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989059049531

    持之以恆的寓言故事:

    1、孟母誡子

    2、樂羊子妻

    3、磨杵成針——李白

    4、齊白石“化石為泥——齊白石

  • 2 # 陽光下的你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當讀到這句詩時,沈括的的眉頭凝成了一個結,“為什麼咱們那裡花都開敗了,山上的桃花才開始盛開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沈括約了幾個小夥伴上山實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還寒,涼風襲來,凍得人瑟瑟發抖,沈括矛茅塞頓開,原來山上的溫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來得比山下來得晚呀。憑藉著這種求索精神和實證方法,長大以後的沈括寫出了《夢溪筆談》

  • 3 # 小欣悅1314

    司馬遷(前145—?),字子長,生於夏陽龍門(今山西韓城)。那裡南鄰黃河,北面50裡是著名的龍門山。長河名山,氣勢雄渾,同時又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司馬遷的童年是在家鄉度過的,他與農夫牧童為伴,在飽覽故鄉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相關的歷史傳說和故事,鄉土文化培育了司馬遷的靈秀豪邁之氣。其父司馬談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奮的學者。他知識廣博,對諸子百家學說有深入系統的研究,他相容幷包又崇尚道家的學術思想對司馬遷有直接的影響。

    司馬遷在史官家庭中長大,受到良好的文化薰陶,自幼就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從10歲開始誦讀用籀文寫就的文獻。漢代通行的是隸書,籀文是先秦古文字,司馬遷從小就打下了堅實的古文基礎。他的閱讀範圍相當廣泛,上至堯舜禹三代的典籍,下至西漢盛世的辭賦,他都有涉獵。至於諸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戰國到秦漢之際的史料,乃至朝廷的公文件案,都是他閱讀的物件。

    司馬遷在20歲時有過漫遊的經歷,到過東南一帶許多地方。在會稽探訪大禹的遺址,在場上水濱憑弔屈原,在登封瞻仰許由的墳墓,在楚地參觀春申君的宮殿。在劉邦發跡的豐沛之地,司馬遷參觀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等人故居。在漫遊過程中,他流露出對傳統文化及其深厚的感情。他有很強的好奇心,喜歡對歷史真相尋根求源。遊覽韓信故里時,他聽當地人講韓信年輕時就胸懷大志,儘管家境貧寒,仍然把故去的母親安葬在高敞地。司馬遷實地考察了韓母的墓地,那裡果然地勢開闊,證實了傳說的可信。司馬遷在廣闊的地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大大拓寬了視野,為《史記》的寫作蒐集了許多新鮮的材料,他在遊歷的過程中的真切體會和親身感受也一起寫入書中。

    父親司馬談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為自己的神聖使命,可惜壯志未酬而與世長辭。司馬遷子承父之志,繼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年),他開始了《太史公書》及後來稱為《史記》的寫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漢三年(前98年),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司馬遷因向漢武帝解釋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獄,並處以宮刑,在形體和精神上給了他巨大的創傷。出獄後任中書令,他忍辱含垢,繼續寫作《史記》。前後經歷了14年,《史記》的寫作已基本完成。司馬遷大約死於武帝末年,即公元前87年前後。

    司馬遷修史

    司馬遷修史初期,旨在繼承古代史學傳統,並弘揚有漢一帶的精神,把修史看作是“明聖盛德”、述“功臣史家賢大夫之業”(《太史公自序》)。但是經過李陵之禍以後,他的形體精神受到摧殘,心情發生了很大變化,他的修史動機也有所調整。他列舉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呂不韋、韓非等人著書立說的動機,認為自己也屬於發奮著書的型別,是在經歷磨難之後透過著書抒發心中的鬱悶和不平。司馬遷由於身陷囹圄、遭受宮刑,不再把修史僅僅看作是對歷史的總結、對西漢盛世的讚頌,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嘆聯絡在一起,融入了較多怨刺的成分,許多人物傳記都寓含著作者的寄託,磊落而多感慨。司馬遷修史過程中前後心態的巨大變化,賦予《史記》這部書豐富的內涵,它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帶著心靈創傷所作的傾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劍俠情緣烹飪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