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媧皇遺石

    天下九州圖,不是海內的九州,是北美洲,南美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南極洲,歐洲,北極,還有沉下去的一個洲,每一鼎鑄一洲,是為九鼎,代表著管轄範圍權利。

  • 2 # 莒州桃花仙

    禹把天下劃分九州並鑄九鼎,鼎上鑄有魑魅魍魎,山川河流等,象徵天下!

    鼎最早是燒飯吃飯的用具,後來成為禮器!

  • 3 # 何必當真192

    禹鑄九鼎是來源於一個神話傳說。夏朝建立之後,九州穩定,四海昇平,賦稅既定,萬國遵從,百姓有九年的儲備,國家有三十年的積蓄,朝廷和百姓都日益富庶。 夏禹四歲,施黯請示道 :“現在九州所貢之金年年積多,作何用處呢?”。於是夏禹想起從前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鼎成仙去,打算鑄九鼎。

  • 4 # 百里不奚

    九鼎,是中國的代名詞,以及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

    禹王鑄九鼎的傳說由來已久。《史記·封禪書》:“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墨子·耕注》: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後、殷、周之相受也。塗山諸侯大會之後,為表示敬意,各方諸侯向禹王進獻金(即青銅),大禹為了紀念塗山大會,就將各方諸侯進獻的金鑄造成九個大鼎。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九鼎象徵著九州,也是王權的象徵,鼎上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豫州即為中央樞紐。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以顯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九鼎繼而成為“天命”之所在,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之後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

    春秋時期,隨著王室力量的衰落,強大的諸侯對九鼎便產生了覬覦之心。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興兵攻打狄戎,逼近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為他舉行慰勞歡迎之禮,莊王“問鼎小大輕重”,表明了他有滅周的野心。被周大夫王孫滿駁回。從此,後人將爭奪政權稱之為“問鼎”。

    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國攻佔南韓重鎮宜陽。秦武王大喜,引任鄙、孟賁一班勇士到宜陽巡視,然後直入洛陽,以窺周室。周赧王遣使郊迎,秦武王直接入太廟明堂中欲窺九鼎。秦武王圍著九鼎觀覽一番,讚歎不已。秦武王指雍字一鼎嘆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當攜歸咸陽。”守鼎的官吏說:“此武王定鼎於此,未曾移動,每鼎有千鈞之重,無人能舉。”秦武王盡平生之力,將鼎抬離地半尺。正要邁步,不覺力盡失手,鼎墜於地,正壓在武王右足上,喀嚓一聲,將脛骨壓斷。眾人急忙把他扶歸公館,秦武王疼痛難忍,血流不止,挨至半夜,氣絕而亡。

    周顯王時,九鼎沒於泗水下。到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時,九鼎已不知下落。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派人打撈,結果徒勞無功。

  • 5 # 史無止境

    鼎是中國古代用來祭祀的一種重要的禮器,大多為三足或四足,裝飾帶有神秘色彩的雲雷紋或饕餮紋,造型莊重威嚴,是王權的象徵。周朝的傳國寶為九鼎,相傳為大禹所鑄造,也有說法認為是禹之子啟所鑄造。這九隻大鼎刻鏤精美、氣勢莊重,象徵著冀、兗、青、徐、揚、荊、豫、幽、雍九州,體現了王權至上和國家統一。據考證,在鑄造九鼎這樣的大型青銅器時,一般是先用質地細膩的陶土燒製成陶範,然後一塊一塊地拼接為所要鑄造器物的形狀,再以木炭為燃料,用銅製的坩堝冶煉銅、錫礦石,最後將合金溶液注入陶範中,冷卻後砸碎陶範,青銅器就鑄造成功了。正因為陶範只能使用一次,所以每件青銅器都是獨一無二的。由於夏朝時生產力比較落後,而且這一時期並沒有大型青銅器出土,因此九鼎是否鑄造於夏啟時,尚不得而知。但是從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來看,九鼎是真實存在過的。然而儘管有關九鼎的記載不絕於史冊,但是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末期它們就已經不知下落。《左傳·宣公三年》記載,楚莊王北上征討陸渾戎,行軍至周都洛陽時,就地舉行閱兵儀式,向周王室耀武揚威,周定王派大臣王孫滿前去慰問。楚莊王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顯示了代替周朝號令天下的野心。王孫滿不卑不亢,以“在德不在鼎”予以迴應,意思是說,得天下的關鍵是德行,而不在於是否擁有九鼎。在交談中,王孫滿提到了九鼎的來歷。他說:“當年夏朝建立以後,將天下劃分為九州,讓九州的長官分別貢獻金屬,用來鑄造九鼎,並將事先準備好的圖案鑄在鼎上讓百姓知道神怪之物的相貌。所以百姓進入山林川澤,就會有意迴避不利於自己的東西。人們不碰到螭魅魍魎,就會實現上下和諧,以承蒙上天的護佑。夏桀昏亂,九鼎就遷至商朝,前後六百年。商暴虐,九鼎又遷至周朝。”最後,王孫滿又說:“周王室雖然衰敗了,但是天命還沒有改變,所以不要再問關於九鼎的事情了。”楚莊王聽了這些話,快怏而歸。由於九鼎象徵著九州,因此“問鼎”就成了一個典故,意為顯示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除此之外,《墨子》也記載了夏啟鑄九鼎,以及流傳於夏、商、週三代之事。

    繼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問鼎之後,對九鼎虎視眈眈之人不勝列舉,其中最有名的要數秦武王了。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國力迅速發展壯大。秦惠文王時,張儀曾獻計,透過進攻南韓宜陽(今河南宜陽),開啟進軍洛陽的通道,但是沒有被採納。秦武王繼位後,打算實施當年張儀提出的計策,於是對大臣樗裡疾和甘茂說:“寡人生在西戎,從來都沒有去過周都洛陽,不曾見識中原的繁華。寡人渴望有一天,能夠駕車到洛陽遊歷,親眼見一見天子的九鼎。如果能夠實現這個心願,就算死也值得。”後來,甘茂率兵攻克了宜陽,迎接秦武王前往洛陽。秦武王崇尚勇力,他來到周王室的太廟,不顧群臣的勸阻舉起了大鼎,不料砸傷了腿,最終因失血過多而死。他臨終前說:“寡人的願望已經達成,死而無憾。

    秦武王雖然因魯而死,但是卻顯露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決心。據《史記》的《周本紀》、《秦本紀》記載,公元前256年,秦滅周,秦王在周王死後,將九鼎從洛陽運到秦國。這種說法看起來合乎情理,因為秦國早就對九鼎垂三尺。然而在《封禪書》中提到了另一種說法,即九鼎在秦滅周之前的100年間已經失蹤,這與秦國走九鼎的說法豈不是自相矛盾!《漢書》上說,九鼎可能在公元前327年沉沒在彭城泗水之下。

    清末學者王先謙認為,周王室在衰落的過程中,已經沒有力量保護自己,而群雄無不對九鼎虎視眈眈,因此周王室銷燬九鼎來鑄造銅錢,對外則謊稱九鼎不知去向,以免諸侯興兵前來問鼎。王光謙的說法看似很有道理,但是現有史料只能證明周王室遇到了嚴重的財政困難,卻無法證實九鼎被銷燬之事,因此這種說法只是主觀臆測。

    史書記載,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收天下兵器,銷燬後鑄造了十二個銅人,所以也有人認為,九鼎也被秦始皇融入十二銅人,漢朝建立後,由於銅人巨大難以移動,因此在後世戰亂之時,融化後鑄造為錢幣。

    直到今天,九鼎的下落,仍然是一個謎。或許直到九鼎重見天日之時,這個千古之謎才會被解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茶茶餅怎麼分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