了皇宮,他們不僅把菜餚做成精品,而且還得好吃。直到後來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後,御膳房的御廚們被迫散夥,只能自己去謀生活,據說北海仿膳、頤和園聽鸝館都是當年離開紫荊城的御廚開的。

  • 3 # 宋利師

    古代皇帝吃剩下的的飯菜一般情況下有這麼幾個去處:一是賞賜親信大臣,後宮嬪妃和皇子,皇帝吃過的,那一般都是比較尊貴的,賞賜給大臣等一來表示關懷,二來也表示恩寵,古代皇帝賞賜的東西,臣下是不能拒絕的!二是,交於宦官,內侍,宮女,雜役等食用,不過這樣的剩菜就不見得有多好了,一般也就是純粹的剩菜了,古代內庭的服務人員伙食都不會太好,就算是剩菜,能夠吃上的也是高階宦官之類的才能吃到!三是,被宮裡的人販賣到社會上,就像北京的砂鍋居,原先就是宮裡的祭祖祭天的祭肉,沒法吃完,就由內庭販賣給外面,砂鍋居的前人就低價買來,稍作加工,後來逐漸演變為現在的砂鍋居了,所以古代皇帝吃剩下的飯菜大都這三個結局!!

  • 4 # 敦敏OK

    古代皇帝估計一頓飯有好多道菜吧,他肯定是吃不了那麼多的,有的說,皇帝每一道菜只能夾菜的次數不能超過五次,不能讓別人知道皇帝喜歡哪道菜,有些人會居心不良。

    估計皇帝用完膳時肯定會剩很多很多菜,而且有一大部分菜可能都沒有動過。

    這些菜真不知道到哪裡去的,有可能是給身邊的太監宮女了吧。

  • 5 # 蘇州說笑老客

    以最近的皇朝來說,清朝慈禧吃飯時桌上要放一百道菜,其實御廚房的廚子很清楚,慈禧最喜歡吃的十幾只菜是由太監放在慈禧面前,離開遠的菜,根本不會吃,就是看也看不清。東宮太子和皇子皇孫都是另外供應的,也不會吃剩菜。但是任何人天天雞,鴨,魚,肉也要吃的討厭。乾隆下江南時帶了皇太后,皇后,妃子乘了龍船下江南。據說到蘇州松鶴樓吃到麻菇鍋巴這道菜,就寫下了天下第一菜。(是用最好的小麻菇燒成鮮湯,用極薄的鍋巴油炸後,上桌時將鍋巴倒入麻菇湯內,當時發出刺拉的聲音),真是鮮和脆,在皇宮內吃的雞,鴨,魚,肉。卻未曾吃到過如此鮮美的素菜。乾隆六次下江南,把國庫都用空了。和珅是當時的大貪官,乾隆死後,嘉慶殺了和珅,和珅的財產全部入國庫。所以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千妞衣衫絕,萬波奶罩滅,孤獨蓑笠翁,看片自我洩。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