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通訊一小兵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

    5G引入了一些新技術來解決高頻覆蓋的問題,不過就覆蓋而言,和Wifi衛星是沒有半分錢關係的,那些Wifi衛星計劃基本都是紙面計劃,實際應用意義不大。

    5G使用了高頻頻譜,為了解決覆蓋問題,引入了一些新的技術。

    引入的技術其實挺多的,下行解決覆蓋問題影響最大的是引入了Massive MIMO技術。

    Massive MIMO技術以及一系列其他的技術,使得3.5G的5GNR覆蓋可以近乎等同於1.8G的4G覆蓋。

    不過由於邊緣速率可能無法達到5GNR的技術指標要求,整體的5GNR的基站數量室外宏基站部分還是需要建設的要多一些。

    而且在終端方面,5GNR手機的發射功率也從原來的23dbm(200mw)提高了26dbm(400mw),增加了一倍的發射功率。

    另外,5G基站覆蓋還可能同4G共站,引入上下行解耦技術,使用4G來解決上行覆蓋不足區域的部分的上行問題。

    高頻訊號覆蓋室外需要建設數量龐大的5G宏基站,在室內部分則需要引入小基站來覆蓋。

    高頻訊號繞射能力差,深度覆蓋不足,而大部分的5G應用場景是在室內部分,基於這種需求,5G引入了大量的小基站。這些小基站的建設是比較靈活的,本身功率小,安裝方便,而且可以使用有線、無線等各種靈活的方式回傳,小基站和宏基站混合組網將是5G時代的組網模式。

    所謂的Wifi衛星和5G沒有任何關係。

    5G裡邊沒有引入衛星通訊,那些wifi衛星本身和5G也沒有任何關係。

    就wifi而言,本身使用的是非授權頻譜的2.4Ghz和5Ghz,容量不足,而且衛星還要面對阻擋的問題,覆蓋也很難解決。終端也是一個大問題,現在專用的衛星裝置都是專用的終端,而如果使用這種wifi衛星的話,就需要購買新的大功率的終端,或者使用類似衛星鍋一樣的天線,這是很難被使用者接受的。

    總而言之,5G解決覆蓋主要是室外建設宏站,室內建設更多的小基站,至於wifi衛星,這個和5G是沒有任何關係的。

  • 2 # 行動通訊雜談

    5G網路的覆蓋能力比4G弱,這確實是事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5G上面使用的一些全新的編碼技術,Massive MIMO等技術來克服,而至於提到的Wi-Fi衛星不可能用於地面無線通訊網路。

    Wi-Fi衛星本身是一個偽概念

    Wi-Fi跟ZigBee、藍芽等技術被統稱為短距離無線通訊技術,顧名思義,短距離通訊就是訊號有效傳輸距離很短。Wi-Fi的有效傳輸距離通常只有幾十米,但是天上同步衛星不管是近地點還是遠地點,都是會超過百公里的距離,通道環境也完全不一樣。Wi-Fi是適用短距離、相對靜止狀態下的室內高速無線通訊,假如衛星和地面的手機可以通訊,這麼遠的距離通訊必然帶來時延,低軌衛星高速運動還會帶來多普勒平移等問題,這些是現有WiFi技術無法解決的。

    另外就是功率問題,如果要實現衛星和手機實現雙向資料傳輸,如此遠的距離還要穿越大氣層,必須要使用較大的功率去發射/接收訊號。現在的衛星通常是使用太陽能轉換電能,供衛星日常所用,但是如果要跟地面上有大量使用者大量資料傳輸的時候,衛星上天線必將加大功率發射,時間長了,衛星自身的能源將無法得到保障。再則就是我們手機也需要跟衛星通訊的話,也要提高手機發射功率,現在看來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相對比Wi-Fi衛星的不靠譜,5G衛星相對而言可能成為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在5G的標準協議裡面有說到5G可以支援同一運營商或達成一致的不同運營商的陸地5G接入和衛星接入,這樣一來,這就給5G衛星提供了理論基礎。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對於衛星通訊的美好前景,很多公司都在計劃發射多個衛星後組網,但是發射衛星組網可是個技術活,而且衛星效能和以後的維護都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5G怎麼解決覆蓋問題?

    5G的覆蓋能力弱於4G網路,主要是因為5G用的頻譜頻率更高,穿越建築物後的衰減更厲害以及對天氣因素的影響更敏感。例如,我們國家的4G網路一般用的是1.8GHz和2.4GHz,而即將到來的5G網路,基本分佈在3.4GHz以上,而國外很多運營商使用的毫米波會更高,一般都是28GHz和39GHz,這可比現在的4G網路使用的頻譜頻率高的不是一點點。

    上圖是訊號在傳播過程中的衰減圖,幾乎一看就明白,頻率越低,訊號衰減越少,而頻率越高,訊號則衰減的越厲害,其中的道理,我們學過的物理課本上有介紹,網路上也有很多類似的說明。

    5G時代,為了支援高速率傳輸和更優覆蓋,5G採用新型通道編碼方案、大規模陣列天線,Massive MIMO,波束賦形等技術,特別是大規模天線陣列。以前的基站都是2T2R,或者4T4R的設計,但是到了5G之後,出現了64T64R,甚至更多的128T128R。

    有了大規模陣列天線,才有了Massive MIMO和波束賦形,這三個技術更多的是捆綁在一起的。如上圖所示,當多個天線指向一個手機的時候,天線功率主瓣將被放大,提高訊號的傳輸功率和距離,隨著手機在空間位置的變化,各天線可以調節收發單元的幅度和相位,可讓天線功率主瓣一直指向目標使用者。

    除了上面的宏基站在5G時代繼續使用外,各種微基站、皮基站和飛基站將會大量使用在室內或者一些人口密度大的小環境裡,這樣可以保證5G網路的覆蓋。

    感謝閱讀! 如果有不對之處,敬請指出,如果覺得還OK,請留下你的贊和關注。再謝。

  • 3 # 冬眠覺曉68

    看了幾個回答,忍不住想說幾句話:所謂"衛星wifi"是用民眾熟悉的wifi概念來稱呼一下,不是拿衛星當家用路由器用的意思,與現在的wifi裝置(2.4GHz、5GHz路由器)有很大區別——用民眾容易理解的話說,是拿衛星當基站用。

    衛星電話早就有了,衛星wifi技術的設想是透過擴容、提速、降費,讓普通人也能支付得起利用衛星傳播音影片資訊的費用,可以藉助衛星在全球範圍實現"個人手持裝置<->衛星<->個人手持裝置/網站"通訊。

    與5G相比,衛星wifi的前景更加廣闊。按照2G、3G、4G、5G這些名詞裡"G"的含義(generation,世代),我認為它快會以6G的面目為民眾所知,慢也就是7G、8G的事兒。從時間上看,或許用不了十年,普通工薪民眾也可以買一個衛星wifi手機打電話了。

    5G是先進,但還有更先進且綜合成本更低、效益更高的黑科技解決方案已經擺上桌面了(還只是方案,技術和裝置製造方面還差些火候),咱還得加油幹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Zara商業創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