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語法作用,古代漢語副詞可分為程度、範圍、時間、情態、否定、表敬等六類。
各類副詞的意義和用法:
一、程度副詞
表示動作行為或狀態的程度。表示最高程度的主要有“最、絕、極”等;表示較高程度的主要有“太、殊、尤、甚”等;表示程度加深的主要有“彌、益、俞”等。這些較容易理解,但下面的兩個詞值得注意。
1、少:“稍微”、“略微”的意思,如太后之色少解。(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2、頗:在古代有兩種意義,一是程度偏高,略近“很、甚”。如“唯袁盎明絳侯無罪,絳侯得釋,盎頗有力。”(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另一個意思是“稍、略”。如“臣願頗採古禮,與秦儀雜就之。”(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二、範圍副詞
表示動作行為的主體或客體的範圍。
1、表示總括全部的有“皆、悉、盡、鹹”等。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全”、“都”、“總共”。各舉一例: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左傳·隱公元年)
齊悉復得其故城。(史記·燕召公世家)
周禮盡在魯矣。(左傳·昭公2年)
使天下鹹安土樂業,亡有動搖之心。(漢書·元帝紀)
2、古漢語中,“但、徒、特、第、直”常用來表示“只”的意思。如: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樂府詩集·木蘭詩);徒善不足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離婁上)
3、僅,表示“只、才、剛夠”的意思時,古今是一致的。如:齊王遁而走莒,僅以身免。(史記·樂毅列傳);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髮比,反眼若不相識。(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在唐代詩文中,“僅”還可以表示“幾乎、將近、差不多達到”的意思。一般只用在數目字前面,讀去聲。例如:
初守睢陽時,士卒僅萬人,城中居人戶亦且數萬。(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三、時間副詞
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如:“且、將”等表示動作行為將要發生;“方、適”等表示正在進行;“嘗、曾”等表示已經過去;“長、常”表示經常發生;“稍”表示緩慢地發生變化等等。
1、曾:作副詞主要有兩種用法:一是表示時間,相當現代漢語的“曾經”。如:孟嘗君曾待客夜食。(史記·孟嘗君列傳)
一是表示情態,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居然、竟”。這種用法今天已經消失,值得注意。例如: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詩經·衛風·河廣)
2、嘗: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曾經”。例如: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史記·陳涉世家)
四、情態副詞
(有的教材把表示語氣的副詞另立一類,叫語氣副詞。)放在動詞或形容詞前面表示一定的情態或語氣的副詞。和現代意義差別較大的有“且、固、蓋”等等。
1、且:在古代漢語常作連詞用,和現代漢語“而且”意義相當。此外,還常作副詞表示情態,有“姑且、尚且”的意思。例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史記·鴻門宴)
2、固:作為情態副詞是“本來、當然”的意思,和現代漢語的“固然”意思完全不同。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3、蓋:是表示語氣的情態副詞,常放在句首表示提示和推測性論斷的語氣,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如: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4、表示反問語氣的有“豈、其、寧”等。意思是“難道、怎麼”。如: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根據語法作用,古代漢語副詞可分為程度、範圍、時間、情態、否定、表敬等六類。
各類副詞的意義和用法:
一、程度副詞
表示動作行為或狀態的程度。表示最高程度的主要有“最、絕、極”等;表示較高程度的主要有“太、殊、尤、甚”等;表示程度加深的主要有“彌、益、俞”等。這些較容易理解,但下面的兩個詞值得注意。
1、少:“稍微”、“略微”的意思,如太后之色少解。(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2、頗:在古代有兩種意義,一是程度偏高,略近“很、甚”。如“唯袁盎明絳侯無罪,絳侯得釋,盎頗有力。”(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另一個意思是“稍、略”。如“臣願頗採古禮,與秦儀雜就之。”(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二、範圍副詞
表示動作行為的主體或客體的範圍。
1、表示總括全部的有“皆、悉、盡、鹹”等。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全”、“都”、“總共”。各舉一例: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左傳·隱公元年)
齊悉復得其故城。(史記·燕召公世家)
周禮盡在魯矣。(左傳·昭公2年)
使天下鹹安土樂業,亡有動搖之心。(漢書·元帝紀)
2、古漢語中,“但、徒、特、第、直”常用來表示“只”的意思。如: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樂府詩集·木蘭詩);徒善不足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離婁上)
3、僅,表示“只、才、剛夠”的意思時,古今是一致的。如:齊王遁而走莒,僅以身免。(史記·樂毅列傳);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髮比,反眼若不相識。(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在唐代詩文中,“僅”還可以表示“幾乎、將近、差不多達到”的意思。一般只用在數目字前面,讀去聲。例如:
初守睢陽時,士卒僅萬人,城中居人戶亦且數萬。(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三、時間副詞
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如:“且、將”等表示動作行為將要發生;“方、適”等表示正在進行;“嘗、曾”等表示已經過去;“長、常”表示經常發生;“稍”表示緩慢地發生變化等等。
1、曾:作副詞主要有兩種用法:一是表示時間,相當現代漢語的“曾經”。如:孟嘗君曾待客夜食。(史記·孟嘗君列傳)
一是表示情態,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居然、竟”。這種用法今天已經消失,值得注意。例如: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詩經·衛風·河廣)
2、嘗: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曾經”。例如: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史記·陳涉世家)
四、情態副詞
(有的教材把表示語氣的副詞另立一類,叫語氣副詞。)放在動詞或形容詞前面表示一定的情態或語氣的副詞。和現代意義差別較大的有“且、固、蓋”等等。
1、且:在古代漢語常作連詞用,和現代漢語“而且”意義相當。此外,還常作副詞表示情態,有“姑且、尚且”的意思。例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史記·鴻門宴)
2、固:作為情態副詞是“本來、當然”的意思,和現代漢語的“固然”意思完全不同。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3、蓋:是表示語氣的情態副詞,常放在句首表示提示和推測性論斷的語氣,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如: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4、表示反問語氣的有“豈、其、寧”等。意思是“難道、怎麼”。如: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