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寶媽寶爸管家
-
2 # 橙子育兒有方
首先,新生兒肌張力高的表現有反應差,精神萎糜厭食,肌張力低,繼而以激惹高聲尖叫呼吸困難,驚厥或角弓反張,肌張力增高等。
黃疸程度從面部軀幹外,還可累及四肢及手足心均黃染,黃疸顏色未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呈桔黃或金黃色,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呈暗綠色或陰黃,伴隨表現,溶血性黃疸多伴有貧血,肝脾大,出血點水腫心衰,感染性黃疸,多伴發熱,感染中毒症狀及體徵。
梗阻性黃疸多伴肝腫大,大便色發白,尿色黃,帶寶寶到醫院測量黃疸指數,如果還是高,醫生會給開控制黃疸的藥,
寶寶黃膽一般都是由於感染的因素溶血的因素的原因導致的。
膽紅素超過342就容易得膽紅素腦病了。
但是,不是所有黃疸會損傷大腦,核磁上都可以看見。當黃疸嚴重損傷鬧腦,可以引起肌張力異常,肌張力高就是腦損傷表現,應配合醫生積極治療,以免引起孩子智力障礙。
-
3 # 十年踐行
肌張力簡單的說,是肌肉鬆弛狀態下,靜止時的緊張度;
新生兒黃疸的正常值是以血清膽紅素為參考指標的,只要足月兒不超過204μmol/L(12mg/dl),早產兒不超過255μmol/L(15mg/dl)即為正常。
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的孩子除了面板黃染外,在食慾和精神方面都沒有多大影響,而且一般在一個月內症狀就會自動消除。病理性黃疸的孩子不但有面板變化,通常還又哭又鬧又拒奶。
如果黃疸過腦了肌張力肯定會高,但肌張力高並不一意味著就是黃疸引起的。
建議配合醫生進行治療,可以透過頭顱核磁共振分析查詢下病因。
-
4 # 曉晴育兒
新生兒的肌張力高,不完全是受黃疸影響的,有妊娠期高危因素,也有生產因素影響的。你可以去醫院給孩子做核磁共振檢查,若是受黃疸影響,核磁共振影象是上會有顯示出來的。寶寶現在肌張力高了,還是要去醫院做康復治療的,否則會有運動發育遲緩的情況出現。
黃疸後遺症一開始就表現在運動發育遲緩(3翻6坐9爬這些大動作跟不上,精細運動也遲緩,例如手掌沒開啟,母指內扣),要趁早干預治療,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我是剖腹產的,寶寶因黃疸退不下,後來做了36個小時的藍光治療。本以為好了的。寶寶4個月帶回孃家,我家人發現寶寶姿勢怪異,“飛機手”。後去醫院看被確診為運動發育遲緩,屬黃疸後遺症。之後就去醫院做了三期被動運動操(體療),還有理療,後來學爬,走路跟得上普通孩子了。
寶寶一歲3個月被確診為語言發育遲緩,現在一歲7個月了,在醫院做語言訓練治療。碰上這樣的事情,寶媽的內心必需要強大起來啊。寶寶每一次進步都需要我們的鼓勵。如果我的認證通過了,我把我小孩運動被動操、練習坐、爬、走路都上傳給大家看看。
回覆列表
新生兒入腦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膽紅素腦病,也稱核黃疸。是指由於血清未結合膽紅素濃度過高(尤其遊離膽紅素水平高),加之新生兒(尤其早產兒)血腦屏障功能不成熟或受某些病理因素影響,使膽紅素主要沉積於腦基底核部位,其他部位如小腦、延腦、大腦半球、脊髓前角等也可有膽紅素浸潤,並導致神經細胞中毒性病理變化。
簡單的說,是肌肉鬆弛狀態下,靜止時的緊張度。打個比方,肌張力是連線肌肉的橡皮筋,如果太緊,肌肉看起來就是不太自然,那就是肌張力高的問題。如果太鬆,肌張力低,肌肉看起來會無力。
通常,孕期反應強,孕吐嚴重的產婦,新生兒肌張力出現問題的機率會高一些。肌張力高的主要原因,還是神經系統的問題,是神經中樞構造異常或腦代謝和構造異常的表現。
不過,大部分寶寶出生時,神經中樞發育並不完善,都會或多或少有些“肌張力高”的表現,如何區分是否屬於“疾病狀態”呢?
我們可以透過以下8個方面來判斷,如果寶寶出現這些症狀是異常。1.站立時墊腳尖無法控制放平。
2.4個多月的寶寶有跳躍反射,站在大人身上會蹬跳,肌張力高的寶寶智慧站著,腳趾陷入大人肉中無法跳躍。
3.放入澡盆的瞬間,寶寶雙腳雙手蜷縮緊握,全身發僵發直。
4.寶寶左撇子明顯,右手動作慢,抓握困難。
5.雙腳站立時出現內八字或X腿,走路撅屁股,墊腳時還會有剪刀狀。
6.寶寶腿部和手部肌肉緊張是異常的表現,正常寶寶的手掌和腿部是軟軟的。
7.寶寶入睡困難,穿衣困難,易受驚嚇哭鬧不止。
8.換尿布時無法將雙腿開啟放平。正常寶寶的兩腿可以張開120度以上。
如果寶寶出生時缺氧,媽媽發覺寶寶有肌張力高的現象,應去兒保科或兒科做檢查。
那麼它的誘發因素主要是:新生兒血腦屏障通透性較大、功能不成熟;腦底神經核需氧量大,代謝率高;血漿白蛋白含量低,與膽紅素聯結少;圍生期窒息、缺氧、低體溫、酸中毒、感染、低蛋白血癥、低血糖等減少膽紅素與白蛋白的結合,影響血腦屏障功能。
膽紅素的神經毒性有很強的選擇性,發現腦基底核被黃染,特別是蒼白球損害明顯,因此將該病命名為“核黃疸”,除基底神經核以外,腦內還有其他部位的黃染與損傷等,結合這些神經核團受損,臨床常伴有一系列腦病過程,稱為膽紅素腦病,可造成小兒終身殘疾。近年來由於藍光治療的普遍應用和換血治療措施不斷改進,膽紅素腦病的發生率已明顯減少。
針對它的防治措施有:1.預防:
(1)做好產前檢查,預防早產、難產及感染。
(2)臨產前避免應用維生素K及磺胺類藥物。
(3)做好宮內診斷及治療新生兒溶血病。
(4)及時治療新生兒窒息、低血糖、酸中毒和感染,防止受寒。
2.監測血清膽紅素
全面評估患兒的臨床狀態,儘可能在神經可逆性損傷之前或早期進行積極干預治療,包括光照療法、藥物療法和換血療法。
如輸注白蛋白或血漿可減少未結合膽紅素,使用肝酶誘導劑,應用中藥茵陳沖劑等。
3.對於出現急性膽紅素腦病的患兒
在生命體徵穩定48h後採用腦細胞代謝啟用劑和改善腦血流的藥物及高壓氧治療,及時阻斷神經細胞凋亡,恢復神經細胞能量代謝,促使神經細胞的修復與再生。
4.主要是對症性治療:
如保持安靜,予以足夠能量攝入,維持內環境穩定;對驚厥的患兒適時應用抗驚厥藥物制止驚厥;酌情應用營養腦細胞藥物等。當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需採用恰當的呼吸支援措施,以維持生命。後期則需要較長久的康復性治療。